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时光里的牵挂</b></p><p class="ql-block"><b> 王英枋与三中队的记忆长卷</b></p> <p class="ql-block"> 王英枋,上饶通校三中队三区队七班战友,毕业后分配到福州军区炮兵第七十二师六四九团指挥连电台工作,1981年11月转㐀回到家乡赣州市,2007年7月退休。</p><p class="ql-block"> 王英枋,从2024年10月开始收集三中队相关信息资料,直至2025年5月,梳理六十载的战友脉络,从各班编制到毕业去向,再到参战战友的资料与照片,前后历经8个月,一遍遍打磨出三本沉甸甸的册子:《三中队65届学员花名册》《三中队65届学员毕业分配去向册》《三中队65届战友参战册》。</p> <p class="ql-block"> 三张合影,串起六十年。从井冈山的青春勃发,到赣州的久别重逢,再到上饶母校的初心回望,变的是容颜,是时光,不变的是“三中队”这个滚烫的名字,是刻在骨子里的战友情。</p> <p class="ql-block"><b> 三中队65届学员花名册</b></p><p class="ql-block"> (一百四十人名单)</p><p class="ql-block"> </p> 一区队三十四人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 一班班长:雷志兵。副班长:李加球。团小组长:赖正发。战友:袁志勇、陈正根、刘友浩、谢必镁、黎育科、王炳炳,徐福年。</p><p class="ql-block"> 二班班长:陈宇洪。副班长:旷法香。团小组长:卢发兴。战友:龙光伟、謝共来、丁俭、谢梅芽、刘翼任、邹三长,俞松林、陈培义、张显国。</p><p class="ql-block"> 三班班长:方群。副班长:曾广有。战友:刘高禄、王久长、楊瑞珠、康时华、郑地发、廖志平、胡平芽,李敦全、江国良、蒋南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二区队三十六人 <p class="ql-block"> 四班班长:邓范村。副班长: 张复荣 。团小组长:曾宪芳。战友:张贤玉、廖六福、谢治林、陈飞林、管军、邱俊林,周盘根、葛国平。</p><p class="ql-block"> 五班班长:钟义成。副班长:葛维晨。战友:丁文义、郭启松、敖国强、雷开焕、黄树洋、钟学荣、刘观喜,吴林石、杨火坤、李学政。</p><p class="ql-block"> 六班班长:曾庆松。副班长:唐修仲。团小组长:钟敏。战友:吴树慈、雷秋儒、黄先星、曹绪珍、罗水园、张传模,彭观生、常巧章、季家法、钟文廷。</p> 三区队三十三人 <p class="ql-block"> 七班班长:肖厚树。副班长:杨桥福。团小组长:王英枋。战友:王世昌、李炳长、胡啟华、詹懋纶、卓正明、吕祖渊,儲小平、苟兴元。</p><p class="ql-block"> 八班班长:李正华。副班长:许日高。 团小组长:曾继荣。战友:张宗询、黄声振、邬扬辉、童晖、胡福忠、朱德禄,孙亚洲、易贵修。</p><p class="ql-block"> 九班班长:温志毅。副班长:胡国宝。团小组长:张法珍。战友:洪朝东、刘恒、朱正江、刘良发、江良沐、尹善桂、张金根,郭正祥。</p> 四区队三十七人 <p class="ql-block"> 十班班长 : 付涛。副班长:陈周锦。团小组长:胡涛。战友:钟卫东、曾昭基、李德丽、林显清、邹成洪、刘良才,熊昌清、汪锡铭、倪胜杰。</p><p class="ql-block"> 十一班班长:郭才高。副班长:邹光星。团小组长:黄庆浪。战友:谢章行、钟贵繁、尚银根、罗国勇、徐友民、尹其坤,顾福源、徐伦章、王国清。</p><p class="ql-block"> 十二班班长: 朱山庆。副班长:赖名功。团小组长:李德浪。战友:詹光明、谢金长、廖声贤、邹联华、陈友根、黄佐相,许安新、陈金国、钱焕祥、蒋兆广。</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风霜磨洗,整理1966年9月份,各中队调入3中队后各班的人员编制信息早成碎金。姓名或讹、班组难辨、骨干模糊,要拼出完整花名册,简直是在时光的尘埃里筛星子。</p><p class="ql-block"> 王英枋,自2024年10月中旬起投入这场与岁月的硬仗:辨泛黄纸片字迹、千里电话核对细节、深夜微信逐字较真,每个名字都经多次追问核对。</p><p class="ql-block"> 四十多个日夜,从秋深露重到寒意浸骨,他在记忆的乱麻里抽丝,把12个班的头头脑脑、每个学员都钉回准确的位置。当花名册终于摊开,纸上每个字都带着体温,墨迹里全是对那段军旅的珍重。这哪是名册,分明是用执着串起的青春记忆,是给老战友们最厚重的时光礼物。</p> <p class="ql-block"><b> 三中队65届学员分配去向册</b></p><p class="ql-block"><b> </b>(1966年9月至1968年2 月)</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福州军区: </b>合计93人。</p><p class="ql-block"><b> (1).