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之旅(十)

竹枝谣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喀什之旅,一行12天,饱览南疆秀丽风景,接触当地民俗文化。在新疆旅游,多次听到左宗棠“抬棺收复新疆”,也有积极宣传“一带一路”的,无疑这都是时代热点,但我一直想了解的,还是南疆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人说,不到南疆,不算到新疆。又说,北疆有风景,南疆有文化。</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u>南疆文化,是指南疆人文,是三千年丝绸之路给南疆留下的记忆。</u></i></p> 南疆文化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巍峨峻峭的天山连绵起伏,源远流长的塔里木河水滚滚东流,在这高山和长河的孕育中西域出现了龟兹,中心就在今天的库车绿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汉唐最盛时,龟兹地理范围包括今天的轮台、新和、沙雅、拜城、阿克苏、柯坪、巴楚等县市。史书中对龟兹又有“屈支”“丘兹”“屈茨”“曲先”“苦先”等不同记述,至清代定名“库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龟兹人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就和中原的历史发生了密切联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特别是从公元前60年在乌全城(今轮台)设立西域都护府起,在近千年的时间中,龟兹一直是中国统治西域的据点,是西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绛宾,西汉中期的龟兹王。</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绛宾在位时,正是西汉抗击匈奴统一西域的年代。绛宾派遣使者求娶汉朝解忧公主和乌孙王所生女儿弟史为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绛宾和夫人弟史一同前往长安朝贺,汉宣帝不仅赐予龟兹王夫妇印绶,还特别授予弟史“公主”的称号,并给予了丰厚的赏赐。两人在长安留居近一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绛宾十分仰慕汉朝礼仪,“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徽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还在龟兹兴建汉式官殿,后又数次携夫人到长安朝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西汉王朝统一西域的过程中,龟兹王绛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绛宾去世后,他的儿子丞德即位,继续与汉朝保持友好关系。</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白氏王朝统治龟兹持续近800年。</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元91年,东汉西域都护班超废黜亲匈奴的龟兹王尤利多,扶持白霸即位。白氏长期依附中原王朝(东汉至唐),同时联合西域诸国对抗匈奴,形成“以汉制匈”的平衡‌;白霸仿效汉朝政治经济制度,改革龟兹内政,促进农业与贸易发展‌,同时推崇佛教,克孜尔石窟等遗产即诞生于此‌,成为丝绸之路北道的佛教中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白霸到末代白环,通过世袭维持统治稳定,期间虽有叛乱(如106年亲匈奴势力反扑),但均被东汉与龟兹联军平定‌。8世纪末(约840年前后),回鹘人西迁占领龟兹,白氏王族统治结束‌,但其政治遗产仍深刻影响着龟兹乃至西域的历史进程‌。</span></p> <p class="ql-block">库车王府旧藏《玉战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唐朝在龟兹驻扎守兵3万,以龟兹作为统辖西域的中心,并在此设安西大都护府,管辖着“安西四镇”,其范围包括整个塔里木盆地和帕米尔以西的广大地域。如果将姑墨(今阿克苏)和副夫(今巴楚)绿洲包括在内,龟兹就拥有九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龟兹地处丝绸之路要冲,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汇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商贸的昌盛,产生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龟兹文化,佛教艺术、石窟壁画、龟兹乐舞等都成为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舍利盒乐舞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苏慕遮彩绘舍利盒出土于苏巴什佛寺遗址。盒高32.3厘米,直径37.7厘米,盒盖上四个联珠纹圈内绘有四个跪姿奏乐带翼童子。盒身周壁绘有乐舞人物二十一人,七个头戴面具的舞蹈者在翩翩起舞,除了男女持幡者,还有两个儿童抬着打鼓,最后又有两个击掌少年,描绘了龟兹拟态舞“苏幕遮”演出的场面,手法写实、画面灵动,是表现古代龟兹歌舞戏的珍贵实物。</span></p> 与中原地区的交流发展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游踪之广,见闻之富,在两千多年前是举世罕见的,在中华民族史上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他开辟出一条影响深远的陆上丝绸之路,将中原地区精美的手工艺品传到了西域和西方,把西域的很多土产带回了中原。他以“凿空西域”的不朽功绩而闻名于世,以高尚的献身精神、坚强的性格和开阔的胸襟及待人诚恳的宝贵品质,深受爱戴,史称“张骞—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人,73年,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后任西域都护。