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雁门关 瑟瑟古戎楼

清心

<p class="ql-block">“天下九寨,雁门为首。”唯有身临其境,方知绝非虚言。沿古道一路前行上爬,远眺关隘,感受“中华第一关”的雄伟和恢宏,惊叹先人的眼光和智慧,倍感先辈们的勤劳和奉献。这地方,它不光是个地理坐标,更像是个文化符号。 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在这儿交流融合,碰撞得火花四溅。演绎了一部部铁与血、战与和的大戏。山,是站着的史书,雁门关,更是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复兴。</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位于山西省代县北部恒山山脉的雁门山中,地势险峻,两山夹势形如门户,<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连接塞外与中原的咽喉要道,素有“得雁门而得天下,失雁门而失中原”之说。“雁儿南游北归,难以飞越高峰,皆从两峰之间穿过,是以称为雁门。”</span></p> <p class="ql-block">——战略要塞</p><p class="ql-block">雁门关地处晋、冀、内蒙古三省交界处,东望北京,西守长安,自古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门户。<span style="font-size:18px;">主峰海拔1800多米,峡谷幽深,峰峦叠嶂,山崖陡峭,两山对峙,其形如门,古道蜿蜒崎岖,关城依山就势修建,现存建筑大多为明代所建。关墙雉堞密集,烽埃遥相呼应,呈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站在雁门山高峰上,俯瞰雁门关,城墙犹如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山脊上,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守边保疆,护佑着龙的传人。</span></p> <p class="ql-block">——长城上的重要关隘</p><p class="ql-block">雁门关,作为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堪称中华军事防御史上的瑰宝。特殊的地理位置,北扼塞外大漠,南控中原腹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就是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冲突最前线,同时也是历史最悠久、战事最多、知名度最高和影响力最广的长城关隘。</p><p class="ql-block">修筑建关历史始于西周,周王室衰落,群雄并起,列国争霸,长城的修筑进入到了高潮期。 唐朝驻军雁门山,在雁门高点修建关城,“雁门关”这一名字,从此载入史册,进入人们的视野。 爱国将领杨业和杨家将士驻守此地,精忠报国,多次以少胜多,大败辽军。 明清之后,随着中国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步形成,雁门关见证了1700多场战事,足可见雁门关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p><p class="ql-block">雁门关的军事地位,决定了雁门关肯定有不平凡的故事,肯定有精彩的华章,肯定会有民族英雄辈出。战国时期大将李牧奉命常驻雁门,他率领军队大破匈奴十万铁骑,使匈奴十余年不敢犯赵,为后人树立了楷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把匈奴赶到了阴山以北,修筑了万里长城。 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特别是“飞将军”李广,在雁门关先后与匈奴交战数十次,杀敌无数,立下赫赫战功。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兵进雁门山,屯兵把守。后经五代十国约四百余年,雁门关一直发挥着关重要的军事防御功能。将士们舍小家为大家,戍边报国,血染疆场,可歌可泣,令人敬仰,书写了历史,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崛起。 </p> <p class="ql-block">——经贸大通道</p><p class="ql-block">从烽火硝烟、金戈铁马到驼铃声声、 车马喧阗,平安祥和无战事,原来的军事关口就变成了贸易口岸。安定则民安,民安则路通,路通则商通,商通则贸兴。丝绸之路上无数商队、马帮、骆驼队从这里穿梭,晋商从这里走向世界。岁月留痕,深深的车辙痕迹足可以解码,诉说着昔日的经贸繁华,印证着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业枢纽,传唱着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历史佳话。</p> <p class="ql-block">——王昭君出塞</p><p class="ql-block">昭君出塞,是汉代为了维护边疆的和平稳定,以和亲的形式,实施的怀柔政策,在历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王昭君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是一位了不起的伟大女性,奉献了自己,换来了后来60年边疆的繁荣和安定,结束了长达150年的汉匈混战,而昭君出塞就是一个完美的休止符。