<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章:W.G.撰文整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插图:W.G. 网络(感谢原作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配乐:《中国军魂》北京室内男声合唱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八一建军节”。</p><p class="ql-block">穿上戎装,你们便是祖国的城墙;脱下军装,你们仍是人民的脊梁!“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向最可爱的中国军人 致以崇高的敬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9年秋,因一科研项目需调研,于是来到最后一站“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学院前身即大名鼎鼎的军中翘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因校址设在哈尔滨,人们习惯称其为“哈军工”。我对“哈军工”仰慕已久,但是进到学校,却依然被这座军中名校的恢宏气势所震撼!</p> <p class="ql-block">一、大时代的大手笔:</p><p class="ql-block">无疑,“哈军工”这座军中名校是倾全国之力建起来的。她短短十三年的发展轨迹,对我国防科技与军事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1、烽火中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哈军工”是在抗美援朝战争的烽火中应运而生。战时,我志愿军与美式装备的差距巨大---一个军的重火力不及美军一个团的。我军凭着顽强的战斗意志,虽取得最终胜利,但却是打得十分艰苦、代价惨重。</p><p class="ql-block">新生的中国切身体会到了:与现代化国家和现代化军队的巨大差距!寻求苏联装备援助时,斯大林一句话深深地刺痛、也狠狠地打醒了我们:“装备给了你们,不会用怎么办?坏了不会修怎么办?”</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才刚刚在世界东方重新屹立:空军要建,铁路要修,煤矿要开,而朝鲜战场胜负不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千条万绪汇聚到一点---科技和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哈军工”横空出世,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1952年3月,聂帅、粟裕向中央军委报告,主席批示后选址哈尔滨。经统筹考虑后,主席最终选择陈赓作为最佳人选。此时,代司令员陈赓正在朝鲜战场运筹帷幄 指挥作战,被中央军委急电召回。</p><p class="ql-block">1952年6月23日北京怀仁堂,主席、朱总、总理,彭帅等首长听取陈赓汇报后,经主席提议在座首长一致通过,陈赓为“哈军工”首任院长兼政委,负责在整合“华东军区司令部军事科学研究室、第二高级步兵学校”的基础上筹建“哈军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1952年7月8日,毛泽东主席任命</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陈赓任“哈军工”第一任院长兼政委</span></p> <p class="ql-block">2、临危受命堪大任:</p><p class="ql-block">陈赓不仅是久经沙场的常胜将军,还是黄埔一期毕业的高材生,既有几十年革命生涯的实践经验,还有理论素养。在中央苏区还担任过红军步校校长,有丰富的办校经验,由陈赓大将担当此任再合适不过。</p><p class="ql-block">“哈军工”<span style="font-size:18px;">可是列入我国</span>“一五计划重点工程”的唯一高校啊!建校之初建设投资就占到1953年全国财政收入的2.1%。是历史上唯一直属中央军委正大军区级<span style="font-size:18px;">(正部级)</span>全日制高校,校长或院长都是副国级。师资直接从清 北 复 交抽调;158名苏联顾问占全国高校总数的4/9。</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历尽百年屈辱 刚刚站起来,朝鲜开战 唇亡齿害,满目疮痍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穷二白</span>的历史关键时刻,“哈军工”承载起 实现中国国防现代化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3、奠基与学校建设:</p><p class="ql-block">刚刚回国的陈赓将军都没有顾得上休息,就又马不停蹄地忙碌起来---</p><p class="ql-block">“哈军工”于1953年4月25日奠基。在哈尔滨南岗区的一片荒地上,陈赓将军挥臂铲下了第一锹土,拉开了“哈军工”校园建设工程的序幕。在那个火热的年代 一群激情燃烧的人们,仅用了7个月 36 幢10 万平米的教学科研大楼,就拔地而起。</p><p class="ql-block">1953年9月1日,首任院长兼政委陈赓主持了开学典礼;毛主席在给“哈军工”成立的《训词》中盛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对于我国的国防事业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从选定校址到为学校挑选教师,陈赓马不停蹄地四处奔波,各个部门调配、抽调忙碌着。