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与和县

水哥

<p class="ql-block">假如问一百个人,项羽自刎乌江的“乌江”在何处,估计能正确说出答案的不到十人(不往下看,请问一问自己!)。</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果告诉你,李清照诗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江东”和俗语“无脸见江东父老”的“江东”说得是长江以东,估计你也会说,长江本就自西向东,哪来的“江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请看图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项羽自刎处的乌江实际是在距离安徽省和县20公里的乌江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同时,长江在流经乌江镇附近时,</span>呈西南—东北流向,古人以面向南方为基准,将长江此段以东的区域称为“江东”(即“江的东边”)。不肯过江东其实就是过道长江南岸楚国的大后方。</p><p class="ql-block">接下来说说与楚汉争霸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和县。</p><p class="ql-block">和县古名历阳,因“处历水之北”而得名(古时,山之南水之北为“阳”),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历水源自历阳境内的含山县诸山之水,主河道流经历阳城西三十里处与历湖相通,且自西向东流经城南后,直入长江 。因此处灭楚,汉朝时改名为“得胜河” 。</p><p class="ql-block">民国元年(1911年)11月12日,改和州为和县。2011年8月,和县(除沈巷镇)划入马鞍山市。</p><p class="ql-block">和县橹门(图二)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橹门是和县一个重要城门,其名称来源于其防御功能。橹是一种古代的防御工具,通常安装在船上用于防御敌人的攻击,而橹门则是指城门上安装有这种防御工具的城门。历史上,和县是中原与江东的军事要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橹门的存在不仅体现了其军事防御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当时和县在军事战略上的地位。</p><p class="ql-block">和县有“和县猿人”、霸王祠(图三)、天门山、陋室(刘禹锡作陋室铭处)等历史文化遗址;唐代诗人张籍、宋代歌豪杜默、明代诗人戴重、清代画家戴本孝等都是和县人。和县还哺育了当代草圣林散之、养育了奥运历史上中国首枚金牌获得者许海峰,连央视住持人撒贝宁都被扒出祖籍和县!</p><p class="ql-block">秦朝末年,烽火四起,项羽(查阅资料后方知其居然是江苏宿迁人士!看来,京东的刘强东将与西楚霸王一起青史留名了)击溃秦军主力被举为诸侯之长。谋士范增因屡出奇策,立下大功,被封为历阳侯,封地就在历阳。项羽尊范增为亚父,当其时历阳又名亚父城。原因有三:其一、说明项羽对范增的信任;其二、和县在楚汉相争时的重要战略地位;其三、也许项羽冥冥中已感知此地为关乎生死的最后之所)。</p><p class="ql-block">期间,刘邦纳陈平离间之计,用四万金买通项羽手下,散布谣言,离间范增和钟离昧,致项羽与范增失和并对钟离昧产生怀疑,终致范增愤愤辞官,病亡于归途。</p><p class="ql-block">失去范增的项羽在楚汉大战中一败涂地。两年后,项羽兵败垓下,逃至历阳,在乌江畔自刎而亡。</p><p class="ql-block">在和县霸王祠里留有毛主席借杜牧的诗留下的书法碑刻(见图四),其中,既有对霸王的敬佩之意,也不失惋惜之感!而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则是对项羽浩然气节的赞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