昭君出塞的事迹在正史记载里边只有区区几十个字,但在民间有非常传奇的色彩。现在来看,昭君出塞更多的是一个形象,是一种寄托,寄托的是百姓的幽怨和哀乐,国家的宁和与兴旺,民族的团结与振兴。昭君出塞,其中一种说法就是从雁门关出塞和亲的。</p> <p class="ql-block">——民族气节的丰碑</p><p class="ql-block">杨家将的故事在雁门关代代相传,传遍大江南北。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镇守边关,精忠报国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他们的故事,超越了历史,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这座古老的关隘,见证和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p> <p class="ql-block">——镇边祠</p><p class="ql-block">镇边祠位于雁门关关城天险门外东侧,是进入雁门关景区的必经之地,是雁门关最具规模的建筑群之一。公元1506年(明正德六年),为纪念战国时赵国守关大将李牧而建,俗称李牧祠。1856年(咸丰六年),僧人善全在武安君庙旧址上兴建寺庙,改名护国镇边寺,以佛寺为主,兼祀李牧。镇边祠,传承的是一种镇守边关、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整个建筑群,紧靠天险门,浑然一体,底蕴深厚,进入祠内,面对戍边卫国的先辈,敬仰之情,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天险门</p><p class="ql-block">雁门关的天险门,巍然矗立于高山险峻之上,气势宏伟。 门额嵌石匾“天险”,为武则天所题。其中的“天”字设计独特, 草字头、田字中间、戈字在下,三块叠合,构成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天”字。由武则天独创,象征着国家富强的三个要素粮食、国土和安全。天险门是关南第一道城门,高12.5米,其主体为明代所筑。门洞内的青石板为明代原物,六百多年间的车辙印迹,见证着雁门关曾经的辉煌,诉说着昔日的戍边故事。 </p> <p class="ql-block">——雁塔</p><p class="ql-block">雁塔坐落于雁门关东城的过雁峰上,是雁门关景区的重要地标之一。始建于明代,毁于清末,现存建筑为2010年复建,采用方形九层砖塔结构, 总高度21米,外观简洁庄重,体现了明代军事建筑的实用风格。巍巍雁塔,高耸入云,简洁而不失庄重,虽无繁复雕饰,却因地处险要关隘而更显雄伟。雁塔如同一座巍峨的堡垒,守护着这片热土。 </p> <p class="ql-block">——红色记忆</p><p class="ql-block">1937年10月,八路军第120师采用山地游击战术,在雁门关两次设伏,成功击溃日军500余人,切断了日军从大同到太原的补给线,直接配合了正面战场忻口战役的防御作战。这是八路军继平型关大捷后的又一次重要胜利,是山地游击战的灵活运用,提振了全民抗日的决心和信心,在雁门关留下了红色印记。</p> <p class="ql-block">——伟人足迹</p><p class="ql-block">1948年3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及中央前委机关工作人员告别陕北,东渡黄河前往河北西柏坡的途中,就来过雁门关,并在雁门关驿站做短暂休息,留下了伟人短暂的时光和情节。</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最出名的三首诗</p><p class="ql-block">李贺写的《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以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了边塞战争的悲壮场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等名句,生动展现了雁门关的险峻与战事的惨烈,被誉为边塞诗中的经典。</p> <p class="ql-block">崔颖《雁门胡人歌》 </p><p class="ql-block">崔颢通过描绘胡人的生活场景,展现了雁门关的边塞风情。诗中“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等句,细腻刻画了边关的自然与人文风貌,体现了诗人对和平的美好向往。</p> <p class="ql-block">元好问《雁门关外》 </p><p class="ql-block">金元时期诗人元好问以“四海于今正一家,生民何处不桑麻”开篇,凸现了雁门关的战略地位,抒发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赞美。</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雁门关的城墙上,塞内塞外美景如画。想当年,雁门关外是敌军,是战场,刀光剑影,血流成河。而如今,绿意盎然,蓝天白云,一片祥和。没有将士们的守护,哪来中原的和平与发展。三千年的关隘,守护着万世安宁。</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雁门关,硝烟散尽,浩气长存,更加气势恢大。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教会我们:有些城墙可以倒塌,但精神的防线永远屹立;有些战争会被遗忘,但对和平的追求永不止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