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18日 湖北省神农架林区 <p class="ql-block"> 我们本打算16日一早就去神农顶景区,用一天时间游完。然而,由于官门山的游览放在了16日上午,只能用一下午的时间游览神农顶景区的部分景点。然后直接去大九湖那边住宿,17日游大九湖,又打算半天游完大九湖,下午赶往天燕景区的路上再游剩下的神农顶景区景点,可没想到大九湖那么大,从大九湖出来已经没有时间再玩了。所以只能把神农顶剩余景点的游玩放在18日。真是计划不如变化快。即使准备了18日一整天时间,由于一些原因,还是没能游完神农顶景区,而留下了此次神农架之行最大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神农顶风景区是神农架大景区的精华所在,是神农架最重要最不能错过的景区。神农顶风景区有十余个景点,从东到西分别有小龙潭、金猴岭、神农营、神农谷、华中第一哨神农顶、天际岭、太子垭、迷人垧、板壁岩等。每一个景点都精彩绝伦而又各具特色。神农顶风景区总面积约883.6平方公里,海拔3000米以上山峰就有6座,但是这里的每一个景点都有国道连接,适合开车游览,且不必一天游完,从一个方向开始,到另一个方向住一晚,回程的时候可以玩剩下的景点。因为整个神农架大景区的游览路线是一个“人”字行,而不是闭环,无论从哪里开始,每一段路线都得走一次回头路。</p><p class="ql-block"> 景区把公路铺到了最高峰神农顶,所以虽说海拔很高,但是一点都不难。唯一让人累的是景点太多,景点内部需要步行,特别是神农谷,穿越一次相当于爬了一个大山,能游完全程的不多。</p><p class="ql-block"> 我们13:30左右从神农顶风景区的东门大界岭游客中心出发,沿着国道,每到一个景点就下来游玩打卡,直到18:20左右离开天际岭。</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i>(一)小龙潭</i></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金丝猴观赏点</p> <p class="ql-block"> 小龙潭是神农架金丝猴主要观察点,设有野考工作展览室、野生动物救护站及金丝猴救助驯养基地,重点陈列野人考察成果与金丝猴生态摄影作品,系统性展示神农架独特生态环境,并开展生态旅游知识宣传与环境意识教育,<span style="font-size:18px;">兼具生态保护与科研功能。</span></p> <p class="ql-block">金丝猴救助驯养基地</p><p class="ql-block"> 之前见到过很多猴子,但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丝猴还是第一次见。金丝猴太漂亮了,不是其他种类的猴子能比的。而且它们也非常活泼好动好斗,和昨天见到的另一个国宝级保护动物大熊猫简直就是两个极端。</p> <p class="ql-block">金丝猴救助驯养基地</p><p class="ql-block"> 金丝猴是灵长目猴科仰鼻猴属动物的统称,又称仰鼻猴、金钱猴 ,属下有5种,即滇金丝猴、黔金丝猴、川金丝猴、越南金丝猴和缅甸(怒江)金丝猴 。神农架的金丝猴属于川金丝猴的一个独立亚种。成年金丝猴体长一般在50-83厘米,体重约13-20千克,体型较大的可达30千克。脸部呈蓝色,嘴大而突出,鼻孔极度退化,唇厚,无颊囊。背部的毛长发亮,颜色为青色。头顶、颈、肩、上臂、背和尾部的毛为灰黑色,头侧、颈侧、躯干腹面和四肢内侧的毛为褐黄色。</p> <p class="ql-block">金丝猴救助驯养基地</p><p class="ql-block"> 金丝猴分布范围包括中国四川、陕西、甘肃、湖北、贵州、云南、西藏,越南北部及缅甸北部。常年栖息于1500-3300米的高海拔地区的森林中,是典型的昼行性森林树栖动物。群栖生活,以一雄多雌制繁殖单元为基本社群结构,是灵长类中最为复杂的一种社会结构。金丝猴是典型的植物食性动物,以花、果实、嫩叶、嫩芽,以及种子作为主要食物,当季节变化,花、嫩叶等食物缺乏时,也会取食树皮、松萝甚至禾本科的草。