</p> <p class="ql-block">为了更快将学校建立起来,他甚至把周总理堵到了厕所办公!就这样,仅仅一年时间,陈赓就拉起了一支 500多名教师、300多名试验人员雄厚的师资队伍。自此 这所包含了:空军工程系、海军工程系、炮兵工程系、装甲兵工程系、工程兵工程系的综合军校开始招生。</p><p class="ql-block">1959年,陈赓向军委提出了“哈军工” 应该从武器装备的维护使用,改为先进装备的研究和设计的办学目标。应该实施:尖端专业集中,常规专业分散的办学方案。自此,“哈军工”真正迈开了:向着实现中国国防现代化目标奋进的坚实步伐!1960年,中央军委决定:军工实施常规专业分散办学,将炮兵、装甲兵和工兵系剥离出去,分建扩建独立建校的方案。</p> <p class="ql-block">4、一代巨星 陨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创办我国首所军工学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span>陈赓将军从1952年临危受命开始,为了“哈军工”的创办、发展、壮大:他从选址到建造、从设备到人才,他步履维艰,却又不畏艰难,圆满完成了任务。其间,他表现出的攻坚精神、克艰决心以及自身坦荡则不惧流言的魄力,无不令人钦佩敬仰。就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心脏病复发不得不停止工作时,他还心系事业心有不甘</span>写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终在1961年3月,当春天的脚步悄然来临之时,陈赓将军却永远闭上了眼睛,将生命定格在58岁生日的头一天。当主席得知陈赓将军去世时,难过的说:“他才58岁么,不该这么早就死了么~”可叹,一代巨星 就此陨落!</p> <p class="ql-block">5、军中名校 不复存在</p><p class="ql-block">1965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军委《关于军事工程学院等三所院校改变管理体制的报告》。<span style="font-size:18px;">1966年4月1日,“哈军工”军龄戛然而止!两万名军工人员依依不舍地摘下领章、帽徽,无奈接受成为“哈尔滨工程学院”的事实。可悲,享誉中外的亚洲第一军校,不复存在!</span></p><p class="ql-block">随后,文革爆发。<span style="font-size:18px;">1969年3月,中苏爆发“珍宝岛自卫战”。</span>1970年6月15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最后决定:学院内迁!此后,哈尔滨工程学院内迁长沙,更名为长沙工学院(国防科技大学)归属于广州军区领导。1972年,当周总理得知“哈军工”已经解体消息后 感叹:“太可惜了,还能不能恢复?”</p> <p class="ql-block">二、划破天际的辉煌</p><p class="ql-block">1、划破天际的辉煌</p><p class="ql-block">从1953年到1966年,“哈军工”只兴办了十三年。而在这短短十三年间,眼看着学校发展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迅速崛起!无论从师资到生源,教学到科研,基础设施到器材设备,从成果到影响,“哈军工”很快成为与清北齐名的顶级高校。</p><p class="ql-block">巅峰时期的“哈军工”,妥妥一个二十世纪50~60年代的远东第一校!在短短的十三年时间里,先后发展建成了十个院系。共有教职员工:9600余人(3倍于清华);专职教师:5000余人(3倍于清华);教授:130余人(3倍于清华);正处级干部:158人(3倍于清华);师生比:高达 1:1.8(5倍于清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1957年4月,朱老总视察海军工程系</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1959年12月23号,总理视察炮兵系</span></p> <p class="ql-block">2、雄厚的师资力量</p><p class="ql-block">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哈军工”用名师荟萃践行了这一经典论断。“哈军工”当时将学校的研学方向,瞄准当时世界上最前沿、最先进的国防军事科技,因此教师来源许多曾留学过欧美。</p><p class="ql-block">如:导弹教研室主任就是现我国著名导弹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梁守磐,后到国防部第五设计院三分院当总工程师。一个教研室有正副教授十几个,不少曾留学美国、德国,还有一部分是1950年香港两航起义的航空专家。空气动力学教研室,则几乎集中了我国最著名的空气动力专家:马明德、罗士均、岳劼毅。系主任是从前苏联回来的空军技术专家唐铎少将。</p> <p class="ql-block">当时在军工任教的还有著名计算机专家慈云桂(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水声专家杨士莪,潜艇专家邓三瑞,著名数学家孙本旺、汪浩、戴遗山,水动力专家顾茂祥,航空专家陈百屏等等。</p><p class="ql-block">3、“名门望族”出才子</p><p class="ql-block">那时,“哈军工”招生标准极高。除了严格的政审+体检,高考分数线也高于清北。在初期,学校属于绝密单位,代号“103”部队,招生还一度采用点招---从全国各知名中学(格致中学/复兴中学/复旦中学/向明中学/北京四中/北京101中学/南京师院附中/苏州高级中学/镇江中学等)报考清北的学生中挑选。