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运河我的家(第204集)

贾传军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运河七月行</b></p><p class="ql-block"> 七月,运河边的夏天总带着骄阳似火的热烈。蒸腾暑气里,运河上、两岸的人们,像被某种无声力量牵引,年复一年与盛夏和解,在各自岗位上,把汗水摔成努力的注脚,不停歇地耕耘。</p><p class="ql-block"> 而我,因对摄影的爱好,数年来坚持每日行走运河畔。这一方水岸,成了我观察生活的窗口——用镜头捕捉岸边烟火、运河故事,脚步丈量的不仅是河岸长度,更是把 “行大运” 化作生活日常,在快门开合间,记录、也参与着这方水土的岁岁年年 。 当镜头对准运河的刹那,属于我与运河长夏的故事,又翻开新页……</p> <p class="ql-block">  7月1日,京杭运河邳州段大王庙航标</p><p class="ql-block"> 在悠悠流淌的京杭大运河邳州段,大王庙航标宛如一位忠诚的卫士,静静伫立,见证着运河的千年变迁。它不仅是船舶航行的重要指引,更是邳州运河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大王庙航标位于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具体处在大王庙K332 + 040位置,是通向刘山船闸和山东台儿庄船闸的航道分界点,也是江苏到山东的首个灯塔航标,战略意义重大。</p><p class="ql-block"> 这座航标有着独特的外观。其总建筑面积263.6平方米,高度达36.0米(灯塔最高点高度),相当于绝对标高27.30米,共4层。从侧面望去,轮廓恰似一艘停泊的船只,仿佛在诉说着往昔运河上船来船往的繁荣故事。左岸侧标体颜色为白色,右岸侧标体颜色为红色,闪烁着绿色三闪灯 ,无论白昼黑夜,都能为过往船舶清晰地指引前行方向。</p><p class="ql-block"> 航标灯采用一体化设计,由太阳能电池、免维护蓄电池和菲涅尔透镜等部件组成,既节能环保,又能让视距更远,保障了船舶在复杂水域和天气条件下的航行安全。</p><p class="ql-block"> 大王庙航标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发展和革新的历史。过去,京杭运河苏北段包括邳州段,在湖河交汇处由当地有关机构在河口立高杆,夜悬油灯指示船舶航行,时名“天灯”。后来,随着航运需求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航标不断升级换代。建国初期,大运河苏北段包括邳州段仅有少量航标,且无专业维护组织和维修人员。1959年后,淮阴、邳县相继建立航标管理机构;1976年运河实行统管,建立江苏省运河闸管理处,后改为苏北航务管理处,负责包括大王庙航标在内的苏北段航标管理维护。而如今的大王庙灯塔航标改造,更是标志着京杭大运河江苏到山东首个灯塔航标改造圆满完成,它也成为苏北运河一处新的航运文化地标。</p><p class="ql-block"> 大王庙航标不仅为船舶指引方向,更是邳州运河文化的象征,承载着邳州的历史记忆。大运河邳州段全长56.1公里,处于京杭大运河的“腰部”,是漕运的重要通道。随着漕运发展和邳州港运输的兴盛,南北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邳州运河文化。大王庙航标就屹立在这文化的长河中,见证着古往今来运河上的繁忙景象,从古代的漕船千帆竞发,到如今现代化货轮的往来穿梭,它目睹了邳州因运河而兴的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  7月2日,傍晚,运河像被揉进暮色的绸缎,泛起温柔的光。摄影爱好者带着相机赶来,岸边草木轻晃,为画面添了几分生动。她举着相机,眼睛专注捕捉运河的美,孩子在旁好奇张望,这一刻,运河的晚韵、相机的定格,把平凡的傍晚晕染成独特的风景 。</p> <p class="ql-block">  7月3日,夏日运河,成了摩托艇爱好者的欢乐场。两艘摩托艇如离弦之箭,在水面上穿梭,激起白花花的浪。艇上的人笑着、喊着,用速度与水花,把七月运河的夏天,闹得格外热闹 。</p> <p class="ql-block">  7月4日,骆马湖的夏日,是动植物共生的温柔剧场。荷叶田田为底,白鹭独立浅滩,野鸭拖家带口穿梭水草间,飞鸟掠空而过,所有生命在这汪湖水边,以最自然的姿态相处,书写着共生共荣的生态诗篇 。</p> <p class="ql-block">  7月5日,骆马湖的水上游乐场,像把“欢乐工厂”搬到了水上。从高空俯瞰,彩色设施沿着湖岸排开,像给湖水镶了条热闹的边。水上飞人划破水面,摩托艇追着浪跑,游客在彩色浮台上笑闹,湖水、蓝天、欢笑声,把这儿酿成了夏天最嗨的“水上派对” 。