每年秋季发情,性成熟期雌性早于雄性,全年均有交配,8-10月为盛期,孕期6个月左右 。寿命十七岁左右。</p> <p class="ql-block">野考工作展览室</p><p class="ql-block"> 展览室里有图形象介绍神农架金丝猴的外貌特征。</p> <div>野生金丝猴</div><div> 在金丝猴救助驯养基地旁的原始森林里捕捉到了野生金丝猴,其身体柔韧、动作敏捷、反应机警,能捕捉到野生猴也是难得。</div> <p class="ql-block">野生金丝猴活动区域</p> 野生金丝猴活动区域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i>(二)金猴岭</i></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走进原始森林</p> <p class="ql-block">天上飞瀑</p><p class="ql-block"> 金猴岭不在主路上,需要在一直爬坡的支路上开较长时间的车才能到达,如果没有这条支路,游客们就只能徒步登山了,可是金猴岭海拔3019米,如若徒步登山肯定不易。这里也是金丝猴的主要活动区,故名。金丝猴以典型的群居、树栖、游荡的生活方式为主。金猴岭原始森林以巴山冷杉、红桦、箭竹、高山杜鹃等为主,人迹罕至,万籁俱寂,山果丰富,溪水甘甜,是天然的、理想的金丝猴“家园”。人们在观赏风景的同时,也有可能有幸目睹金丝猴的真面目。</p> <p class="ql-block">天上飞瀑</p><p class="ql-block"> 到达停车点后就是一条壮观的瀑布,名曰“天上飞瀑”。瀑布水量充沛,从看不到起点的山上到山下,颠簸曲折而下,犹如被风吹动的白色哈达。</p> <p class="ql-block">飞瀑上端</p><p class="ql-block"> 沿瀑布攀登而上,森林愈发茂盛,气氛愈发幽静,体感越发凉爽,空气愈发清新。</p> <p class="ql-block">红桦</p><p class="ql-block"> 金猴岭山势高峻,气候寒凉,雨量充沛,森林茂密,箭竹如海,藤葛攀挂,叠瀑高悬,山花野果,漫山遍野,是神农架数十万亩原始森林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金猴溪</p><p class="ql-block"> 深入其中,飞瀑化身溪流,叫作“金猴溪”,在石头的不断“挽留”下,在苔藓植物的不断缓冲下,在花草林木不断净化下,溪水舒缓、清凉、透彻。金猴溪溪水源于金猴岭地下暗河,是由地下水和高山融水汇集而成。暗河水声隆隆,顺岭而下,若隐若现。 </p> <div>巴山冷杉</div> 620岁!这是我在神农架见到的第二古老的树,称为巴山冷杉。巴山冷杉为中国特有树种,产河南西部、湖北西部及西北部、四川东北部、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及东南部海拔1500-3700米地带。在巴山、秦岭等地组成纯林。神农架就属于大巴山脉,神农顶是大巴山脉的主峰和最高峰。 灌木、藤蔓及草本植物<div> 金猴岭的植被按照上下空间可分为四层。最高层是冷杉、红桦等高大乔木植物;第二层是灌木和藤蔓植物;第三层是箭竹等较高的草本植物;最低层是地表草本植物和苔藓植物。</div> 巴山冷杉林<div> 巴山冷杉是金猴岭乃至整个神农架原始森林最主要的成员。它是松科冷杉属植物,乔木,高达40米;树皮粗糙,暗灰色或暗灰褐色,块状开裂;冬芽卵圆形或近圆形,有树脂。叶在枝条下面列成两列,上面之叶斜展或直立,稀上面中央之叶向后反曲,条形,上部较下部宽。球果柱状矩圆形或圆柱形,长5-8厘米,径3-4厘米,成熟时淡紫色、紫黑色或红褐色;种子倒三角状卵圆形,种翅楔形,较种子为短或等长。 </div> <div>巴山冷杉林</div> 巴山冷杉可是栋梁之材。它木材轻软,可作一般建筑、家具及木纤维工业用材。树皮可提栳胶。也是森林的更新树种。 枝叶均富含精油,富含营养成分且其含量较高,尤其Vc含量特高,冷杉针叶在食品、 饮料、 药物、保健品、饲料添加剂等方面的开发前景广阔。 藤蔓植物 <div>红桦</div><div> 金猴岭的高大乔木除了巴山冷杉还有红桦。