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编者按】在诗社美篇网络平台“爱我们的交大”栏目的上一篇,我们简要介绍了《南洋公学初十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网址:</b><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d034dg"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i> </i>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初十年</a></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在本期,我们从诗社社长霍有光的论文中,分享南洋公学从一所培养工、商业实业人才的专门学校,在动荡时局的风雨中,心怀民族使命,求发展地勇敢面对困难,砥砺前行努力拼搏,在中国的土地上首创工科大学的曲折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洋公学自创建一路艰难前行,在教学方向转折上有诸多因素,着重说明三点:</b></p> 一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00年八国联军镇压了义和团运动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随之被迫对帝国主义采取门户开放政策。从此,帝国主义可以任意在我国筑铁路、办工厂、开矿山,并掌握了我国沿海和内陆河流的航运大权。帝国主义对我国日益深入的经济侵略,除了掠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外,还要雇佣商务和工程技术人员,为他们效劳。在当时,以旧教育制为主体的我国教育,还不可能培养出更多的新式人才。同时,张之洞、盛宣怀等洋务派人物,仍掌握着部分工矿企业和商业,也需要各类实业人才。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急需人才的局面,这是南洋转向实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二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十世纪初,我国知识分子中流行着“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思想。他们认为欧、美、日本各国强大的原因是文化教育发达,从而使工业发展日新月异;我国则因闭关自守,教育落后,以致工业薄弱,国弱民穷,屡遭帝国主义欺凌。当时的人们鼓吹向西方学习,提倡新学,培养人才,发展实业,以振兴中华。南洋公学在当时已是知识分子荟萃之地,主张“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也不乏其人。同时,在公学时期派赴外国留学的学生有的已学成回校任教。所以,当时学校不仅有“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思想的传播者,而且也有较好的兴实业教育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三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04年,学校改隶商部是转变办学方向的一个直接原因。在这以前,学校创办人盛宣怀,一直任学校督办,他一人掌握着办学大权,左右办学的方向。学校改隶商部以后,盛宣怀辞去了督办,接任学校监督的杨士琦制订了办实业教育的宗旨。当时的商部,除管商务外,还主管全国的农林、水利和交通运输等事业。因而,学校改隶商部后,改校名为商部高等实业学堂,也意味着学校从此要为商部培养实业人才。 1906年春,商务专科式成立,首届新生由1905年冬,中院第六届毕业生13人全数升入。开设的课程有:商业、道德、商品学、制造学、历史、理、商法学、国文、簿记、英文、法文、文课、商运学、银行学、理学、国际公法、财政学、国际商法、商业统计学、体操等19门。这是学校历史上设立的第一个专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1,学校人事更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06年,学校由清政府改商部为农工商部,增设了邮传部,主管全国“路、轮、邮、电四政”的交通邮电事业。招商、电报两局也由邮传部管辖。因学校的经费来自招商、电报局,所以也于同年改隶邮传部,改校名为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学校设立商务专科之后,监督杨士琦按原定计划,增设航海、电机、轮机等专科,并呈文审批。1907年春,杨士琦辞职,由杨文骏继任监督。不久,杨文骏辞职。同年9月,唐文治接任学校监督。</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2.唐文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唐文治,江苏太仓人,1865年10月10日出生于一个清寒的书香门第。幼年时发愤读书,14岁读完《论语》、《孟子》、《五经》,18岁中举人,21岁就读于江阴南菁书院,在名师指点下,研究经学,学业锐进。1892年,28岁中进士,分派在户部江西司任主事。1898年6月调任总理衙门(相当于外交部)任章京(秘书之类的职务)。1901年冬,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唐文治任外务部榷算司主事,管理通商、关税等事务。1903年8月,清政府设立商部,唐文治任右丞,后升左丞、左侍郎。1906年商部改为农工商部,唐文治任署理农工商部尚书。</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3 任职期间</b><b style="font-size: 22px;">两次出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1901年(辛丑条约》订立之后,因义和团枪杀日本使馆书记官杉山彬,清廷不耻认罪,派专使户部侍郎那桐赴日道歉,唐文治随使出国。1902年,英国新君爱德华七世举行加冕礼,清廷派载振为专使大臣赴英庆贺,唐文治也随同前往。去英之后,又赴法、比、美、日等国访问。两次出国,对日本和欧、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进行了广泛考察。在国外所见所闻,对比我国现状,他的思想起了很大变化。他认为,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出现了中兴时期,是学习英国和德国的结果。