</p> <p class="ql-block">  7月6日,运河边水幕里劳动</p><p class="ql-block"> 运河畔,阳光把水幕拧成银线,洒在田垄间。劳动者们弯腰的身影,在这流动的“银幕”里穿梭,锄头起落、手脚忙碌,似在演绎一场无声却热烈的耕耘电影。水珠溅在衣衫上,也融进泥土里,把运河边的夏日,晕染成充满生机与希望的鲜活画面,每一滴汗水都闪烁着对丰收的期盼,成了水幕里最动人的光影 。</p> <p class="ql-block">  7月7日,运河畔的湿地边,成了一片忙碌的“绿色战场”。许多人戴着草帽,分散在田垄间,像一群不知疲倦的“绿化使者”。他们弯腰栽花,动作整齐又专注,身旁堆着装满花苗的袋子。远处,喷淋设施洒下细密的水线,给新栽的花草“解渴”,也给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添了几分清凉。运河静静流淌,见证着人们为湿地披绿的努力,每一株新栽的花苗,都在孕育湿地更美的明天。</p> <p class="ql-block">  7月8日,骆马湖北岸烈日高悬,工人戴着宽边帽,正吃力地将大理石板搬上小车,送往步道小桥修缮处 。</p> <p class="ql-block">  7月9日,骆马湖岸,微风轻拂。这对来自山东微山县、捕鱼三十余载的夫妻,禁捕后常坐于此。眼前湖水依旧,往昔捕鱼的喧嚣成了回忆,可相伴看湖的时光,是岁月沉淀的新浪漫,把半生故事,融进这无声的凝望里 。</p> <p class="ql-block">  7月10日,运河畔,夕阳给河水染了层暖黄。收工的她们,把双脚探进水里,洗衣、浣鞋,水花溅起劳作后的轻松。这一方河水,成了天然的“洗漱台”,洗净一天的尘土,也把对生活的朴素热爱,悄悄藏进这日常的一洗一涮里 。</p> <p class="ql-block">  7月11日,夏日河畔,风拂起涟漪,小船悠悠。村民立于船头,利落撒下丝网,动作里藏着半生捕鱼的熟稔。荷叶田田作伴,这一方水与网的互动,是他们与运河、与生活最质朴的对话,网住的不只是鱼虾,更是岁月沉淀的烟火日常 。</p> <p class="ql-block">  7月12日,骆马湖岸,烈日下,打药人戴着草帽,脚步稳稳迈向湖边绿植。手中工具轻扬,药雾细密洒落,为草木祛病防虫。他以平凡坚守,默默扮靓这方水土,每一步、每一次喷洒,都在为骆马湖的绿化添砖加瓦,让生态之美,在汗水里悄然生长 。</p> <p class="ql-block">  7月13日,运河畔的乡道,成了收工人的“欢乐走廊”。电动车队鱼贯而行,夕阳给他们镀上金边。一天的疲惫,在这拂面的晚风中、在邻里的笑谈里,悄然消散。田埂、水塘、远处的屋舍,都成了归途的背景,载着对生活的热望,驶向烟火满溢的家 。</p> <p class="ql-block">  7月14日,骆马湖的岸边,外乡客把帐篷扎在水畔。车静静陪着,人在椅上,看湖水漫向天际。这一方宁静,让异乡人暂卸疲惫,把骆马湖的风、水、树,都收进这独处的时光,成了旅途里,与湖共生的温柔停靠 。</p> <p class="ql-block">  7月15日,在微山湖浩渺的绿意间,小船悠悠穿行。层层叠叠的荷叶铺展成绿毯,点缀着粉荷,如诗如画。游客置身其中, 感受着清风拂面,嗅着荷香阵阵。这一方天地,满是自然的清新与宁静,仿佛能洗去心灵的尘埃,让人沉醉在微山湖独有的荷韵之中,尝尽这一抹夏日的清凉与诗意。</p> <p class="ql-block">  7月16日,夕阳给运河水面镀上一层金辉,一艘载满钓友的小船悠悠前行。船上众人,装备齐全,兴致勃勃,眼中满是对即将开始的垂钓之旅的期待。他们或交流着过往的钓鱼趣事,或静静望着波光粼粼的水面, 此刻,运河的宁静与钓友们的热情交织,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美好画面,而那未知的鱼获,更给这场垂钓之行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7月17日,运河边,夕阳把人影拉得老长。劳作一天的人们,挤在小船和岸畔,草帽下是晒红的脸,手里攥着工具,唠着家常。船桨拨水,岸上人笑,这摇摇晃晃的回家路,载着汗水,也载着对家的盼,把运河的黄昏,染成了最暖的烟火色 。</p> <p class="ql-block">  7月18日,这张图片展现了夏日里的撒鱼场景。</p><p class="ql-block"> 画面中,一名穿着蓝色上衣的男子站在一艘红褐色的渔船上,正用力向水面撒出一张圆形的渔网,渔网落水处溅起白色的水花。船的左侧有一个黄色的机械装置和一个橙色的救生圈,船的周围是宽阔平静的蓝色水面,远处岸边有茂密的绿色树林,天空湛蓝,飘着几朵白色的云彩,阳光洒在水面上,反射出耀眼的金色光芒,整体给人一种宁静而充满生机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7月19日,这是邳州猎鹰救援队在夜晚运河边开展救援训练的场景。队员们身着统一红色队服,围绕着橙色充气救援艇,展现出专业、严谨的救援备战状态,夜幕下的运河为训练增添了实战氛围,彰显他们守护安全的使命担当 。