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陵

插旗崖

成吉思汗,统一了漠北高原诸游牧部族,形成蒙古民族,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蒙古国,前锋直达俄罗斯和东欧,当代最伟大的词人称其为“一代天骄”。<div> 蒙古民族,在唐代开始见于史书,是活动在今天内蒙古呼伦贝尔的室韦一带的一个遊牧部族中的一个叫“蒙兀”(其实就是蒙古,古代译音写法有不同)的小部落。</div><div> 室韦地方现在还在,属额尔古纳市室韦镇。</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室韦镇镇口雕塑</font></h5><div> 不过今天生活在室韦地方的居民已经不是蒙古族,而是俄罗斯族人了。俄罗斯族长期与东北汉族交往,生活习惯虽然还保有一些俄罗斯成分,看上去依然金发碧眼,一张嘴却满口东北话。他们开办的农家乐,看看菜单还有多少毛子成分。</div><div> 他们的土豆可是真好吃。</div> 室韦中的蒙兀(蒙古)部落强大起来以后,他们也开始记录自己的先祖传说。“当初元朝的人祖,是天生一个苍色的狼,与一个惨白色的鹿相配了,到于斡难名字的河源头,不儿罕名字的山前住着。”(《蒙古秘史 · 总译卷一》)<div><h5><ul><li><font color="#39b54a"> 《蒙古秘史》是一部奇书,它是最早详细记录蒙古民族起源、发展的史书。书从蒙古人的起源传说开始,一直写到第二任大汗窝阔台时期的事迹。但它是用汉字音写蒙语而成的,读书时看着汉字全认得,意思却完全不懂。譬如书名是《忙豁仑 纽察 脱卜察安》,“忙豁仑”是蒙语“蒙古”,“纽察”是蒙语“秘密的”,“脱卜察安”就是“历史”。所以这部书是一部既有重要历史价值,又十分难读,引得国内外大批蒙古学者多年反复研究解读的神奇文献。(我手头的是1980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的校勘本)</font></li></ul></h5><div> 在包头的五当召大庙的主殿苏古沁大殿的壁画中,就表现了这个传说,壁画中的白鹿已经幻化为一个美女。</div></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 壁画上,白鹿化身为一个美女。</font></h5><div> 蒙古人不但崇拜着祖先的苍狼,也把苍狼作为自己精神的形象。《蒙古秘史》中说到的斡难河源头不儿罕山下,就是蒙古民族最初活动的地方,也是三河源头。</div><div> 所谓三河,一是斡难河,它是额尔古纳河(黑龙江的上游)的支流;二是怯绿连河(今克鲁伦河),它向东经呼伦贝尔的呼仑湖注入额尔古纳河上游;三是土拉河,它向西经今乌兰巴托注入北向流入贝加尔湖的大河。但三条河流都发源于不儿罕山的南端。</div> 历经四五百年,苍狼和白鹿的后裔开枝散叶,有的自成部落,散处在从额尔古纳到不儿罕山下的森林草原间。<div> 1162年(金朝世宗大定二年,也是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成吉思汗(原名帖木真)诞生在斡难河源头不儿罕山下。</div><div> 帖木真幼年丧父,孤儿寡母为部族嫌弃。但是“天驕”就是“天驕”。历尽磨难,帖木真成长为一个真正的英雄。他打败了世仇塔塔儿,整合了斡难河、怯绿连河流域的原蒙古各部。接着又收并了西部的克烈、乃蛮,漠南的汪古等各部族,形成了控制整个漠南漠北草原的蒙古大部族。</div><div> 公元1206年(金朝章宗泰和六年、南宋宁宗开禧二年),帖木真在斡难河源头不儿罕山下召开了忽列勒台大会,大会把东起大兴安岭、西达阿勒泰、北抵贝加尔湖,南到阴山的广大地域的各遊牧部族统一为一个大遊牧国家“大蒙古国”,从此,形成了统一的蒙古民族。大会推举帖木真为大蒙古国的大汗,上尊号为“成吉思”。成吉思的意思是“海洋般的”,以形容其大。蒙古人从没有见过海,在他们心目中,海洋就是大得不能再大了的水。这一年,帖木真44岁。</div><div><h5><ul><li><font color="#39b54a"> 忽列勒台是蒙古的一种原始的军事民主制度,即由各个部落的首领和贵族共同参与,举行大会,通过选举推拥方式决定汗位的继承或其它重大事项。现代蒙古国的议会名称“大呼拉尔”即源于此。