班超在西域活动中形成的“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改变西域“无所统一”的局面,汉朝采取灵活的治边之策,保留了各城郭的组织结构,各级首领由朝廷任命,各城郭的官更均由朝廷授予金印紫绶或铜印墨绶。1953年出土于新和县的“汉归义羌长”铜印,就是汉朝中央政权颁发给某支羌人部落首领的官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汉朝通过授予日绶的方式,任命少数民族首领作为地方官员行使权力,从而将西域诸城郭首领纳入汉朝的职官体系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640年,唐朝设立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并设立安西都护府于西州。657年,唐朝完全统一西域,随后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并升级为安西大都护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702年,设立北庭都护府,后升级为北庭大都护府。安西、北庭大都护府分管天山南北地区。安西都护府管辖范围包括葱岭以西、波斯以东、阿姆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共计20个都督府;北庭都护府统辖范围包括天山以北、楚河以西至里海以南的广大地区,共计23个都督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清朝统一新疆后,为了加强和巩固对新疆地方的统治,实行军府制度。乾隆二十七年(1762),设置伊犁将军(全称“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统辖全疆军政事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光绪十年(1884)十月,清朝政府在新疆设省,命刘锦棠为首任巡抚,从此新疆巡抚取代伊犁将军成为新疆的最高行政长官。这次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提高了新疆在全国的政治地位,对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强对新疆的治理,对中国西部边疆地区的巩固,对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乾隆二十年(1755)后,中央政府为平定西北边陲的准噶尔部及大小和卓发动的叛乱,先后进行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为此,乾隆帝决定用图画的形式再现此次平叛过程中的得胜、凯旋与庆功的场面,以彰显清军将士们“百死一生,为国宣力”的赫赫战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套《乾隆平定西域得胜图》,共16幅,每幅图上方与乾隆帝亲笔书写的记述争战功绩的诗作,弥足珍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左宗棠(1812年—1885年),湖南湘阴人。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面临新疆被阿古柏侵略军占领和沙俄意图侵占伊犁的危机,清廷任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平疆事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将自己带出来的湘军1.7万多人,河南嵩武军1万多人,陕甘绿营兵4万多人,四川“蜀军”5千多人,总兵力近8万人,“抬棺出征”,以善统军的高超领导才能,先后收复了乌鲁木齐、吐鲁番等地,并最终在1878年收复了南疆,完成了收复新疆的壮举,保证了中国的国土完整,为新疆赢得了数十年的安稳,是历史上永远值得铭记的民族英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汉书》至《清史稿》、民国史书,有关古代龟兹和现今库车的历史资料十分丰富,一脉相承,不绝史籍。汉武帝的雄心、张骞的勇气、班超的智慧、苻坚的胆识、玄奘的坚韧、唐太宗的谋略、成吉思汗的霸功、左宗棠的魄力和绛宾王的朝贺、白氏龟兹的长治、鸠摩罗什的夙愿、苏祗婆的理想、鄂对家族的命运、林基路的大义等,无不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这个大局息息相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各民族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秦汉雄风、盛唐气象、康乾盛世,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辉煌,多民族多文化是中国的一大特色,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span></p> 库车王家族归宿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鄂对顺应清朝统一新疆的历史潮流,做出了名垂史册的贡献,同时开创了库车王近200年的家业。鄂对及其孙子伊萨克等家族成员,在平定叛乱、维护南疆地区社会稳定、发展南疆经济中,发挥了一定作用。这一段历史的沧桑,证明了从清朝、民国到新中国,库车王的命运与整个国家、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米尔扎鄂对伯克</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大小和卓发动叛礼,叛军攻入库车城,鄂对不肯参与叛乱,前往伊犁投奔清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乾隆二十三年 (1758年),清朝政府出兵平叛,令鄂对为先锋。鄂对率兵抵达库车,叛军以鄂对的妻子和儿女为人质,鄂对深明大义,不肯屈从,叛军将他的两个儿子和女儿活活摔死在城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清军收复库车、阿克苏等地之后,鄂对冒着生命危险,几经周折,前往和田招降叛军。后来,叛军前往攻打和田,鄂对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死守和田三个多月,终于等到了援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鄂对授“散秩大臣”,乾隆二十四年,晋封为辅国公,不久又加封为贝勒品级贝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鄂对赴京觐见,受到乾隆接见,为赏赐鄂对等人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突出贡献,乾隆任命鄂对为叶尔羌阿奇木伯克。