每年招生数量不多,13年一共有毕业生一万多人,培养人才绝对是:质>>量。</p> <p class="ql-block">“哈军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更高,学校采用的教材非常深奥,数学是用菲赤金戈尔茨的《高等数学》(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材),理论力学是用美国著名力学权威铁木辛柯的著作。因要求毕业生在学术、工作中时时刻刻保持严谨,所以才能在科技、军工等各领域堪当大任。纵观“哈军工”十三年的办学史,从这里走出了 150+将军、39名两院院士、两弹一星 67%的技术骨干,创造了150 多项世界和全国第一。</p><p class="ql-block">这所军中名校从未挂过校牌,但却吸引中国最高层的关注:总理、朱德、邓小平、彭帅等不止一次来校视察,十大元帅中有八位都来过。钱学森参观后由衷赞叹:“陈赓真是人才……能在如此短时间内建起完整结构且综合性丰富的军事技术学院,放在全球也是不朽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1953年8月,彭老总视察“哈军工”</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1960年11月,贺龙元帅视察哈军工</span></p> <p class="ql-block">4、傲视群雄“哈军工”</p><p class="ql-block">那次调研完,与我们对接的老师找了几辆自行车,我们围着哈军工校园转了一圈。超大的操场,绕场一周是1080米。校园中,高大厚实的教学楼,以及学校的创办者陈赓的塑像。那时(1979年),距离哈军工分迁已将近十年,其中校园的一部分,已被后来的“哈尔滨空气动力研究所”占据。老军工们把分校后的“哈军工”校园戏称为《没落的大观园》;听着 都让人扼腕叹惜……</p><p class="ql-block">1979年11月,深秋中的“哈船工”校园,显得有些萧瑟凋零。但是,我却分明看见,那曾叱咤风云的军中名校:“哈军工”,依然豪气未减、气势未消,傲视群雄地挺立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北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1955年11月25日,钱学森视察“哈军工”</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院士43年,成功破译钱学森“密码”</span></p> <p class="ql-block">四、从瞬间到永恒</p><p class="ql-block">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最有名的高等军校“哈军工”仅存十三年。在其间,她为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了急需的军事技术人才。而后拆分的院系衍生多所985/211高校形成独特的“军工家族”体系, 对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经确认,直接衍生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军工七校”</span>有:</p><p class="ql-block">1、国防科技大学:</p><p class="ql-block">是直属中央军委领导的综合性研究型高等教育院校。其主校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该校前身为1953年创建于哈尔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即“哈军工”。 </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1970年主体南迁长沙,改名为长沙工学院。1978年重回军队序列;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国防科技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99年,其整合长沙炮兵学院、工程兵学院等院校,2017年中央军委重组国防科技大学,形成“一校七地、三地办学”格局。</span>现为学校成为国家“211”与军中唯一“985工程”“双一流”高校,对外仍称“长沙工学院”。</p><p class="ql-block">办学定位:1970年哈军工拆分时,随本部迁往长沙的学研主体,保留了原空军、海军工程系中的尖端专业,以及1959年2月,新建的导弹工程系;将原附属于导弹工程系的原子科,扩大为原子工程系;将空军、海军、炮兵工程系中的雷达、无线电专业集中,扩建为电子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国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为</span>“985工程”、“211工程院校,是军队唯一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的高校。</p> <p class="ql-block">2、西北工业大学:</p><p class="ql-block">1966年,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哈军工”退出军队序列。原“哈军工”空军工程系更名为:航空工程系。</p><p class="ql-block">1970年,“哈军工”航空工程系660多名教职员工,以国家大局为重,整建制西迁古城西安。从此“哈军工”航空工程系,作为西工大“源脉三支”的重要一支,扎根西北、献身国防;继续保持部队的优良传统和精益求精的军工精神。