</font></li></ul></h5></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成吉思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font></h5><div> 成为成吉思汗后,帖木真在怯绿连河(今克鲁伦河)源头附近建立了自己的大斡耳朵。</div><div> 斡耳朵,Ordo,也有斡鲁朵、兀鲁朵等等不同的译法,原意就是毡帐。遊牧人的居所,在蒙古人,今人的称呼就是“蒙古包”。在实际应用上,它引伸为“聚居地”“宫帐”“部落核心”等等意义。而大斡耳朵就是大汗的政治核心。蒙古是遊牧民族,当时还没有定居的宫殿。成吉思汗本人也是时常遊牧或作战在外的,所以,他的宫帐也是可以随时移动的。当然,移动也是在一定范围内,所以说,成吉思汗的大斡耳朵就在怯绿连河源头附近的草原上。</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油画《蒙古历史长卷》</font></h5> 大蒙古国一建立,成吉思汗就开始了扩张的行动。一方面他向着西亚、欧洲进发,另一方面,他始终不能忘记,要灭女真的大金。他的祖父辈俺巴孩当年被金朝处死,金朝无休无止地盘剥草原民族,收掠沉重的贡赋。但是毕竟,大金已经是一个北起黑龙江、南达淮河的中原大帝国,不可能一战而就。<div> 为了灭金,成吉思汗几次攻击西夏。当他进到黄河河套地区的时候,马鞭突然掉地。他看到这里的草原丰茂,说:我死之后,愿葬在这里。</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油画《蒙古历史长卷》</font></h5> 公元1227年,消灭了西夏的主力后,他亲自从甘肃一带西攻女真金朝。这年六月进到清水县(今清水县,属天水市,位于天水东北约60千米左右),七月初五,开始感觉身体不豫。他自觉来日无多,把三子窝阔台和四子拖雷召到身边,嘱咐他们:<div> 一,死后秘不发丧(因为正在攻夏最后的城市,为免动摇军心,并使敌方趁势反击)。</div><div> 二,密授攻金机宜,可以联宋夹击。</div><div> 三,拖雷要保窝阔台继承大位。</div><div> 挨到七月十二,大汗已是弥留之际,身边人赶快从外面薅了一把骆驼毛,放到大汗鼻下,大汗终于嚥下了最后一口气。时在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七月十二(公历8月25日)。这一年,帖木真66岁,在大汗之位22年。(《元史 · 太祖纪》)<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 </span> </div><div> 成吉思汗崩后,他的亲兵扈从立刻封锁消息,迅速把大汗的遗体送回了怯绿连河畔的大斡耳朵,然后才发布消息,命各地的各大部落贵族迅速向大斡耳朵集中。</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油画《蒙古历史长卷》</font></h5> 怯绿连河畔举行了隆重的祭祀仪式。然后在不儿罕山中选择了一处叫“起辇”的山谷,只允许各部族的少数贵族参与,在山谷间挖了很大很深的墓穴,安置下大汗的遗体。在遗体前设祭桌,摆放供大汗用的食物和用具。选择了一匹牡马(公马)供大汗乘骑,选择了一匹牝马(母马)为大汗繁育马群。又从贵族家庭中选择了40名“容色可爱、性格温和、举动优美、起坐文雅”的“月儿般”的处女,用珠宝首饰、贵重服饰打扮起来,与马匹一起送入墓穴,以陪伴大汗之灵。(《世界征服者史》)<h5><ul><li><font color="#39b54a"> 《世界征服者史》是波斯史家志费尼的著作。由于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的儿子旭烈兀征服了中亚西亚,建立了伊儿汗国,波斯人写了不少关于蒙古的著作。其中《世界征服者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作者志费尼出生于1226年,也就是成吉思汗崩逝的前一年。他是伊儿汗国的公务员,因公务也到过蒙古高原。所以这部书的记叙是非常接近当时史事的,可靠性很高。汉译本1981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font></li></ul></h5><div> 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贵族们围绕着大汗的墓坑,放声大哭,一面用刀划破脸颊,让血泪横流,以表达他们最深切的哀痛(<font color="#b06fbb">这叫“剺面”,是远古以来遊牧民族相沿成习的风俗。