乾隆四十三年,鄂对任内在叶尔羌病故。</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米尔扎伊萨克王</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道光六年(1826年), 张格尔和卓率叛军,再次发动了大规模叛乱。时任沙雅尔阿奇木伯克的伊萨克积极参与清军平定叛乱的军事行动。同年7月,伊萨克承袭爵位,并被任命阿克苏阿奇木伯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道光八年(1828年),鉴于贝子伊萨克同清军一道作哉,在擒郭长格尔和卓中的突出表现,道光皇帝对他论功行赏,晋封为郡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道光十二年(1832年)7月,清朝政府命伊萨克“在乾清门行走”、“在紫禁城内骑马(即乘轿)”。道光十四年11月,年逾六旬的伊萨克在北京患病,清朝政府批准其回到家乡库车养病,道光22年,郡王伊萨克在库车逝世。</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买买提明王</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宣统二年(1990年),米尔扎玛木特王在库车病故后。由其子买买提明承装爵位。宣统三年(1911年),随着清朝不久灭亡,库车王结束了百年来的进京朝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民国二年(1913年)3月24日,鉴于库车郡王买买提明王拥护并支持共和,晋封其为亲王。民国三年(1914年)11月27日,蒙藏参议会宣布大总统赐册封库车家正买买提明爵位的册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民国五年(1916年),买买提明调任乌什协台(协防军台)王,统管边防事务。民国八年(1919年)5月21日.库车亲王买买提明被授子“文护”勋章。民国十五年(1926年),买买提明协台王在乌什去世。</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买合甫孜王</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买买提明无亲子,抚养其侄买合甫孜,并将女儿嫁与买合甫孜为妻。民国十五年(1926年),买买提明去世后,由买合甫孜承袭王位,民国26年(1937年)12月,买合甫孜王被盛世才逮捕。于民国31年(1942年)8月在省监狱被害。</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达吾提·买合苏提王</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达吾提·买合苏提是买合甫孜王的侄儿,由于买合甫孜王没有儿子,达吾提·买合苏提两岁时被买合甫孜王抱到库车王府,自幼就过继给伯父,成了合法的王位继承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7年8月买合甫孜王被盛世才抓走,后被杀害,无奈,达吾提又回到了亲生父亲家。1942年,达吾提14岁,盛世才为了加强对新疆的统治,由当时的督办公署下文批准他为库车王,被盛世才接到乌鲁木齐一中读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6年达吾提回到了库车,靠种庄稼过日子。但人们仍习惯地称他为“巴郎子王”,1947年,达吾提担任库车县银行副行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封建特权,达吾提曾任县政府翻译等职,1984年任县政协副主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达吾提·买合苏提既是封建王爷,又是我党的忠实朋友,也是各族群众爱戴的爱国民主人士。他坚决拥护共产党,立场坚定地维护祖国统一,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在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多次荣获“民族团结模范”、“政协廉洁好干部”、“优务政协委员”等光荣称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达吾提·买合苏提于2014年7月因病去世,享年88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鄂对及其家族,在清朝政府治理新疆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尤其是清朝政府实行伯克制度的一百多年中的政治活动及其影响值得关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清代库车的历史上、乃至在清代新疆历史上、鄂对及其家族、都占有重要的位置。鄂对及其孙子伊萨克等家族成员,在清朝统一新疆、平定和卓后裔之乱、维护南疆地区社会稳定、发展南疆地区经济中、都发挥了一定作用,先后被清朝政府册封为贝勒、郡王和亲王等爵位,并获得《世袭罔替》的特殊待遇、从而成为清代新疆维吾尔人中与吐鲁番的额敏和卓家族、哈密的额贝都拉家族齐名的三大郡王世家。</span></p> 点滴感受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旅行是观世界的一种方式,在更广阔的世界,我们的视野被拉长、拓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疆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都证明了这里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是我国自秦汉以来就基本形成的历史传统和独特优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疆文化在新疆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随着对南疆,尤其是南疆文化的了解,更让人深刻认识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实现民族复兴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