福州军区通信部电报站10人。</b>(1966年9月分配)李加球、赖正发、陈正根、袁志勇、徐福年、雷志兵、刘友浩、黎育科、王炳炳、谢必镁。</p><p class="ql-block"><b> (2)福州军区炮兵:20人。</b>炮司:肖厚树、尹善桂。炮 2团:詹懋纶、卓正明。炮53团:郭正祥。炮兵第3师及各团:吕祖渊、杨桥福、胡福忠、张贤玉。炮兵第72师及各团11人:胡国宝、黄庆浪、邓范村、邹成洪、廖六福、张法珍、邱俊林、陈飞林、江良沐、李德丽、王英枋。</p><p class="ql-block"><b> (3)三十一军:19人。</b>军直:倪胜杰、曾宪芳、王世昌、黄声振。91师:林显清、朱山庆、苟兴源、唐修仲、尹其坤。92师:钟贵繁、刘观喜、刘翼任、邹三长、陈有根。93师:旷法香、许安新、谢共来、张显国、钟义成。</p><p class="ql-block"><b> (4)二十八军4人。</b>其中84师3人:吳树慈、吳林石、江国良。守备第8师1人:彭观生。</p><p class="ql-block"><b> (5)闽北指挥部8人。</b>其中闽指通信连1人:陈金国。守备第7师7人:郭才高、曾昭基、赖名功、康时华、曾广有、钟卫东、邹联华。</p><p class="ql-block"><b> (6) 福州军区工程兵一团4人 。</b>朱镇江、邹光星、黄先星。舟桥独立营1人:廖声贤。</p><p class="ql-block"><b> (7)福州军区后勤分部6人。</b>其中,第17分部2人:詹光明、钟学荣。第18分部2人:刘良才、徐友民。永春基地兵站2人:谢章行、许日高。</p><p class="ql-block"><b> (8)福建省军区12人。</b>其中,省军区电报站 3人:李德浪、朱德禄、钟敏。省军区独立二师3人:熊昌清、季家法、蒋南松。三明军分区2人:敖国强、丁文义。漳州龙溪军分区2人:俞松林、周盘根。龙岩军分区1人:顾福源。闽侯军分区1人:曹绪珍。</p><p class="ql-block"><b> (9)江西省军区10人。</b>其中,江西省军区通信站4人:卢发兴、黄树洋、童晖、付涛。江西省军区独立师3人(69年10月调防厦门改编为福州军区厦门守备第四师)曾继荣、管军、张传模。赣州军分区2人:杨瑞珠、胡啟华。九江军分区1人:葛国平。</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 图(1): 1968年1月于福州,三中队雷志兵、赖正法战友(1966年9月分配至福卅军区通信站)到军区铜盘招待所,看望刚分配到福州军区三十一军、二十八军、福建省军区的上饶通校三中队于都籍战友,留下这张合影。</p><p class="ql-block"> 这份从故土到军校,再到福州军区的缘分,让战友情更添亲切。照片定格了青春与情谊,成为岁月里珍贵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图(2): 江西省军区通信站三中队的付涛、黄树洋、童晖、卢发兴,身着印着“上饶军校”的白背心合影。简单衣着,映着共同的军校记忆,藏着军人的默契与荣光。</p><p class="ql-block"> 图(3): 1973年8月,福州军区炮兵组织报务干部在炮三师集训,炮三师吕祖渊、杨桥福,炮七十二师王英枋,炮二团詹懋纶,同属三中队战友的合影。这张照片里,藏着通校同队的过往,凝着集训时光的情谊,是军旅岁月的鲜活注脚。</p><p class="ql-block"> 图(4): 闽北指挥部守备七师三中队的曾昭基,照片里是他在中队的模样。一身戎装,带着守备兵的实诚,藏着和战友一起站岗、训练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b> 昆明军区:合计44人。</b></p><p class="ql-block"><b> (1)思茅军分区及各边防团 15人。 </b></p><p class="ql-block">龙光伟、张宗询、葛维晨、雷秋儒、温志毅、刘恒、汪锡铭、杨火坤、钟文廷、蒋兆广、李敦全、罗国勇、陈宇洪、丁俭、陈周锦。</p><p class="ql-block"><b> (2)民族支队7人。</b>其中,一支队2人:李炳长、曾庆松。二支队5人:刘高禄、王久长、李正华、谢治林、孙亚洲。 。</p><p class="ql-block"><b> (3)蒙自军分区4人。 </b>黄佐相、易贵修、陈培义、李学政。</p><p class="ql-block"><b> (4)军区后勤部 14人。</b>其中,第22分部4人 :郭啟松、徐伦章、廖志平、王国清。第23分部2人 :刘良发、罗水园。112兵站3人:常巧章、张复荣、尚银根。河口兵站4人:儲小平、胡平芽、胡涛、谢梅芽。保山兵站1人:雷开焕 (后调昆明军区军事法院)。</p><p class="ql-block"><b> (5)贵州省军区 4人。</b>其中,省军区通信站1人:谢金长。省军区独立师3人:洪朝东、方群、郑地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图一,思茅街头合影。三中队战友雷秋儒送别刘良发(23分部三中队)、胡平芽(河口兵站三中队)等战友赴老挝参战。刘良发与胡平芽两位战友先参加了援越抗美战场作战,1970年10月一1971年12月再次投身援老抗美战场,这张合影,便成了岁月深处的勋章。