蒙古民族在入主中原以后,就放弃了这种习俗</font>)。仪式举行完毕,墓坑完全填平,不起坟堆。然后贵族们和护卫们骑马踏过墓坑,使墓地与周围土地完全一样,待第二年草长,就完全看不出墓坑在哪里了。</div><div> 不仅是成吉思汗,后世的大汗们也都是送到这三河之源,同样安葬的。元末明初学者叶子奇就记述说元朝的皇帝入棺之后“送至其直北园寢之地深埋之,则用万马蹴平。俟草青方解严,则已漫同平坡,无复考誌遗迹。”(《草木子》)</div><div> 在蒙古人,是不希望有人来打搅大汗们的安宁;在后人,亚洲的、欧洲的,成批考古学家跑到山里寻找,“上穷碧落下黄泉”,草原茫茫寻不见,至今没有一处可以确认的大汗墓地。</div><div><br></div><div> 安葬成吉思汗的仪式完成后,1229年,来自蒙古各地的首领齐聚怯绿连河畔,在拖雷的主持下,召开忽列勒台大会。会上学着汉人的模样,窝阔台和众人三让三拥,窝阔台正式登上大汗宝座。</div> 窝阔台并没有把怯绿连河大斡耳朵作为自己的政治中心,而是在哈拉和林建立了自己的首都。<div> 哈拉和林在漠北草原的中部,鄂尔浑河的上游,在今天乌兰巴托市西南365千米处。早年突厥、回纥等游牧部族都曾在这里建都。窝阔台从中原集中了大批工匠,重建都城,直到成吉思汗四子拖雷的儿子忽必烈在金莲川建上都,哈拉和林有了约30年辉煌的时光。</div> <h5><div><font color="#9b9b9b"> 如今哈拉和林只剩了荒废一片的遗址。现场的大型遗迹就是有四座石刻赑屃,背上的石碑早已不见,但赑屃的风格非常鲜明,就是汉族工匠的手艺。</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罗丰 摄)</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div> 窝阔台在哈拉和林为成吉思汗设立了一个祭祀场所,这个祭祀场所是八座白色蒙古包,里面是成吉思汗生前的各种遗物,供蒙古人四时拜祭,叫作“八白室”或“八白宫”。</div></h5><h3> 公元1260年,忽必烈建大元王朝,定都于金中都燕京(今北京)。至元八年,忽必烈改燕京为大都,重建大都城。仿照汉人左祖右社的传统,在大都建了一个太庙,在太庙中立牌位祭祀成吉思汗,但八白室仍在和林。</h3><div> 元朝末年,反元起义遍布全国。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的大将徐达攻入大都,元朝末代皇帝妥懽帖睦尔逃向北方,元朝覆灭。蒙古人退回草原后,在漠北仍以忽必烈后裔为大汗,称为北元。</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油画《蒙古历史长卷》</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font color="#9b9b9b">蒙古人退回草原</font></span></h5><div> 北元的蒙古人虽然都尊奉黄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家族)的后裔称大汗,但是,忽必烈的后裔是黄金家族,窝阔台的后裔也是黄金家族,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的后裔似乎比忽必烈的后裔更有资格(当年蒙哥在四川阵亡,忽必烈抢回开平登基,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也召开了忽列勒台称汗,兄弟俩为此打了四年。)每一个家族、每一个部落、每一个部族,都有自己祖先遊牧的地方,有自己的部落势力。为争汗位的控制权,争得过就打,争不过就跑,漠北草原地域辽阔,有足够的空间展开活动。蒙古人不断“内卷”,逐渐分裂成几个大的集团,其中最为强大和实力雄厚的是瓦剌和鞑靼。</div><div> 瓦剌的先祖是所谓“林木中的百姓”,生活在贝加尔湖周边的林木中,《蒙古秘史》称其为斡亦剌。被成吉思汗的长子朮赤收服后,与成吉思汗成为姻亲。他们回到草原后,仍在漠北的西北部活动,明朝称其为瓦剌,到清朝又译称卫拉特,其实都是他部族名称 Oyirad 在不同时代的音译。</div><div> 瓦剌最强盛的时候,在与明朝的“土木之战”中甚至俘虏了明朝的正统皇帝朱祁镇(庙号英宗)。</div> 土木之战后,尽管有于谦保卫北京城,但随着皇帝被蒙古释放,京城发生复辟,官场政治动荡,大明王朝元气大伤。