</p> <p class="ql-block">  7月20日,这是徐州恩典救援队在运河边开展训练的场景,队员们身着统一队服整齐列队,背景是运河及救援装备车辆,展现出专业、严谨的训练氛围,体现他们以实战为导向提升救援能力的决心 。</p> <p class="ql-block">  7月21日,黄楼水库位于江苏省邳州市燕子埠镇黄楼村境内,建于1960年。水库集水面积14.20平方公里,加固后总库容533.59万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的小型水库。</p><p class="ql-block"> 这张图片展现了黄楼水库的日常捕鱼场景。一名男子站在水库中的小船上,专注地整理着渔网,小船内还放置着白色水桶等物品。远处能看到连绵的山丘,它们正是白毛女故事发生的背景地, 白毛女洞就存在于这些山中。黄楼水库不仅具有防洪、灌溉等实用功能,还承载着独特的人文历史故事 。</p> <p class="ql-block">  7月22日,这是运河生态维护作业场景,水陆挖掘机正在清理水草,守护航道与水源。可描述为:运河水位因旱降低,水草显露,水陆挖掘机上阵清杂,为汛期泄洪、航道通畅及南水北调水源清洁筑牢基础 。</p> <p class="ql-block">  7月23日,一位工人赤裸着上身,正使用蓝色的电钻专注地拆解停在岸边的“僵尸船” 。由于运河水位下降,原本在河里的小划船被搁置到岸边,周围是一些树木和拆解下来的船部件 。工人认真工作的身影,展现出对运河环境清理、整治的努力 。</p> <p class="ql-block">  7月24日,这张图片展现了宿迁骆马湖的摸鱼场景。画面中,两位摸鱼人在水中,其中一人抱着粉色水桶,周围的水面上漂浮着一些水草 。远处能看到湖中的绿地和蓝天白云,呈现出一种自然质朴的氛围,体现了当地最原始的捕鱼方式 。</p> <p class="ql-block">  7月25日,骆马湖上独特的垂钓场景。一位垂钓者站在浅水区,专注地手持钓竿钓鱼。他戴着帽子,身穿深色衣服 。一旁的三脚架上可能架着用于直播的设备,沙滩上还放着一个打开的黑色箱子, 一台白色的电风扇立在水边,推测是从车上取电,为垂钓者在钓鱼时带来清凉,整个场景充满了悠闲与惬意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  7月26日,骆马湖里清理水草的工人。多名工人身处水中,有的站在小船上,他们手持工具,专注地打捞着水面上大量的水草 。湖边是郁郁葱葱的树木,蓝天中飘着几朵白云,整个场景既体现了工人们劳作的辛勤,也展现了骆马湖周边优美的自然环境 。</p> <p class="ql-block">  7月27日,渡船上温馨有趣的一幕。一艘主体为黄色的渡船上, 停着一辆白色的轿车。在轿车旁,有两位身着浅色衣裙的小乘客,她们似乎正饶有兴致地欣赏着骆马湖的美丽风光 。渡船上层的驾驶室周围挂着红色的救生圈,背景是广阔平静的湖面,天边飘着几朵被夕阳染上色彩的云朵,营造出宁静而美好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  7月28日,新沂沂河桥下,一群羊正慢悠悠走着,扬起细碎尘土。放羊人跟在后面,身影被阳光拉得老长。桥柱沉默矗立,一旁绿树成荫,羊儿咩咩叫着,把乡村的悠闲,都融进这黄昏光景里,平凡又满是生活气。</p> <p class="ql-block">  7月29日,骆马湖里飞一样快的摩托艇女骑手,在感受水上运动高速度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  7月30日,苏北持续干旱,骆马湖里的网箱、小船显现更加明显,现保持最低通航水位,今日运河徐州不牢河段船舶吃水限3.5米以下可以通过。</p> <p class="ql-block">  7月31日,山东枣庄台儿庄运河岸边晨练的市民(拍摄后原片Al自动生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让世界了解运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让运河走向世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文章里的人、物在行走运河时抓拍,如有不当请联系作者撤下!(个别场景介绍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贾传军,江苏省邳州市人,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特约摄影师,邳州市民俗摄影协会会长。出版了《我的运河》个人专集图书并被浙江大学等图书馆收藏。作者生在运河边、长在运河旁、工作在运河上,对这条古老文明的母亲河有着深厚的感情,多年坚持拍摄运河的点点滴滴,曾三次全程走完京杭大运河及浙东运河,行程万里之多拍摄数万幅运河题材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