红桦分布于中国云南、四川、湖北、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省地,常生于海拔1000~3400米的山坡杂木林中。 其喜阳光充足、湿润的环境, 适宜在微酸性肥沃湿润土壤上生长。是桦木科桦木属的大乔木植物,株高可达30米,是桦木科桦木属的大乔木植物。株高可达30米。</div> 巴山冷杉<div> 动辄几百岁的冷杉和红桦是幸运的,它们躲过了地址变迁、风吹雨大和人类破坏,然而,还有一些是不幸的,它们因为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倾倒在地,还有一些根系拔出山体,即将倾倒。这些,都是它们留给大山的印记和记忆,以及漫长又短暂的峥嵘岁月。</div> 倾倒的乔木植物 <div>倾倒的乔木植物</div> 站在金猴岭的原始森林里,看着这些大树悲壮的生,悲壮的死,仿佛可以听见大自然因适者生存而进行的格斗、绞杀,因格斗、绞杀而发出的痛苦呻吟。 巴山冷杉<div> 到处都是熊、野猪、金钱豹出没处的提醒,我们很期待它们出现,也很害怕它们出现。</div> 红桦<div><br></div><div><br></div> 冷杉下箭竹<br> 冷杉下密密麻麻的是箭竹,箭竹是大熊猫的最爱,但是如今,历经岁月峥嵘,时间沧桑,大熊猫已不见踪迹,只有官门山的那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以一种难以言说的方式回到了祖先的家,不知道它能否嗅到家的味道,能否吃惯神农架的箭竹。 <div>灌木和藤蔓植物</div><div> 灌木和藤蔓植物占据着金猴岭原始森林的第二层空间,它们在冷杉林里,见缝插针,藤葛攀挂,对拓展绿化空间、改善生态环境、维系物种生存起着重要作用。</div> 金猴岭是天然氧吧,养生天堂,这里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达每立方厘米16万个,远远超过世卫组织公布的清新空气标准的1000个—1500个。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i>(三)神农营</i></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初见高山草甸</p> 相传神农氏采药时在此安营而得名,这里也是神农架的网红打卡点。草屋、草人、金雕,配合着周围的高山、森林、草甸,原始、神秘而又生机勃勃。 草甸、杜鹃林、箭竹丛以及散落其间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漂砾,共同组成了一幅苍原碧海的画卷。不禁让人怀想起神农氏搭架采药、筑木城、播五谷、与轩辕氏共同开启华夏文明时的艰辛。如今春夏季节生机勃勃,仿佛在告知先祖神州大地日新月异的今天。 金雕,属于鹰科、雕属的猛禽。金雕是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同时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的行列当中。成年体长76-102厘米,翼展达2.3米,体重2-6.5千克。雌雄同色。栖息于森林、草原、荒漠等各种环境中,一般在高原、山地、丘陵地区活动,最高海拔高度可达4000米以上。冬季亦常到海拔较低的山地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活动。繁殖季筑巢于山谷峭壁的凹陷处,偶尔在高大乔木上筑巢。金雕以其敏捷的飞行能力著称于世,以中大型的鸟类和兽类为食。分布于北半球温带、亚寒带和寒带地区。<br><br> 这里有条支路,应该是深入神农营内部的,可惜现在不让进。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i>(四)神农顶</i></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华中第一峰</h1> 前往华中第一哨路上的观景台风光<div> 从东到西,神农营的下一个景点就是大名鼎鼎的“神农谷”,他就在去往神农顶的路上而靠近神农顶,那里是整个神农顶景区乃至整个神农架最美丽奇特的地方,也是神农顶景区游览最耗时的景点。