从此以后,尽管也和蒙古打过几仗,却再也没有成祖朱棣时期直杀漠北那样的气概,只能采取守势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明英宗朱祁镇</font></h5><div><br> 鞑靼(dá dá,读达达)是明朝对以北元黄金家族为核心的部族集团的称呼,是蒙古的正宗。维护“正宗”(即忽必烈的嫡系后裔)成为北元时期蒙古人“正统”概念的核心,而控制“正宗”也成为北元时期各实力集团追逐的目标。这就造成了漠北草原各遊牧集团分崩离析的局面。</div><div> 大明成化年间,草原上又出现了一位忽必烈“硕果仅存”的裔孙巴图蒙克。成化十六年(1480)年仅七岁的巴图蒙克即汗位。他娶了比他大25岁的满都海为妻(满都海是前任大汗的侧妃。实际上是满都海扶持巴图蒙克登汗位),在满都海扶持下,巴图蒙克称达延汗(实际是“大元汗”的异译,明朝称其“小王子”)。达延汗打败了瓦剌,征服了鞑靼蒙古内部的各个部族集团,把鞑靼各部族重新整理编排成六个大集团,即六万户。六个万户分成左右两翼,左翼三万户处东部,是察哈尔、喀尔喀和兀良哈;右翼三万户处西部,是永谢布、土默特和鄂尔多斯。那五个万户我们就不管他了,单说说右翼的鄂尔多斯。</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满都海和达延汗</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内蒙古民族剧团演出《满都海斯琴》剧照)</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div> 鄂尔多斯并没有一个单一的部落来源,而是源于成吉思汗的亲兵。成吉思汗在只是他本部乞颜部落的首领的时候,只有不到一百人的护卫,当了成吉思汗以后,他把亲兵部队扩大到一万人,包括宿卫一千人、弓箭手一千人,护卫八千人。这些人是从各部落、各氏族的贵族、平民的子弟中,选择身高体壮,身手高强的人组成。事实上成为大汗的禁卫军。他们的身份地位高于一般氏族贵族,可以免除家庭的纳贡和劳役,所以他们既战力强大,也绝对忠于大汗。<br> 成吉思汗崩逝后,窝阔台在和林设置了“八白室”,作为对成吉思汗的祭祀场所,护卫八白室就多由这些人,再加从其他部落优选的部分人组成。元朝覆亡后,明军不断北伐,一度攻到和林。这些护卫人员忠诚地护卫着八白室,即便后来北元内战不断,他们也不惜长途跋涉,不断迁徒,一步步迁到西部,又一步步迁回。从成吉思汗被长生天召回,到达延汗重新统一草原蒙古,已历二百多年,这些精英们也已经至少经历了七八代,二百年间,也自然形成了若干氏族小部落,有了若干自己的斡耳朵(Ordo)。这些斡耳朵就成为 Ordos,这个 s,是复数的意思。</div><div> Ordos部蒙古从漠北翻越大漠,迁到漠南,在大青山前后活动,逐渐靠近了黄河河套地区。</div><div> 所谓河套,是指黄河在兰州附近从东流转向北流,到巴彦淖尔附近又转向东流,在准格尔附近再次转向,流向南方。于是黄河在这里围出了一个三面是河的区域,现在人们通常称其为“黄河几字弯”。特别是从银川到巴彦淖尔,再到包头、呼和浩特南部的黄河两岸,地势平坦,水源丰富,人称“塞外江南”。而黄河的南岸,是广阔的草原,南部有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相隔。</div><div> 这片地区,从秦汉到隋唐,是上郡、北地、九原、关内等行政单位,明代称为河套。明初设立卫所的时候,河套由榆林卫、宁夏卫负责守卫。</div> “土木之变”以后,明朝军力大衰,而漠南的各蒙古部落,不断南下侵扰河套。起初,侵扰河套的蒙古诸部自相争战,还难于深入河套内部。达延汗崛起,重新统一蒙古,封自己的儿子巴尔斯博罗特为济农(蒙古的高级职位,学者们认为名称源于汉人的“亲王”或“郡王”),驻帐 Ordos,统领右翼。Ordos部就护擁着八白室进入了河套。而成化以后,明朝的文官缕缕上奏要求收复河套,而前线武官却缕缕议而不行,再加朝中宦官用事,结果是边患越盛。后来榆林、宁夏诸卫不得不加筑“边墙”,实际是明长城的一部分,等于是把河套放弃了,河套于是成为Ordos 部的驻牧地。<div> 明末,东北满洲崛起,崇祯八年(1635年,后金天聪九年),后金多尔衮西征进入河套,第二年,漠南蒙古各部在盛京集会,尊皇太极为可汗,归属了后金。</div><div> 大清立国,在河套设立伊克昭盟(蒙语“伊克”意为“大”,“昭”即“庙”,伊克昭就是大庙的意思,因此地有一座 Ordos 济农的庙而得名。大庙已为日军在1941年焚毁),在伊克昭盟下,将Ordos所属的各部落分设为鄂尔多斯左右翼,每翼又有前后中三旗,共设六个旗;鄂尔多斯的万户、巴尔斯博罗特的五世孙额磷臣为盟长,并兼鄂尔多斯左翼中旗的多罗郡王。