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九塞.雁门为首

伊金通

<h3>今天早晨8点钟从代县鑫锦江快捷酒店出发,行驶15公里到达雁门关景区南门,我和解哥、舍得门票都是免费的,只需要购买14元的往返景区交通车票就可以了,梁老师和皮皮需要购90元的门票和14元的交通票。景区交通车把我们送到雁门关的南门附近,我们还得步行爬坡近3公里的路程,才真正到了雁门关的南门,路都是石头铺的且高低不平,再加上步步高升(爬坡),个个累的都是滿头大汗,这时天公还不作美,断断续续的下起了小雨,路面湿滑,游客们的步履就更加艰难了。我这是第三次来雁门关景区了,前两次都是走的北门,北门相对南门爬坡的道要短且好走的多。建议看到我美篇的亲们,如果有去雁门关景区的,一定要走北门哟!参观游览完雁门关景区,我们一行五人结束这次山西忻州之行,6点钟回到沧州。</h3> <h3>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素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其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5A级景区。雁门关坐落于代县北部的陉岭(又称勾注山、雁门山),距县城约20公里。关城由东陉关(现存主体)和西陉关组成,两关相距5公里,明代洪武七年(1374年)由吉安侯陆亨始建,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由李景元复筑长城。关隘依山势而建,包括关城、长城、隘城、兵堡等军事遗存,形成庞大防御体系,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历史沿革‌先秦至南北朝‌:战国时称勾注塞,赵国名将李牧驻守抵御匈奴;汉代设雁门郡,成为边防重镇;北魏时期为抵御柔然,关城进一步加固。‌‌隋唐至宋元‌:唐代设关城戍守,北宋成为对抗辽国的前线,杨家将故事即源于此;元代因疆域扩展,关隘功能减弱。‌‌‌明清时期‌:明初重建关城,万历年间包砖加固,形成现存规模;清代逐渐转为商贸通道。‌‌‌近现代‌:1937年八路军在此取得雁门关伏击战胜利,切断日军补给线;2001年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17年晋升5A级景区。‌‌</h3> <h3>中华第一关﹣﹣雁门关<br>雁门关位于代县县城西北20公里的勾注山上,为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是塞北游牧区与中原农耕区的分界地,是具有较高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的古代关隘,有&quot;中华第一关&quot;之誉。<br>雁门关景区占地面积30平方公里,是以雁门关军事防御历史遗存、遗址为主要景观资源,展示边塞文化、长城文化、关隘文化的旅游景区。区内有关城、长城、隘城、兵堡、烽火台、驿站等不同形制的历史建筑,展示了苍凉、凝重、雄浑、磅礴的边关风情,是集&quot;食、住、行、游、购、娱&quot;为一体的边塞文化旅游目的地。<br>从西周开始,雁门关共发生过大小战争2000多次,其中,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有穆天子西巡、胡服骑射、白登之围、马邑之谋、昭君出塞、孝文南迁、炀帝北巡、宋帝(宗)虏北、慈禧南逃、雁门关伏击战等。历代帝王周穆王、赵襄子、赵武灵王、汉高祖、汉武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宋徽宗、宋钦宗、明武宗、慈禧、光绪帝及历史名人卫青、李广、王昭君、蔡文姬、李靖、薛仁贵、李白、郭子仪、李克用、杨家将、徐达、毛泽东等,都在雁门关留下了行经的足迹和历史的华章。这座名关在中华民族大融合进程中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其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得天独厚、无与伦比。<br>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山西十大旅游品牌,山西作家影视文化拍摄基地﹣﹣雁门关景区以真挚的情谊迎接来自海内外的四方嘉宾。</h3> <h3>天险门<br>天险门为关城主城门,明代建筑,门高12.5米,门洞上方额匾书&quot;天险二字,为武则天所题。城门上建有雁楼,门洞内的青石板为明代原物,600多年间的清晰车辙印仍然向人们诉说着多彩而辉煌的过往。2010年修缮如初。<br>  </h3> <h3>路面湿滑</h3> <h3>网络图片</h3> <h3>镇边祠<br>镇边祠始建于1506年(明正德元年),为纪念战国时赵国的守关大将李牧而建,名武安君庙,俗称李牧祠,后改为护国镇边寺。寺宇占地面积3190平方米,建筑面积1510平方米,1937年遭日军破坏,2009年复建,并改名镇边祠,成为展示西周至明朝守关名将事迹的主题展馆。<br></h3> <h3>宁边楼<br>宁边楼位于地利门之上,又名六郎庙,为纪念北宋守关名将杨六郎所建。楼高12米,底层面宽5间,进深4间,四周围廊,二层为3间阁楼。楼宇毁于1937年,2010年修复,现为展示古代冷兵器演变历史的古代军事博物馆。<br>  </h3> <h3>和亲亭<br>和亲亭位于前腰铺驿站。相传昭君出塞和亲时曾与呼韩邪单于在此休憩。和亲亭为木结构建筑,由两个双檐八角亭组成,其中两角互相连结,寓意同心相连永不分离。</h3> <h3>火铳<br>火铳,又称&quot;火筒&quot;,是元朝和明朝前期对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的通称。火铳是用火药发射石弹、铅弹和铁弹,是在南宋长期使用各种火枪的基础上,随着当时火药性能的提高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式武器。火铳使用寿命长,能反复装填发射,很快成为元明时期军队的重要武器装备。<br></h3> <h3>三弓床弩<br>三弓床弩又称&quot;八牛弩&quot;,箭矢后有硬木箭杆和铁片箭羽,射程可达1000米以上,杀伤力极大。除了被广泛用于野战外,还可用于城池攻防战。近距离发射箭支可以直接钉入到城墙上,齐射的时候,成排成行的踏撅箭牢牢地钉入城墙,攻城兵士可以借此攀援而上。<br>  </h3> <h3>床弩<br>床弩又称床子弩,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其特点是把普通弩大型化,并装在发射台或车辆上,成为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特殊进攻武器。据记载床弩的射程可至600步。<br>  </h3> <h3>武安堂<br>武安堂供奉战国&quot;守关第一名将&quot;赵国大将李牧(武安为李牧因功所得封号)。同时供奉汉将李广、隋将李景、唐将李大恩、李靖、李克用、李嗣源等6位名将。<br></h3> <h3>关道<br>古雁门关道南起南口,北至广武,有&quot;雁门关道40里之称&quot;。关道北通塞外高原,南接中原腹地,在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始终为中原北出和草原南下之咽喉要塞,战时为戌守之关卡,平时为商家营输之必经,行人往来之通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