然而,离开神农营时,已是下午4点多,我们已没有足够的时间游览神农谷,于是决定“过神农谷而不入”,直上神农顶,把神农谷放在第后天回程时再游。</div> 神农顶周边区域生长大量冷杉、高山杜鹃、箭竹、草甸等;有金丝猴、白熊、苏门羚羊出没。年均气温7.9度,8月极高温仅20度,是夏日避暑的绝佳去处。 车直接开到顶峰旁,走“几步”就能到最高点“华中第一哨”。停车场旁靠近山坡的地方,有写着“神农顶”的石碑,石碑上有三个“野人”,穿着野人服,正在竭尽所能“挑衅”靠近石碑的人们。 来神农架之前,在网上刷到了神农架招募“野人”的视频,我还以为是搞笑的,或是景区玩的梗,没想到是真的,真有招募的“野人”。即使见不到真“野人”,也要用进化完的假“野人”满足游客们的野人梦想。这里,也是游客们拍照留念最积极的地方。 神农顶周围被山谷环绕,南侧可清晰的望见神农谷的出入口。立于山谷旁,可见漫山的高山草甸像天降地毯一样完全盖住神农架山体。正值夏秋天晴之日,云开雾散之时,立身于此,府视四野,万千景象尽收眼底。 坐于草甸之上,慢慢的欣赏神农架的壮丽与温柔,在那翠绿而又松软的草甸上,鲜明的分出三个层次来:一层是箭竹林带。箭竹环山而生,成块连片,排列有序,随风起涛,有如护卫山寨的坚实城墙;一层是冷杉林带。棵棵冷杉,耸天傲立,顶风冒雪,苍翠欲滴;一层是艳丽的杜鹃林带,一簇簇偎依在挺拔的冷杉怀抱里,花色夺目,娇态媚人。 <p></p> <p class="ql-block"> 面对如此美景,怎能不和心爱的人留下最美的青春和回忆。</p> 神农架的草甸极其丰美,甚至还有朵朵小花隐匿其间,估计在其他地方也少见。由于这里处于华中地区,降水丰富,温度适宜,且海拔适中,正是高山草甸最宜生长的环境。 南侧对面,就是神农谷出入口,这是入口,从门口就能想象谷内会有多神奇壮美。 于蓝天与草甸之间小憩片刻,开始走最后几步登最高峰。 神农顶海拔3106.2米,为华中地区最高的山峰,号称“华中第一峰”。神农顶建有民兵哨所,是华中地区海拔最高的哨所,哨所矗立于此,俯瞰群山,视野开阔,可全方位监测周边生态动态,因此得名“华中第一哨”。 远望神农谷出入口<div> 华中第一哨是38年接力守护的生态丰碑。1985年,随着神农架林区发展理念向自然保护转变,当地政府与人武部决定在神农顶建立防火瞭望塔,并派民兵值守。其核心任务是守护神农架104万亩原始森林,防范森林火灾,保护生态资源。</div> 目前已有七位哨兵光荣的完成了任务,第八任哨兵向为2024年接任,退伍军人身份,以“守护好华中屋脊的一草一木”为使命,传承前七任哨兵的精神。 38年来,哨兵们累计传送电报2万余份,巡山万余次,总行程达50余万公里。70多本登记簿记录13000余次“无火情”,制止用火危险近百起,铸就坚固防火屏障。神农架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63.7%上升至96%,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丝猴数量从500多只增至1200多只。<br><br><br> “登顶”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这是我人生的第一个三千米级高峰,之前去的山,最高的是河南林州太行屋脊的1736米。从太行屋脊到华中屋脊,那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向往,更是一种释放,一种成长。 神农顶端,幽深的山谷环绕,丰盛的草木铺展,碧蓝的天空上飘着恣意洒脱的白云,深情的拥抱神农大山,织就了华中地区最美丽、最神圣的天地。 下山时,遇到美丽的丁达尔效应。阳光透过厚厚云层的缝隙洒向山谷,犹如一双天神之眼帮助人类守望这片生灵的乐园。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i>(五)天际岭</i></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神农架遇雨</p> 前往天际岭路上的观景台风光<br> 依依不舍的离开了神农顶,继续向西,前往下一站,路上又遇绝美打卡点。