鄂尔多斯至此才有了汉字表达的自己部族的名称(明代官方对河套蒙古的认识大多懵懂,往往以“北虏入套”“套虏”泛称之)。</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鄂尔多斯八白室旧照(采自网络)</font></h5><div><br></div><div>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件,侵占了东北。这一事件诱发了一些内蒙古上层贵族的“自治”妄想。锡林郭勒盟副盟长、原苏尼特右旗郡王德穆楚克栋鲁普(简称“德王”)拉拢一些盟旗的蒙古王公在百灵庙(今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百灵庙镇)成立蒙古地方自治委员会(百灵庙蒙政会),向国民政府要求所谓“高度自治”,企图以此分裂祖国。这一活动立刻引起日本注意,日本特务、日本关东军、伪满溥仪政府都和德王联系。德王企图借日本之力以图“自治”,日本则借助德王以实现控制“满蒙”的企图。</div><div> 1937年,日本以“卢沟桥事件”始,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作战,当年即攻陷了平绥线上的张家口、绥远(呼和浩特)、包头。德王也在日本支持下,联络一些蒙古王公,成立“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在召开伪政府成立大会时,德王也向伊克昭盟的盟长沙克都布尔札布(沙王)发出了邀请,并且派飞机专程到伊盟接沙王。然而沙王却不到会,并向国民政府报告,德王企图把成吉思汗八白室移到绥远,以号召内蒙古百姓。</div><div> 起初国民政府对迁陵事宜有很大顾虑,沙王反复说服政府各大员,甚至亲赴重庆面见蒋介石,以说服国民政府。考虑到日本如果占领了伊盟,迁走成陵,对抗战将产生很不利的影响,终于批准了成陵的搬迁。</div><div> 1939年6月,成吉思汗陵正式启陵,国民政府派员致祭,由沙王主祭,祭奠仪式后即行启程。</div> <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移灵途中(采自网络)</font></p><div> 这次的移灵路线为,先从灵榇所在的伊金霍洛旗启程,南下榆林,再行至延安,从延安南下西安,再西行至甘肃榆中县暂厝。</div><div> 成吉思汗的灵榇每到一地,当地行政长官和民众都参与迎榇致祭,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一次宣示。当灵榇来到延安时,延安群众聚集迎接,高呼“保卫伊金霍洛!保卫内蒙!保卫中国!”“蒙汉联合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延安扎起灵堂,举行公祭大会,延安报纸不但报道,而且全文发表了祭文:</div><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 </font>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维民国二十八年六月十八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代表谢觉哉,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代表腾代远,陕甘宁边区政府代表高自立,率延安党政军民学各界,谨以清酌庶馐之奠,致祭于 圣武皇帝元太祖成吉思汗之灵曰:</span></div><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 日寇逞兵,为祸中国,不分蒙汉,如出一辙;</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 嚣然反共,实则残良,汉蒙各族,皆眼中钉;</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 乃有奸人,蠢然附敌,汉有汉奸,蒙有蒙贼;</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 驱除败类,整我阵容,抗战到底,大义是宏;</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 