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件镇馆宝贝,您们可安好?‍(酷暑在武汉之三)

康康

“啥么!博物馆需要预约?我们没约上怎么办!”正懊恼呢,老头突然瞅见预约规则里“65岁以上老年人无需预约”。嘿,这可不就有办法啦!我们一会儿直扑湖北省博物馆,就为了那十件镇馆之宝,开启我俩的文物邂逅之行。 <p class="ql-block">  一进南馆大厅,人山人海,大部分参观者都和我俩一样,就是先上二楼,越王勾践剑的展馆已经排了老长的队。为了减少拥挤,分批进去,每批大概七八十人。诺大一个展厅,就在中间位置的玻璃展柜里静静地安放着那把我敬仰已久的“越王勾践剑”。历经两千多年,还寒光逼人。剑身的菱形暗纹、剑阁的宝石都离我那么的近。这把越王自用的宝剑,从春秋“跑”到现在,越国铸剑技术的厉害,全藏在这剑里,不愧被称为“天下第一剑”。我挤在层层人群里,看着它,感觉像手握着春秋的风云。</p> <p class="ql-block">  在剑馆的旁边,是曾侯乙展馆,那里最震撼的还得是曾侯乙编钟。一整套六十五件青铜钟,音域宽得能覆盖五个半八度,啥曲子都能给敲出来。1978年在随州曾侯乙墓出土时,把全世界都给惊呆了。想象当年编钟奏响,那气势,能把历史的厚重都“敲”出来,古代音乐的神奇,在这儿全活啦! </p> <p class="ql-block">  曾侯乙尊盘绝对是“技术流”代表。失蜡法铸造的它,花纹细密得跟头发丝似的,1978年从曾侯乙墓出土,把战国青铜工艺的厉害劲儿,全亮出来了。尊和盘是一个整体,却又能分开,实用又好看,曾国工匠的手艺,简直逆天,这就是古代青铜器的“巅峰之作”呀!听说现在的人竟然都模仿不来呢。</p> <p class="ql-block">  崇阳铜鼓,这个商代的青铜“老大哥”,是中国最早的青铜鼓之一。它静静地待在那儿,像是从商朝的祭祀典礼上“穿越”来的。我看着它,能脑补出当年巫师敲鼓、众人祈福的神秘画面,青铜铸造的智慧,在它身上闪闪发亮。</p> 虎座鸟架鼓那儿,围了好多人。这战国时楚国的宝贝,老虎当底座,凤鸟做架子,造型超酷!我想象着楚国人敲着这鼓,祭祀、庆典时热闹的场景。那漆木工艺,把楚人的图腾崇拜和艺术脑洞,都糅一块儿了,怪不得它是楚国文化的“代言人”。 郧县人头骨化石的展柜前,我忍不住惊叹。这从郧县曲远河口出土的头骨,可是长江流域人类起源的“活证据”。想象一下,远古的郧县人,在这片土地上奔跑、狩猎,他们的头骨历经岁月,如今重见天日,填补了人类进化史的空白。我站在这里,感觉像握住了百万年的时光接力棒。 参观完南馆稍事歇息,我发现河北省博物馆的规模虽然并不很大,但建得还是挺有特色的。从南馆穿过一个连廊就到了北馆了。 刚踏入北馆,第一站就撞见玉神人头像,这些小巧的玉器,带着远古的神秘,像是从时光长河里游来的精灵,它们或许藏着原始部落的图腾密码,述说着先民对神灵的敬畏,那雕刻的纹路,仿佛在悄悄讲着祭祀时的古老故事。 <p class="ql-block">  人物车马出行图的漆面,像是把战国的热闹场景“啪”地拍在眼前。别看这么小小的一条画作,那木胎漆匣盖子上的画,是中国最早的独幅画之一呢!看着画里贵族出行的阵仗,我仿佛能听见战国时的车马喧嚣,画师用漆笔,把当时的社会生活、审美时尚,都一笔笔“刻”进历史里,太牛了!</p> 再往前,云梦睡虎地秦简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躺着。这些从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就像是秦朝的“时光胶囊”。上面的法律条文、行政文书,还有医学知识,啥都有。我看着那些古老的文字却一点都读不懂。我想如果我能穿越回秦朝,听着秦朝小吏见说话,看着他们怎么断案,那该多奇妙啊! 接着,元青花四爱图梅瓶闯入眼帘,瓶身上“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的图案,就像把文人雅士的浪漫情怀,都封存在这蓝白相间的瓷韵里。元代的能工巧匠,用青花颜料绘出这般细腻画面。我仿佛能看见,当年他在郢靖王墓里,静静守护着往昔岁月。 这一趟湖北省博物馆之行,就像坐着时光机,从远古“逛”到春秋、战国,10件镇馆之宝,每一件都有故事,把历史的奇妙、古人的智慧,全塞在我的眼里。从玉神人头像的神秘,到越王勾践剑的传奇,每一步都和历史如此贴近,这哪是参观呀,分明是和千百年前的岁月,来了一场超酷的“碰头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