此时,蓝天白云,空气清爽,完全没有要下雨的感觉。 谁知几分钟后到达天际岭,风云突变,夹杂着大量水汽的雾气开始快速从山间上升聚集。 天际岭内少有高山阻碍,空气流通迅速,凉风习习,因而又叫凉风垭。这里北临汉水,南俯长江,是长江、汉水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因此被称为汉江之界。 我的理解,围绕神农顶的是海拔较低的区域,而天际岭是连接神农顶并向外延伸的一条山脊。 天际岭北侧峡谷称为阴峪河大峡谷。雾气正是从那里而起,云雾缭绕,最是缥缈。 此时,雾气还未到达我们所处的山脊,但是已经明显感觉到北方阴峪河峡谷已经开始下雨,甚至听见了雷声,似有哗哗雨声作响。 沿天际岭两侧栈道行进,远眺奇山秀水,近观冰川石海,杜鹃、草甸、森林相映成辉,远山近景共同构成一幅壮美画卷。更有雾气飘飘,连绵起伏又重峦叠嶂的山峰犹如天境仙岛,行走其间,仿佛天上仙。 天际岭南侧虽也有雾气,但是是干雾,不是能引起降水的水雾。然而,北侧水雾正在向我们这边涌来。 前方还有栈道可行,应该可以围绕岭上山峰一周,面对南侧如此风景,真想绕行一周,尽揽美景。但是看看时间已经不早,还有降雨袭来,不得不行数十米后返回。 江汉台<div> 此处一山分江汉,两脚踏春秋。此时此刻,山北阴云密布,雾气飘飘,云雾翻腾;山南层峦叠嶂,紫气萦绕,宛如蜃市。登临此台,物我皆忘。</div> 登天际岭北山峰,那云浪翻滚、雷电交加的场面犹如天兵天将、雷公电母腾云驾雾,下凡擒妖。 夹杂着大雨的水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袭来,慢慢遮蔽天际之岭,也遮盖了我们头顶的一片天。 此时此刻,我和游客们皆兴奋不已,物我皆忘的我们不畏浮云,不惧风雨。我从未和天上雨下落的起始之地如此之近,甚至,某一时刻,我们处于雨之上。我们不再是于凡间接受雨水洗礼的赶路人,而是云端之上与云雨共舞的追风者。 很快,云雨彻底淹没天际岭,水汽开始化作水滴,不是滴落,而是包裹我们。我们上车,开始下山,一路向西,很快大雨洒落神农架,我们再次做回了赶路人。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i>(六)太子垭</i></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不倒原始森林</p> <p class="ql-block">神农顶景区鸭子口(西出入口)</p><p class="ql-block"> 16日离开天际岭,18日返程重走神农顶之路,游览剩余景点。</p> 三省台位于太子垭垭口外,三省台因靠近湖北、陕西、重庆三省市而得名,站在观景台上,天气晴朗时可眺望三省群山风光。这一位置不仅是地理分界点,更象征着三地自然与文化的交融。 三省台<div> 三省台是神农顶景区观赏云海的绝佳位置,尤其适合无人机航拍。云海翻腾时,群山若隐若现,宛如仙境。 </div> 三省台<div><br></div> 三省台附近的“太子垭”,因唐中宗李显(曾为太子)被贬房陵(今房县)期间曾游历此地而得名。传说李显曾在此漫步原始丛林,留下历史足迹。 <p class="ql-block"> 太子垭是一片海拔2600米的原始森林,属亚高山暗针叶林带。以冷杉树为主的原始森林与高山草甸、箭竹相互依存,构成独特的立体景观。区域内巴山冷杉参天而立,箭竹葱茏茂密,高山草甸柔软如毯,形成层次分明的自然画卷。太子垭是金丝猴、野猪、金猫等珍稀动物的栖息地。</p> 太子垭和金猴岭景观差不多,是体验神农架原始生态的又一绝佳地点。 不过和金猴岭相比,还是有些许不同。一是金猴岭是山,需要向上攀登,而太子垭起伏不大,和三省台基本处于同一海拔高度,游览难度更小。 二是金猴岭没有高山草甸,而太子垭有大片丰美的高山草甸。 三是金猴岭位于深山内,看不到山外,森林遮目,更显沧桑幽深。而太子垭的很多地方透过森林可看到山外山,更为壮观夺目。 和金猴岭一样,太子垭也有一条溪流,在神农架,水随处可见,即使山再高,也有地下暗河涌出的水流汇成河,化成瀑。 四是金猴岭有大量倾倒或即将倾倒的高大乔木,而太子垭的冷杉树龄虽同样在数百年,但是基本没有倾倒,都在昂扬向上。 <p class="ql-block"> 太子垭的入口和出口不是同一个,我们从西口入,东口出,然后需要步行二三里路回到入口处取车继续前进。</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i>(七)板壁岩</i></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野人出没地</p> 前往板壁岩路上的观景台风光 这个观景台是一路上那么多小观景台最好的一个。昨天下了不小的雨,今天天气放晴后,有了云海,虽然云海没有网上看到的那种在山头下平铺的最佳状态,但是这种烟云缥缈、风云变换的感觉也是很好。 这里岩石为白云岩,在地质构造作用下,其水平岩层产生褶皱扭曲,被纵横交错的断层和节理切割,形成如墙似壁的形态。这种陡峭似板壁的山势特征,是“板壁岩”名称最直观的来源。 <div> 板壁岩海拔2590米,它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这里被称为“石林”和“野人出没地”。板壁岩上下箭竹林漫山遍野,丛丛簇簇密不通风,是天然的屏障。箭竹林间,怪石嶙峋,时见怪石突兀而起,或高或低,千姿百态,无论观其整体或局部,无论观其正面或侧面,形象神姿皆不相同,又都栩栩如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些岩石上塑造了很多生动有趣的象形石形象,维妙维肖,令人叹为观止。</div> 这是一个景区设置的半收费半免费拍照打卡点,因为摄影师流水作业,免费拍照,如果你只要一个附有小照片的纪念卡片,则免费,但是他们会把大照片洗出来让你看,想要的话还得再交20元拿走,如果要相框,还得再加15元。并不强迫,这种模式在很多个景点都有,也算可以接受。 飞来石<div> 巨岩上部趴着一倾斜的石块,犹如天外来客凌空降落。此石块看似随时会花落,摩擦作用令上部石块与下部岩层达到稳定平衡,虽若即若离,但却能泰然处之。这种石头见过很多了,我一直觉得不是什么受力平衡,就是底部还是一个整体。<br><div> </div></div> <div>鲸鱼捕食</div><div> 这个象形石像一只巨大的鲸鱼张口血盆大口,跃出海面,捕食猎物,蓝色的天空下,更加逼真。官方应该有其他更生动合理的解读,我忘了看。</div> 金鸡报晓<div> 外形酷似一只雄鸡昂首向天,命名恰如其分,是板壁岩的标志性景观之一。</div> 石林 雏凤待哺 雏凤待哺<div> 造型酷似一只嗷嗷待哺的小鸟,象征着生命的成长与希望,令人心生怜爱。当远方连绵的山峦和碧蓝的天空作背景时,更显其神鸟本色。<br></div> 雏凤待哺 石林周围满地草甸和箭竹,绿到沁人心脾,润到让人发慌,这样的感觉,在城市里永远都不会有。 野人归来<div> 这个名字是我起的,土到都是地气。只知道这是一块野人的象形石。左右两侧两块巨石形成一道石门,石门外是一块酷似野人的象形石,犹如野人打猎归来扣门。野人的脖颈、下巴、嘴巴、鼻子、额头、头发等等都非常逼真。</div> 野人归来 生命之根<div> 一根高约8米的石柱,一柱擎天,形态独特,被命名为“生命之根”,是板壁岩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div> 美女照镜<div> 此岩石外形酷似一位美女手持铜镜,对镜自顾,打扮妆容,由此取名为“美女照镜”。简直太逼真了,真像天神艺术家雕刻而来。</div><div> 从入口到“美女照镜”,这一片区域有很多象形石。过了那片区域,便进入原始森林,景色和气氛突变。<br><div> </div></div> 树抱石<div> 树木种子生长于岩石裂缝中,由于流水养分充足,小树发芽慢慢长大成大树。大树根系盘根错节,几乎把岩石完全包裹住,形成奇特的“树抱石”景观。<br><div> </div></div> 刚刚那一片奇石区域明朗活泼,而原始森林区阴郁幽深,除了拥有金猴岭、太子垭一样的古树参天、藤葛攀挂、箭竹簇拥、苔藓披衣,还有奇峰怪石、石林栉比、花草丰美、云海翻腾,更有野人出没得传说。 金蛇戏玉兔<div> 右侧岩石像一条金蛇,左侧岩石似一只在金蛇追逐下准备腾跃的玉兔,故名“金蛇戏玉兔”。