顽固分子,准投降派,摩擦愈凶,敌愈称快;</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 巩固团结,唯一方针,有破坏者,群起而攻;</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 蒙元太祖,世界英杰,今日郊迎,河山聚色;</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 而今而后,两族一家,真正团结,唯敌是挝;</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 平等自由,共同目的,道路虽艰,在乎努力;</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 艰苦奋斗,共产党人,煌煌纲领,救国救民;</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 祖武克绳,当仁不让,大旱云霓,国人之望;</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 清凉岳岳,延水汤汤,此物此志,寄在酒浆。</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 尚飧!</font></div> <br>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7px;">有媒体认为,这篇祭文很可能出自毛泽东亲笔,因为他也曾有过两篇四言祭文,一是青年时毛泽东母亲去世,毛泽东在悲伤之际写下“祭母文”;一是1937年为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毛泽东亲撰“祭黄帝陵”。从行文风格看,从毛泽东有过四言诗经历看,从祭成吉思汗的政治意义看,这应该也是毛泽东的亲笔。不过这也只是推测,尚未见官方说法。</span></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八路军和护陵人员(采自网络) </font> </h5><div> 成陵在榆中厝置,到1949年,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在甘肃奋进,矛头直指兰州,国民党惊惶之下,命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将成陵由榆中再迁至青海塔儿寺。</div><div> 解放后,内蒙古人民热切希望将成陵回归伊盟。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移陵和陵园建筑委员会,于1954年4月,成吉思汗灵榇漂泊15年,终于重回家园。</div> 重回伊克昭盟的成陵,当然不再以蒙古包形式示人,而是建造了新的固定式建筑。<div> 我这次遊览成陵,应该已经算第三次了。1988年10月,内蒙古钱币学会召开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我作为总会代表参会,会后参谒了成吉思汗陵园。</div> <h5><font color="#9b9b9b"> 左起:卫月望(内蒙古钱币学会)鄙人(中国钱币学会)张承燕(人民银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行金融研究所所长)李秉刚(人民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司机(人民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font></h5><div><br></div><div> 当年的成陵还十分朴素,仅仅在沙漠的沙地上造了三间灵宫,灵宫是八角蒙古包形圆顶,中间主殿不仅稍大,而且是八角重檐蒙古包形圆顶。灵宫前的大路铺了水泥地砖,广大的广场就都是沙土原貌了。当然,比起原八座白色蒙古包已经算得豪华了,那八座蒙古包移到了灵宫内部。中间的主殿四面墙上画了表达成吉思汗生平和功绩的壁画(当然,不许拍照)。</div><div> 灵宫广场前面,为示大门,建了一座门洞,那是一排平房,门洞开在中间。</div> 2004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地方出现了一块古代的铜钞版,我赶去鉴定,并且为我馆增添了一件重要的藏品。 