军工加盟,如虎添翼!“哈军工”航空工程系的整体加入,为“西工大”注入了强大的军工基因,进一步夯实“西工大”建成独有现代“航空、航天、航海”三航特色,国家重点大学的坚实基础。成为我国国防七子之一,国家“211”“985工程”“双一流”高校。</p> <p class="ql-block">3、哈尔滨工程大学:</p><p class="ql-block">1970年,以海军工程系为主体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聂帅题写的校名,挂在原海军系大楼门上。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校先后隶属六机部、国防科工委,现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与教育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共建。现以船舶与海洋工程、核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为核心优势,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船舶与海洋工程获评A+,水声工程专业为全国唯一。成为聚焦“三海一核”(船舶、海军、海洋、核能)领域的211高校。主导参与了国产航母、“蛟龙号”深潜器等国家重大工程,获“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突出贡献奖”等奖励。</p> <p class="ql-block">4、南京理工大学:</p><p class="ql-block">即“哈军工”炮兵工程系。1970年分迁后,历经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等发展阶段,最终发展成为:在兵器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素有“兵器技术人才摇篮”之称,1993年更名为“南京理工大学”,我国国防七子之一。1995年,入选首批“211工程”;同年获批“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2017年跻身“双一流”建设高校。</p><p class="ql-block">获国家科技奖21项,省部级以上奖励326项;在国庆70周年阅兵中承担24个武器装备的总师或副总师任务,并参与研发全球最先进的155mm车载加榴炮。</p> <p class="ql-block">5、陆军工程大学:</p><p class="ql-block">为原“哈军工”工兵工程系。2017年,以解放军理工大学、军械工程学院为主体,整合重庆通信学院、工程兵学院等五所院校组建而成,2025年,部分院系划归信息支援部队。其专业主要聚焦:军事通信、国防工程、野战工程等陆军技术保障领域,承担军事设施建设与信息化保障研究。</p><p class="ql-block">6、陆军装甲兵学院:</p><p class="ql-block">原“哈军工”装甲兵工程系。1970年拆分后,继承该系传统主攻:装甲车辆设计、装备维修与作战指挥,为陆军机械化部队培养专业技术军官,在坦克装甲车动力系统、防护技术等方面形成特色研究体系。</p> <p class="ql-block">7、陆军防化学院:</p><p class="ql-block">即原“哈军工”防化兵工程系。该学院是我国唯一专门从事核生化防护研究的军事院校。专业涵盖:防化装备研发、辐射防护、生物侦检等方向,为军队提供核生化防御技术支持。这些院校虽分属不同体系,但均延续哈军工“强军报国”精神,在国防科技与军事教育领域持续发挥重要作用。部分院校在合并重组中调整隶属关系,体现出新时代军事院校体系化建设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哈尔滨空气动力研究所</p><p class="ql-block">原风洞实验室,在经历过一系列变革后,最终归属于三机部(航空工业部),并更名为哈尔滨空气动力研究所,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四十六年后的今天,当再次踏进这傲视群雄的军中名校,望着她的创始人---第一任校长兼政委“陈赓将军”高大威严的身影不由感叹:“哈军工”的军龄虽只有短短13年,但她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培养出一大批领军人才,同时也为后来的两弹一星、运载火箭、载人航天,航母、核潜艇,先进战机、深潜器,银河计算机等大国重器的研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哈军工”的分建、改建,对新中国高等军事教育体系的形成起到奠基性的作用,她孕育的种子开花结果,对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是我国国防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从“歼-10”战机到“银河”超算,中国军工的血脉从未中断!</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八一建军节”。</p><p class="ql-block">穿上戎装,你们便是祖国的城墙;脱下军装,你们仍是人民的脊梁!“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向最可爱的中国军人 致以崇高的敬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08.01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于古城西安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