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算盘到键盘】,01………一个老财会工作者的回忆

云之

<p class="ql-block">1969年到1971年我在农村插队,1971年9月招工进了位于西岳华山脚下的三线工厂,进厂后经历了两年的学徒期,很快就担任了工段的成本核算员,不久调入车间办公室做了计划统计员。</p><p class="ql-block">那时正规大厂的各个车间除了党支部书记、车间主任、副主任外,还配备有技术员、机械员、计划统计员、成本核算员、安全员、材料员、办事员这几大员,各司其职,缺一不可。我的师傅是一位五十年代毕业的老大学生,她手把手地教我各种产品、中间体的计算方法、技术参数、公式、系数,我照葫芦画瓢地开始工作。每天的产量汇总我用那种大大的木制传统算盘做加法,到了月底月初要出统计报表时,则要使用一台手摇计算机,那是一台天津产的“文化牌”手摇计算机,计算机通过多层齿轮运动来完成计算,可以做加减乘除和平方、立方等运算,操作比较繁复,但比算盘快速且准确。听付师傅说这是我国自己生产的计算机,国内不多,这台计算机我们只在使用时才搬出来放在办公桌上。计算时拨动各个不同的数字齿轮键,数字设定好了,右手摇动把柄,叮铃一声响结果就出来了,就是这不断的清脆铃声不知引来多少工友的观看。现在回想起来车间技术员、各工段的技术员(都是老五届大学生)他们到了月底月初同样做类似的运算却无法享受这个快捷的工具,可见其的稀有珍贵。</p> 中国最早的手摇计算机为1957年天津红星工厂仿制日本虎牌生产的“文化牌”计算器‌,从网上找到这张照片,顿时想起了很多往事。 计划统计工作才积攒了半瓶子醋,产品半成品中间体原材料生产工艺流程还在不断熟悉中,车间把我转岗到了成本核算,此时的计算工作量大大增加,消耗使用的料单要汇总之外,总成本、单位成本、总产量、总消耗、单位消耗等却需要不断地乘除,不仅任务重还有报表期限,我开始使用一台黑色的上海“飞鱼牌”计算机,这台计算机支持电动和手摇双模式运算,‌全金属结构,皮实耐用,有时月底赶报表我将它背回家去深感它那不一般的分量。几年中它只出现过两次故障,都是请男同胞背去西安调试修复。这台计算机数值输入区采用揿钮方式输入数据,报数器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字码(10位)用于乘数、商数和次数计算,下字码(20位)用于和、差、积、余数显示。计算旋钮位于机身右侧,顺时针旋转用于加法/乘法,逆时针旋转用于减法/除法,最大的便利在于可以通电,取代手摇,最大的弊病在于它的报数器由于运算会左左右右不停地换位跳动而发出砰砰声响,白天还好,寂静的夜晚着实令我不安。 飞鱼牌手摇计算机是20世纪50-60年代国产电子计算机普及前的重要计算工具,由上海计算机打字机厂生产,原型机为美国Monroe(门罗)。支持电动和手摇双模式运算‌,全金属结构,耐用性强‌,主要用于科研、财会等领域的复杂计算‌。<br> 鉴于我的好学肯干和工作成绩,几年之中我荣获过省级的财会先进个人,燃化系统还在我所在的车间召开过成本核算推广现场会。<br>80年我从陕西调回北京, 在石化公司的一个厂财务科工作。大约是看到了我在外省的工作经历和曾经获得的丁点儿荣誉,很快安排我做成本核算会计,在石化这样的大型企业中成千上万个数据,动辄几百万、几千万、过亿的金额,那时的财务体系还是施行我国自行的一套法则,尤其石化系统特大企业每个月、季度、年度报表都是数十种,报表上商品产品、可比产品、不可比产品、等外品、废品;化工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各种各样的水、各式各样的风、不同压力的汽,车间经费、企业管理费三四十个分项……一种产品做下来就会涉及数百上千个数据;单位耗量、单位价格、单位成本、总产量、总耗量、总成本,用算盘已经不可能了。由于设备装置是引进德国、日本的,装置中会附带部分计算器进入企业,为了保证核算的省时准确,我得到了一台日本夏普计算器,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这种计算工具,只有一本书那么大,键盘清晰,数字较大,简便易学,使用顺手,解决了复杂的计算问题,而长时间的使用也让我练就了娴熟的操作技艺。我今天在网上搜找,竟然没有找到我使用过多年的那款计算器,那是日本原装的。<br><div>尽管如此,行政科照例给我发放了算盘,不同于我用过的7珠大木头算盘,科里盛行使用1个上珠的小算盘。</div> 据说这种算盘是长春制作的最好,我就是用它打了珠算翻身仗。 这把是沈阳制作的,算盘珠不是塑料的,但是什么材质也没有搞清楚,没怎么用过。 月底帮助材料会计核验仓库的进出料单时,只听得办公室里响起密集的拨珠声和此起彼伏哗哗的清盘声。相比起同事们我的算盘技艺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他们都是久用算盘的老手,而我缺乏系统的学习与训练。恰在这时,公司开始了一场珠算考级热潮,我很庆幸赶上了机会。周围的同事都是老师,除了熟练加减法,还学会了乘除法,有了一些既准又快的珠算诀窍, 空闲时间里我刻苦进行了珠算的攻坚战,演算过的四则运算片子不计其数,经常是有人给掐表,按照考试规则一丝不苟地练兵,两年的时间参加了三次北京市珠算考级,最终通过了普通二级合格鉴定。 看年月已经是四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p class="ql-block">83年公司在财务系统应用电算化技术,以我所在厂为试点,由我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提供编程基础,将近一年的时间,我和计算机所一位李姐姐几乎没有周末周日,我们就蛰伏在公司计算机站里,一遍遍地编程,一遍遍地修改。几年后我调入公司财务部时,电算化已在全公司实施,各式各样的计算器早已成了辅助工具,我们是对着电脑工作了。</p> 这把算盘的框架已经不是木制,还装了清盘机关,好像是九十年代的产物。 这把算盘挺好用,珠子滑润,千位数的珠子颜色略有不同,便于定位。 这种13位小算盘携带方便,没有用过,收藏了几十年了。 所有的算盘我都没舍得丢弃,今天找出来给它们拍个照,脑子里冒出了一句歌词——丁丁是个小画家,红蓝铅笔一大把……<div> 2025.8.1</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