做完这件事,我第二次参谒了成吉思汗陵。相隔16年,果然有了很多变化。首先是大门不再是那个小门洞了。 大门之前,立了一座成吉思汗的骑马塑像,塑像后面建了一座不中不西不蒙的牌楼,四个门柱顶上都有一座蒙古包。<div> 灵宫倒还没什么变化,但宫前广场已经满铺地砖,道路两旁新栽绿植很添了些生气。</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与我馆研究员王纪洁在成陵</font></h5><div> 又过了20年,今年再到成陵,可是大大地不一样了。</div><div> 前些年,新闻有很多报导鄂尔多斯建了个“鬼城”,新建的城区没人去,夜晚漆黑一片。现在可不一样了。先是,鄂尔多斯的市委市府机关带头先入驻,慢慢地,新城也繁华起来了。现在,两城之间相距30千米,都成为了现代都市,我脑海中原来 东胜的印象一点也找不着了。</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 东胜街景(我们就住在这万达广场对面)</font></h5><div> 从东胜到成吉思汗陵约有60千米,其间路过鄂尔多斯新城。早上正是上班高峰,还遇上了交通的拥堵。出了城区,到成陵宽阔平坦,道路堪比国道,只是限速80,沿途一路限速监控照相,尽管车很少,也跑不起来。当地的司机们因为道路熟悉,不用导航,奥秘是把车开到93km/h,因为交通局的规定是超过15%罚款。我们不行,一过80,高德就喊:“您已超速”,很烦人。</div><div> 按高德的导航,车子驶进停车场,先要面临一个漂亮宽大的“遊客服务中心”,如今所有的景区都这样。走出服务中心,好家伙!前面是一座巍峨的汉白玉牌坊。 </div> 牌坊基本是中国式建筑,五门六柱十一楼,仿木斗栱托顶,中央坊额是镏金汉蒙文“成吉思汗陵”,汉字是乌兰夫题写。 拾级走到牌坊下,回头一望,乖乖!真正的陵前神道还遥遥地伸向远方,神道起首还有两座阙。幸亏我们自己开车,按导航直接到了停车场,如果是旅遊大巴,把车停在神道阙门路口,还得走多远才能到牌坊啊!<h5><font color="#9b9b9b"> 拾级(shè jí,读设级。拾不是捡拾的意思,而是每登一级,待后脚并上再登下一级。)</font></h5> 穿过牌坊,前面是一座高大的成吉思汗骑马像。 这尊骑马像可远比我20年前在成陵留影的那座精彩多了。<div> 骑在马上的成吉思汗是晚年的形象,他长髯及胸,目光深重而沉静,面容蕴涵着一生的风霜,展现着廓大的胸怀。</div> 这形象与电视剧成吉思汗的形象既有神似,似更形似。 <h5><font color="#9b9b9b"> 右电视剧《成吉思汗》截图,蒙古族演员巴森饰演。</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div> 他胯下的骏马威武雄壮,前蹄扬起,鼻孔贲张,怒目圆睁。</div> 骏马的腹下雄器也粗壮饱满,似源源不断地为大汗坐骑提供着澎湃的动力。 整座雕像气势宏大,足以体现一位创建欧亚大帝国的英雄形象。 雕像身后,是高高的台阶,只能远远看到灵宫的蒙古包顶。路边有牌,说蒙古人认为长生天是有九十九层,所以蒙古人崇尚九十九。这里的台阶有九十九级,就是这一习俗的体现。 天哪,九十九级!对我们这年近八旬、腰腿都有“铁件”的老人,听着都犯晕。再细一看,好在九十九级不需要一气爬,而是每九级一个平台,共十一个平台。每个平台两侧还暖心地设有木椅,可以容我喘息。只听前面一位老太高喊:“喝红牛!” 登上九十九级台阶,广阔的灵宫广场和灵宫三座灵殿豁然呈现眼前。看上去,与20年前,与近40年前,没有太大变化,但又感觉三座灵殿似乎更大了些,似乎更新了些。 灵宫前,高高树立着左右两支苏勒德大矛。 这苏勒德的汉名是“九斿白纛”。斿(yóu,读游,即旒,是旗下的流苏)成吉思汗早期以其为部落的标志和号召。在帖木真最困难的时候,部众纷纷脱离帖木真母子他去的时候,帖木真的母亲诃额仑亲自手持九斿大纛,劝阻离去的众人。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蒙古历史长卷》</font></h5><div> 在帖木真统一蒙古的战争中,每当大战,帖木真亲执九斿大纛,指挥大军。公元1206年(金泰和六年,南宋开禧二年)帖木真正式称成吉思汗,《元史 · 太祖纪》记录:“帝大会诸王群臣,建九斿白旗,即皇帝位于斡难河之源。”九斿大纛的作用实际上相当大蒙古国的国旗,在蒙古民众心目中有极高的地位。</div><div> 早期,它被称为九斿白纛,所以《元史》称其为白旗,是因为在矛头下的圆盘上,缀了白色的马鬃。以后实际使用中,通常就是黑色马鬃。 </div><div> 在广场的西侧,又单独建了一座祭坛,形似天坛的圜丘。祭坛上高树苏勒德。</div> 走进灵宫大殿,果然,这应该是重新建造的建筑。原来的主殿十分朴素,四壁壁画,中央供奉大白蒙古包。如今一进大殿,竟似让人想到了天坛祈年殿。四周金色大柱升顶,和玺彩画环绕。正面壁龛前是成吉思汗的汉白玉坐像。坐像前一台大供案,供案下三块拜垫。我刚刚举起照相机,身后有人说“不许照相!”我回头一看,是一位身着蒙古长袍的服务员。再细看周围,有两三个服务员在关注着遊客。我只好放下相机。下面的图片是回来后在网上找的。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成吉思汗灵宫正殿前殿</font></h5><div> <font color="#333333">走到后侧,才发现,果然,大殿才是前殿,后面还有后殿。后殿才是供奉白宫的地方。</font></div> 后殿比前殿还大,仍是蒙古包式的圆顶。圆顶下成吉思汗坐像后并排三座白色蒙古包,这才是真正的“八白室”中的三座。<div> 中间的一座收藏着成吉思汗本人的相关“圣物”,左边一座(正对白宫视角)属于成吉思汗的元配皇后孛儿帖。帖木真九岁在父亲带领下与孛儿帖订婚,在帖木真最困难的时候正式嫁给帖木真,给帖木真生了蒙古帝国台柱的四个儿子朮赤、察合台、窝阔台和拖雷。她始终是成吉思汗最稳定的后方,在诸妻妾中是不可动摇的崇高存在。</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成吉思汗的母亲诃额仑和大妻孛儿帖</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呼伦贝尔博物馆藏)</font></h5><div> 右边的一座蒙古包属于另一位妻子忽阑皇后。成吉思汗据称有近500妻妾,他把他们分立了四个斡耳朵,后人称“四大斡耳朵”,由四个被称为皇后的妻子统领和管理。为首的当然是成吉思汗的老营,自家的根本大斡耳朵,由正妻孛儿帖统领。成吉思汗在打败塔塔儿部族时,收娶了塔塔儿人的美人也遂和也速干姐妹俩。他让她俩每人管领一个斡耳朵。最后的是败于他手下的蔑儿乞部贵族之女忽阑,成吉思汗一见惊为天人,相问之下,不仅貌美,而且聪慧,于是不仅让她管领一座斡耳朵,而且位列第二,凡在外征战,都让忽阑随行。所以,忽阑得为仅次于大妻孛儿帖在成吉思汗白宫边的第二宫。</div><h5><font color="#39b54a"> 500妻妾之说见《多桑蒙古史》。多桑是十九世纪国际著名的蒙古史家。他不仅精通欧洲多种语言,还精通波斯、阿拉伯、回鹘、蒙古等多种亚洲文字。由于拖雷的儿子旭烈兀占领中亚建立了伊儿汗国,所以伊儿汗国留下了不少波斯文、阿拉伯文与蒙古史相关的著作。多桑在梳理了这些文献后,写成《蒙古史》,在蒙古史学界有较高声誉,学界称为《多桑蒙古史》或《多桑书》。不过500妻妾之说可能过于夸张。按《元史 · 后妃表》,至少在表册的是40人左右,有“皇后”封号的就有20多人。</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忽阑(电视剧《成吉思汗》截图,陈思成饰演)</font></h5> 西殿内有三座白宫蒙古包 东殿内是两座白宫蒙古包<div> 联接主殿和东西两殿的,各硕有一座长廊,长廊壁上有顶天立地的壁画,表现成吉思汗的重大事件,非常精彩,可惜,都有服务员紧盯着遊客,不能照相。</div><div> 八座蒙古包,也就是八白室(八白宫)里面供奉的是什么神器,一般都只能说个大概,没人能说得具体,最重要的是中间主殿的后殿中间那座蒙古包,里面最重要的是一个包银木匣,木匣内还有木匣,共有几层,也说不清楚。但里面包函的,是前文说过的,成吉思汗在弥留之际,身边人放在大汗鼻下的那一把骆驼毛。身边的人认为,那骆驼毛中留下了大汗最后的呼吸。那气息就是大汗的精神存在。所以,在八白室中,最为神圣的,就是那个装盛着那一把骆驼毛的木匣。另外,还有一些大汗生前用过的圣物,衣物、马鞍、画像、马刀、甚至奶桶等等,分别安放在各个白室中。但哪个包里有什么,谁也看不到,也不能看。对于蒙古人来说,这些圣物只能崇拜、礼拜,不能直视、触摸。</div> 走出灵宫,仍走过大汗的雕像,在雕像底座的花岗岩上刻有大汗语录:<div> 其在背处也,仍如在俺眼前;</div><div> 其在远处也,仍如在俺近边;</div><div> 如此思之,则汝将获上天之佑乎。</div><div><br></div><div> 无怪帖木真能成为成吉思汗,一代天驕。</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