</div> 野人洞府<br> 这是一个岩石崩塌、堆叠形成的倒石洞,曾有过野人在此出没得报道,故名“野人洞府”。古代的地震造成山体崩塌,碎裂的岩石滚落在山间堆积,碎石及砂砾被水流带走后,大体量的石块相互支撑形成“石棚”,众多的石棚相互贯通,形成曲径通幽的洞府。 板壁岩处曾多次发现过“野人”毛发、粪便、脚印、竹窝。脚印长24.5厘米,步履2.68米;毛发的表皮及髓质形态细胞结构均高于高等灵长目动物。粪便最大的一堆1.6公斤,内含果皮、昆虫蛹等残渣。竹窝是箭竹扭成,躺卧其上,如同靠背椅,可窥视远方,经多方验证,竹窝非人为,也非熊、猴等所为,而是比高等灵长目动物还要进步的奇异动物所为。 一线天<div> 这里两壁夹峙,中开一缝,缝中仰望蓝天如一线,故名“一线天”。这是岩层受到挤压发生断裂,沿断裂带形成许多裂隙而使岩石破碎,破碎的岩石被流水侵蚀并搬运,同时裂隙在流水作用下不断加深加宽而形成近乎直立的沟壑。</div> 板壁岩北坡向北眺望,山峦起伏、层层叠叠,云蒸雾绕,仿佛是天神放置在人间的假山盆景。 孔雀石<div> 石柱高约20余米,顶端尖细弯曲,下部宽大,形似拖着长尾的孔雀,故名“孔雀石”。</div> 神农架板壁岩地处中纬度北亚热带季风区,受大气环流控制,气温偏凉且多雨,并随海拔的升高形成低山、中山、亚高山3个气候带。年降水量也由低到高依次分布为761.4 ~2500毫米不等,故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山脚盛夏山顶春,山麓艳秋山顶冰,赤橙黄绿看不够,春夏秋冬最难分”是林区气候的真实写照。 板壁岩据传是华夏始祖、神农炎帝在此搭架采药、疗民疾矢的地方。他在此“架木为梯,以助攀援”,“架木为屋,以避风雨”,最后“架木为坛,跨鹤升天”。 在板壁岩的山路还剩三分之一的时候,风云又突起,家带着雨水的云雾迅速笼罩,我们没有带雨具,不得不加快脚步,当快要到达出口时,大雨突降,雨与雾中的板壁岩,更显葱郁与神秘,这里,曾经一定有我们不知道的秘密。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i>(八)迷人埫</i></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箭竹的海洋</span></p> 在板壁岩又突遇大雨,神农架的雨来的快,走的也快,少时,待雨小将停时,我们立刻驱车继续前行,很快便来到迷人埫。 “埫”在方言中指山中平坦的地方。迷人埫位于神农顶景区内,地处阴峪河大峡谷旁,是大山深处难得的一片开阔平地。其地势相对平缓,与周围险峻的山势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独特的地理形态成为命名的基础。 迷人埫海拔约3000米,其旁谷底最低处海拔600米。 迷人埫是观赏“华中地区切割最深”的阴峪河大峡谷的最佳位置。站在此处,可俯瞰峡谷内山高谷深、植被繁茂的壮丽景色,感受原始洪荒的自然魅力。峡谷两侧垂直带谱明显,从高山到谷底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季节景象,这种立体景观与迷幻的光影变化,共同构成了“迷人”的视觉体验。 迷人埫是箭竹的天下,但在边缘靠近阴峪河大峡谷的地方也有古色凝重的原始森林和千奇百怪的白云岩,只是规模没有金猴岭和板壁岩那么大。配合上密不透风的箭竹海洋和空中的云雾弥漫,给人一种阴气森森的恐惧之感。 迷人埫周边分布着巴山冷杉、红桦、箭竹等原始森林,林间藤蔓缠绕,古木参天,空气富含负氧离子,被誉为“天然氧吧”。 这个由箭竹丛生而形成的“埫门”分割着迷人埫的原始森林区和箭竹海洋区。门外,箭竹林漫山遍野,形成海洋,密不透风,丛丛簇簇密不通风,是天然的大地屏障。我想,厚重的箭竹之下,一定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过去通常认为箭竹竹类矮小,分布在交通条件不便的山区,经济价值不大。但其实本属竹类种群繁多,分布广泛,林地面积颇大,蓄积量蕴藏丰富,对山地水土保持、减缓地表径流、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环境、促进农业稳产丰产等都起着不同程度的有利作用。