</p><p class="ql-block"> 图二,昆明军区112兵站的三中队张复荣,以双手置膝的坐姿定格。那沉稳的姿态里,是营房晨光的勾勒,或是战友身旁的默然,岁月在他身上刻下的印记,藏着一段永不褪色的军旅记忆。</p><p class="ql-block"> 图三,昆明军区民族一支队三中队的曾庆松,在老挝战场的照片里凝住了一瞬:他举着望远镜望向远方,镜片后是警惕的目光。硝烟或许漫过背景,却掩不住那专注的神情,那是战士对战场的洞察,也是青春在异国土地上的铿锵留痕。</p><p class="ql-block"> 洪朝东,贵州省军区独立师三中队战友,在援越抗美的战场上,与战友们在异国硝烟中坚守。丛林深处藏着他们的忠诚,炮火声里写满担当,用热血践行着“千里眼顺风耳”的誓言。</p><p class="ql-block"> 图五,1984年老山战役前指,通信保障的龙光伟战友与报话英雄席地而坐,在硝烟未散的战场上促膝合影。泥土作席,烽火为背景,笑容里藏着同守通信生命线的坚毅,定格下生死与共的战友情深。</p> <p class="ql-block"> 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迷雾里,140个名字曾如星子散落在两大军区的版图上,7个军级单位、30个师级建制藏着多少模糊的军旅起点?王英枋偏要在时光的荒草里劈开一条路。翻旧笔记、辨老照片、微信电话遍南北,为的就是让每个名字都找到最初的坐标。</p><p class="ql-block"> 当140个名字与30个单位精准相拥,谁是首批奔赴闽北的,谁是最后一批扎进思茅的,都在册里闪着光。这哪是一张简单的分配去向名册,分明是用半世纪的深情熔铸的刻度,用不肯放弃的执着重绘的军旅星图。那句“不能让一个战友在历史里迷路”,早已不是口号,而是他为同袍岁月刻下的永恒注脚。这般深情与执拗,怎不让人点赞! </p> <p class="ql-block"> 1984年8月—1993年3月,老山防御作战期间,多支野战部队轮战。1990年2月15日,成都军区前指移交云南省军区前指。</p><p class="ql-block"> 1991年2月—11月,三中队张宗询战友,在云南省军区前指负责政治工作,为保障前指政治工作有序开展贡献了力量。</p><p class="ql-block"> 1993年2月10日,老山防御任务解除,省军区前指撤销,部队转入正常防卫。</p> <p class="ql-block"> 1984年4月的老山战役中,昆明军区前指作战会议上,时任通信副处长的龙光伟战友,正专注汇报有线与无线电台通信保障方案。</p><p class="ql-block"> 方寸会场连接着前线烽火,每一项通信部署都关乎战局调度与将士安危,他的话语里承载着保障指挥畅通的重任,是后方为前线筑起的无形信息防线,定格下那段烽火岁月里幕后保障者的责任与担当。</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踏上战场,他们眼里有对胜利的热望,也藏着对未知的紧张。当战斗打响,炮声炸响的瞬间,耳机里的电流声混着炮响震颤。手指按在电键上微微发颤。</p><p class="ql-block"> 不是不怕震耳的轰鸣,是知道这电台连着战场的胜负,戴上耳机的那一刻,就把“畅通”刻进了骨血里。</p> <p class="ql-block"> 二次参战的他们,在硝烟里再赴征程,不是无畏,是懂了战场的分量。他们用精准的收发、及时的传递,写就那份永不褪色的忠诚,让无形的电波成为战场上最坚实的支撑。</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起,王英枋为给三中队战友军旅荣光建档,一头扎进硝烟记忆。每位战友参战经历要精准锚定到月的时间坐标,“援越抗美”“援老抗美”“自卫反击战”的时代注脚,“二次参战”“三次参战”的热血刻度,都要一一厘清。</p><p class="ql-block"> 照片补充更是辗转,翻箱倒柜、多方沟通,直至2025年5月底最后一张归档,“参战战友册”方成。</p><p class="ql-block"> 这册子,是用耐心串起的英雄谱,是对为国出征战友最郑重的致敬 。</p> <p class="ql-block"> 在他的努力下,三中队的花名册、毕业分配去向册、参战战友册等一系列珍贵资料得以呈现。</p><p class="ql-block"> 当花名册上的名字重焕温度,当分配去向册串联起散落的轨迹,当参战册里的硝烟与勋章愈发清晰,他早已不是在整理资料,而是用双手搭建了一座时光桥,让那些并肩的岁月、共赴的荣光,在岁月里永不褪色。</p><p class="ql-block"> 他的这份坚持与付出,赢得了战友们的纷纷点赞,也让这份镌刻在时光里的战友情,闪耀出熠熠光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致敬,三中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致敬,参战战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致敬,王英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