考察了英国的教育之后,他非常赞赏牛津大学,认为“名儒名相都出其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唐文治在十多年的仕途生涯中,经历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两次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我国都以惨败而告终,帝国主义对我国掠夺和宰割的惨痛事实,激发了他朴素的爱国热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4,成为高等工业专科学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唐文治到任以后,对学校详加了解,决心对专科设置作一番调整。他上书邮传部称:“接收实业学堂后,详考该堂上院专门设有铁道一班,唯其规制简略,必须大加扩充。……”,唐文治决定把铁道工程班改设为铁路专科。学校铁路专科正式成立,定学制为三年,原铁路工程班的学生和当年暑假招入铁路工程班的新生,均转入铁路专科,这也是学校设立的第一个工程专科。在设置铁路专科的同时,又把开办只有一年的商务专科予以停办,学生中成绩较优的杨锦森等6名考选出国留学,其他学生离校就业。1908年,又增设了电机专科。这样,学校就由商部高等实业学堂培养商务为主的实业人才,转而为培养工程技术方面的实业人才。这个转变,虽没有改变培养实业人才的总方向,校名仍称高等实业学堂,但学校的性质已属于高等工业专科学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学校自停办商务专科改办工科以后,定学制为三年,按照新学制开设课程,拟订学校章程,聘请专科教师,添置实验设备,建设实习工厂,教学和校务工作顺利开展,校内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形势。到宣统元年(1909年),已初具规模。按照唐文治的设想,一待有条件,将继续扩大规模,争取办成工科大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11年10月,武昌革命取得了胜利。校方趁辛亥革命胜利之机,改成工科大学。10月底宣布改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为南洋大学堂。1912年1月,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南洋大学堂一事呈报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审批。因时值南北分裂,大局未定,南京国民政府无暇顾及一所学校的事。不久袁世凯篡权,南京国民政府迁往北京。同年9月,学校又呈文北京教育部,北京教育部以“本部现在统筹全局划分大学区域,……候大学令颁布后再行规定”为理由,批示本校“刻暂缓议”。因而改办工科大学事未能如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辛亥革命后,原清政府的邮传部由北京国民政府的交通部接管,学校也改隶交通部,“本校路、电两科均属工业,为使名实相符”,所以改校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16年12月,交通部召开交通会议,本校代表带着要求改办工科大学的提案参加了会议,列举国外工科大学所设专科都在三个以上,而“本校仅土木、电机两科,未免太简。”提出“本校应增设机械一科请筹备扩充案”和“本校拟请增设航海一科案”,并陈述了本校增设这两科的必要及其有利条件。但当时正是段祺瑞和黎元洪各在日、美帝国的支持下,发了一场军阀间的权力之争,政局不稳,形势混乱,交通部未能为学校增设机械科和航海科以及改办工科大学等作出决定,提案又成了一纸空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改办工科大学的计划,虽屡遭挫折,但校长和教员们仍矢志不移。1917年底,有的教员提议在学校增设路、电管理科。这一意见立即得到了校方的赞同。于是就召开了教员和学生班级代表会议。经过讨论,认为:“中国铁路、电机事业日益发展,本校土木、电机两科创办近二十年,成绩显著,唯管理人才为中国今日之所最需者,则尚不可多得”,所以,“本校亟应添设管理科”。校长唐文治也强调培养管理人才的重要,他说:“铁路营业曰:货运,曰:载客;行李之往来,财贿之茂迁,云萃而鳞集,管理不得其法,措置失当,中外人士交相诟病。或偶一不慎,群工执事稍稍染指其间,而弊窦盖不可问……”,此时增设路、电管理科,学生来源也不成问题,因为“本校卓立沪滨,得风气之先,东南学子负笈来校者直如归市,彼既于性情相格,苦不能入,却之复失培植之意。”,这时,来投考本校的学生很多,其中许多学生因数、理、化较差而落选,可以在这部分学生中招收管理科的新生。此外,已经考入本校土木、电机科的“学生中性情有近管理科,而不宜工程者”也可以转学管理科。并议定呈请交通部“在本校添设路、电管理科,以期造就铁路电机管理人才。”,交通部批复同意增设,但名称“奉部令改路、电管理科为铁路管理科。”于是该科在1918年3月正式成立,第一届招收新生38人,分别从土木、电机两科转入,定三年毕业,第二届开始定学制为四年。铁路管理专科的诞生,标志着学校的系科设置从原来的工科走向工管结合,这也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中的一个创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至此,学校的规模有了扩大,学制得到提高,其他实验设备、校舍建筑也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一所近代的、以工为主、工管结合的大学终于屹立于沪滨,她也是我国东南各省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的一所工科大学。唐文治校长高兴地说:“余私心窃计,以为中国东南各省无大学,于此,盖始基之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学校开办之初,由官督商办。1904年学校改为部属,而经费的来源直到清末仍为商办。学校自1907年改办工科以后,随着专科的增设,学生和教师也随之增加。实验设备、图书、仪器也因需要而增添;校舍也需相应扩建,经费的支出这也须增加。辛亥革命以后,由于政局的变化,军阀政府无视于教育等原因,经费来源时断时续,有时使学校陷于经济窘迫的困境。为了克服经费困难,学校采取了应急措施,对学生加收学费,教职员实行减薪,校长减薪50%。唐文治校长四出奔走,多方求援,在全体教工团结奋斗下,“遇难关,关关过”,并未一日辍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第44期(总第147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审核:霍有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主编:田皓、李瑞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校对:谢淑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编务:王田桂、张菊芳、张晓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制作、排版:陈根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