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建军节所发----汉高祖刘邦的四道诏书(二)

汉风

<p class="ql-block">汉高祖刘邦如何对待士兵的?-----请看刘邦当年的四道诏书。</p> <p class="ql-block">七大夫、公乘以上罢兵赐复诏 (汉五年五月)</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诏又曰:“七大夫、公乘(1)以上,皆高爵也。诸侯子及从军归者,甚多高爵,吾数诏吏先与田宅,及所当求于吏者,亟与。爵或人君(2),上所尊礼(3),久立吏前(4),曾不为决,甚亡(无)谓也。异日秦民爵公大夫以上,令丞与亢(抗)礼(5)。今吾于爵非轻也,吏独安取此!且法以有功劳行田宅(6),今小吏未尝从军者多满(7),而有功者顾不得(8),背公立私,守尉长吏教训甚不善。其令诸吏善遇高爵,称吾意。且廉问(9),有不如吾诏者,以重论之。” [汉书 高帝记下]</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1)公乘:爵名,第八级。(2)爵或人君:爵高有国邑者,则为其国人的君主。(3)上:指天子。(4)久立吏前:意谓待命之日已久。(5)抗礼:指彼此以平等之礼相待。(6)行:付与,交给。(7)多满:多自满足。(8)顾不得:反而得不到。(9)廉问:视察,察访。</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诏书又说:“七大夫、公乘,都是高的爵级。诸侯子弟及从军复员的,有很多高爵,我已经多次指示主管的官吏先分给他们的田宅,主管官吏对他们所提出的正当要求,要迅速解决。有爵级的与有食邑的主人,都是皇帝所尊重的,有的人多次请求办事官吏解决问题,却仍然得不到妥善处理,这是不正常的。往日秦朝的人爵级在七大夫以上的,与县令平起平坐。现在我这个当皇帝的都尊敬礼遇之,有些官吏怎能对爵级如此不尊重?何况明文规定按功劳付予田宅,今日有些小小官吏毫无军功却先满足自己,而有功的反而不能得到,违背公法而谋取私利,这是郡守、郡尉、县令教育管理不善所致。要指示办事官吏尊重有高爵级的人,不要有负我的厚望。还应进行检查,对不按照我的旨意办事的人定要予以重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本篇赏析]</p><p class="ql-block">刘邦首先安排并优待这些“转业军人”。但地方官员不照办,怎么办?大概问题反映到他那里了,于是刘邦紧接着又颁布了一道诏书,毫不客气地训斥了各级官员,命令他们善待他的“老卒”。这道诏书最后说:现在我下令,各级官吏要好好对待我的这些有高爵位的(老卒),这才合我的意,你们还要经常进行检查,关心过问他们。如有不按我这诏书行事的,以重罪论处!”</p><p class="ql-block"> “背公立私”这四个字是原文。刘邦能斥责官吏“背公立私”,说明他是以有公心而自诩的。刘邦能造出“背公立私”这个词,足见他有学问,而且学问还不小。</p><p class="ql-block"> 最早的“私”字写作“厶”,金文是一个圆圈,韩非子解为“自环者谓之厶”—--凡事总围绕自己考虑叫作“厶”。与“厶”相反的意念叫作“公”,韩非子说“背私谓之公”。“公”字怎么表达?有了“厶”字,智慧型的古人也就把“公”字造出来了。在“厶”字上添个“八”,“八”犹“背”也!</p><p class="ql-block">刘邦身后300多年,许慎作《说文解字》时就采用韩非子之说。刘邦能说出“背公立私”这样的话,是从远古造字的哲理来讲的。</p> <p class="ql-block">这两道诏书都颁布于他当皇帝后的第三个月,即公元前202年5月。这时一个县级“侯”未封,刘邦说的“人君”应指军功较高的“乡侯”和“亭侯”。这两道诏书和刘邦宽待项氏,照古代的道德观念可以用“仁义”和“长者之德”来评价。用今天的眼光看,是一个“人”如何对待卖掉自身的“奴婢”,一个“王”如何对待他的“卒”,“胜者”如何对待“败者”,是一个强势人物如何对待弱势群体!即使用今天的道德观念来评价,刘邦也应该得满分。</p><p class="ql-block"> 刘邦爱他的士卒,可从下面一件小事中看出。</p><p class="ql-block"> 《汉书.高帝纪下》说:“(高祖)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这是说刘邦对守门人和站岗的士卒,见之如故旧—--老朋友。用今天的话讲,他平易近人。实际上,刘邦是一个朝气勃勃、热情洋溢的人,他的亲和力构成了吸附力和凝聚力。</p><p class="ql-block">刘邦在一个“诸候”没封的情况下,为何连发两道诏书,特别惠待他的士卒?刘邦当皇帝后,不忘“战友”,他的军旅生涯决定了他的军旅意识,这军旅意识就是“战友之谊”,他针对士卒连发两道诏书,他下诏痛斥官吏。都缘于他的军旅意识。</p><p class="ql-block">天地无私,天子就得行天意,他贵为天子后,不背本,做到了“顺乎天而应乎人”。他执政后善待民众的数道诏书,既体现了无私的宽弘气魄,也是他个人素质的注释。这两道诏书也是他思想境界的注解。我们不仅看到了刘邦的文笔,更看到了他的行事风格:事必躬亲,雷厉风行,坚决彻底,斩钉截铁,毫不含糊!</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