箭竹不仅是大熊猫的主要食物来源,同时,箭竹笋也可供人食用。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i>(九)神农谷</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留憾神农仙谷</p> 为了有充足的时间游览这个神农架最神奇的地方,我们把神农谷放在了神农顶风景区之行的最后。但是当我们游完迷人埫来到谷入口时,依旧到了下午1点,还是有一丢丢晚。因为正常情况下,穿越整个神农谷需要4到5个小时,像我这种喜欢赏景和拍照的,则有可能接近6个小时。 神农谷地处神农架南北气流过往通道,气象瞬息万变。谷口处下临深涧,石林丛生,如柱似笋,云雾变幻莫测,天气瞬息转换,鬼斧神工,叹为观止。燕山运动后,随着神农架地势的不断拾升,断层的软弱部位不断发生深切作用,形成了深达千米的峡谷,经过干万年的风化溶蚀,终成如今壮美奇观。 在神农架的其他地方,我们已经见识到了这里的气象万千。但在神农谷,风云搅动更剧烈,气象变换更迅速,云雾时而遮天蔽日,时而无影无踪,时而化作山间朵朵温柔的白云。 神农谷谷口处亦有大片的箭竹,箭竹之间,窄窄的竹间石径笔直的伸向高处的云雾当中,像极了通往天空的仙境天路。 站在竹间石经向下看,石径恰好与谷口外的国道在视觉上相接,而此时,云雾刚刚越过山峰,恰巧漂流到这条连接人间和天宫的“天路”之旁。“天路”两侧,一边云雾弥漫,山雨欲来,一边绿海蓝天,清明透彻,正所谓“阴阳割昏晓”。 云雾在我们的注视下不断翻滚着、搅动着、漂荡着,直至弥漫整个神农架。 云雾弥漫下,我们什么都看不见,远方的山再壮,峰再奇,石再怪,沟再幽,亦化作谷里的虚幻。然而,这中虚幻缥缈何尝不是一种风景,那是来自天堂的模样。 近处的山峰已经足够瑰丽,栈道足够曲折,很难想象,待云雾散去,天晴地朗,我们将会看到怎样神奇的景象。 我们在云雾中沿着曲折盘旋的栈道行走,穿梭于奇峰怪石之间,越深入,人越少,雾越大,不由得身生寒意,心生恐惧,仿佛天堂和地狱之间,只有一线之差。 进入神农谷后,我的头隐隐作痛,多日游玩后身体也很疲惫,但是我一直没告诉老婆,因为我太想深入神农谷,完成对他的完整穿越。 走到这里的时候,在一个栈道的转弯处,有一个很隐蔽的台阶,我一不小心踩滑了,心一惊,手一松,右手的手机掉在了栈道了,蹦跶了几下掉进了栈道下的山坡。而山坡之下,就是悬崖。 这是手机跌落山中时拍下的画面。我一下慌了,这可咋办,在周围观察了一圈,试图找个合适的落脚点下去把他捡上来,但终究没找到合适的地方,没敢下去。而神农谷,没有信号,想打电话求助都不行。最终,我在那里守着,老婆则往回走,在那条“天路”的终点处遇到了我们来时和我们擦肩而过的一位景区工作人员。他过来后,从栈道的内侧翻越栈道,来到山坡,穿过栈道底部的杂草丛林,来到我的手机掉落的地方,捡起我的手机又原路返回。整个过程也就1分钟。我的手机失而复得,甚是欢喜。 我们对那位大哥表达了感谢。丢手机、寻帮助的过程用掉了我们大把的时间,与此同时,我的头痛加剧,看着云雾弥漫又空无一人的山谷,感受着浑身的疲惫,又遇到丢手机的事件,这一切都仿佛是神明在阻止我继续前行,仿佛深谷中有一种声音在告诉我:你再前进,将遇到更大的凶险。<div> 于是,我们放弃继续前行,在行走了整个神农谷远远不到十分之一的时候,放弃了这次神农谷之行。这是我们来神农架最大的遗憾。</div> 返回神农谷入口的时候,突然烟消云散,漫山的云雾化作山间温柔的白云轻轻悬浮在山间谷上。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云海景观,我们看到了神农架之行最壮美迷人的景色。山峦叠嶂起伏,峡谷幽深回走,奇峰鳞次栉比,云比山底,被围在山谷中,轻盈回转,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我们在神农谷口一段便遇到了如此奇景,惊喜之后,遗憾之感更深切,在神农谷深处,一定隐藏着我们从未见过也难以想象的美丽和神奇。我当然还会再来,来穿越整个神农谷,做一回真正的仙行客,弥补这无尽的遗憾。 到达神农谷入口处的“天路”时,刚刚东来的仙气云雾正徐徐回退,为我们留出回家的明朗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