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不了茵茵武功山,就攀黄连盂岩顶山

周隆和

7月22日,龙岩邂逅户外发布了“7月26日,周六,从小池樱花谷起步,穿越岩顶山——黄连盂——江山财神庙活动”,说是新线。想着正好有时间,于是欣然报名。<br>黄连盂,位于龙岩市新罗区江山镇,是当地户外爱好者不能不爬的一座高峰。说它是高峰,是其海拔1818米,是其位列龙岩市第二高峰;说它是第二高峰,但当地的徒友在心里都把它当成第一高峰,而且是以爬上黄连盂为荣。黄连盂对于我这位从2022年10月加入徒步大军来说,可谓落伍了,当身边的徒友、同事、朋友问及黄连盂有没有上去过,只能惭愧地说:还没有。其实,一直不凑巧,几个熟悉的徒步群有组织徒步黄连盂的时候,都因琐事缠身,未能成行。想着这回总算能如愿以偿了,就看周六的天气情况了。<br>7月26日,早起,天气晴朗,但天气预报有小雨,反正准备好雨具,依然随队出发。7:35许,一个近90人的队伍,分坐两部大巴,向徒步出发点进发。<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抵达徒步出发点</p> 8:11许,两车先后抵达小池樱花谷,大家匆匆下车,来不及做准备活动,便匆匆上路,沿着水泥公路,浩浩荡荡的队伍,向樱花谷进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进入樱花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部分人员合影</p> 8:19许,上到樱花谷。走着走着,一座未经雕饰的根雕,方形的孔洞,就像一个方形的取景框;顺着“樱花道”继续往前,右手边草地上一头正在吃草的小马驹,看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立刻停止吃食,警惕地看着我们。随后我们来到“三生三世”小广场,顶着太阳刚刚从山顶冒出形成的强逆光,匆忙合影,然后继续沿着樱花道,朝后山前行。值得一提的是,客气的樱花谷老板为我们烧煮了一大桶凉茶,还为每人准备了一瓶矿泉水,为我们送来一瓶瓶满满的清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进入半山路</p> 8:35许,离开水泥樱花道,从右边进入樱花谷“半山路”,沿着碎石散铺的樱花步道进入山林地带。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到上云顶茶园的公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穿过公路进入山路</p> 8:46许,上到上云顶茶园的水泥公路,随即穿过水泥公路,进入新修整、新拓宽的泥土山路,修整过的山路宽了一些,而且路面特别新鲜,应该还没有其它团队走过,挡在山路上的灌木、乔木被砍伐了,山路通畅了;进入灌木丛生的山沟,因昨夜阵雨,路面泥土有些潮湿,还好不是黄泥路面,不湿滑,只是有些松软、有一点点泥土黏鞋而已,要是黄泥路面,可就举步维艰;进入了大山西面茂密的灌木丛,只见森林不见天,凉爽,但不少徒友说:闷热。应该是上山难的缘故,另外,确实没有一丝风儿。 我们就这样沿着之字形的山沟泥土山路,沿着挂在路边树干上的“黄连盂”三角形红色路标持续向上。长长的队伍,缓慢向上攀登,随着海拔不断升高,坡度越来越大,队伍便越拉越长,一路上出现了走走停停现象,攀爬一段,靠边休息一会,就这样重复着。随着太阳慢慢爬高,有的路段阳光透过森林,斑驳的阳光打在我们的身上,对我来说不热、不晒,压根不想戴遮阳帽。戴遮阳帽,一来头部更热,二来视线很不好。 <p class="ql-block">8:59许,三根轰然倒塌的大树横亘在山路上,出现迟滞现象。后面的徒友以为是走不动的徒友挡住了去路,便高喊:走不动的靠边休息,让走得动的往前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奖励小女孩糖果</p> <p class="ql-block">9:11许,上到第一个坳口,赶上了走在前面正在路边稍息的小女孩,而且是一个刚满七岁的小女孩,不得不让我为她竖起大拇指。上到第一个山凹,上行的山路平缓了一些。趁着身边的徒友为小女孩奖励糖果的时候,我便离开山口,继续向上。</p> 9:32许,上到第二个坳口,一根倒塌的大树横亘其上,像一座桥,又像一道门,通过树门,一位徒友坐在树上休憩,想着横在路边地上的一个挡住山路被砍伐的树干好坐,于是便放下背包,坐着喝水、稍息。随后,继续走在平缓的山路上,不一会进入了细竹林灌木丛。 9:48许,平缓上到之字形的崎岖路段,走在了树根、石头交错的山路上。 9:51许,赶上了自驾先行的五位徒友,看着我的到了,为我点赞,还说:前面没有几个人,你已经是前几名了。反正半信半疑,心想最后几个从餐厅喝凉茶出发的我,怎么一不小心走在前头了?告别他们继续稳步向上。后来听徒友说,他们是走一段原路返回的。这时透过枝叶,蓝天被白云遮蔽了。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三个山坳高点</p> 10:00许,上到第三个山凹高点,然后向右沿着山腰平出。随后上到一个可以看见左前方雾气笼罩山顶的路段,原来山上的天气多云转阴,真乃山下山上不同天也。 随后转到山的另一面,睡美人周边巍峨山峰便展现在眼前,左高右低,紧密相连,尽管有的山顶被雾气笼罩,但展示出朦胧的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到第四个坳口</p> 10:09许,上到第四个坳口。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到第五个坳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小池镇和云顶茶园一角</p> 10:21许,上到第五个坳口,走在了青草和芒萁路段,上到了一个可以看见云雾下朦朦胧胧的,眼前的山色雾气越来越浓重,展现出一幅即将下雨的天象。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到高山草地边缘</p> 10:28许,上到高山草地,走在了狭窄的草丛山路上,随后上行到雾气弥漫的草地山路。 <p class="ql-block">10:46许,若隐若现的连绵草山顶映入眼帘,浓淡云雾飘忽下的苏家陂水库一角和其邻近的村庄、蜿蜒的高速公路映入眼帘,宛如一幅美丽乡村山水画。</p> <p class="ql-block">10:53许,正在向第一座草上峰顶发起冲击的时候,一个三岔路口出现了,一条直接向上,距离短、坡度大;向右平出,坡度平缓,从悬挂的红色路标看,应该两边都能通向山顶。我便选择了平出,但走了一段,一直平出,感觉不对,于是返回三岔路口,经过观察前面徒友走过留下的蛛丝马迹,发现他们是抄近路直接向上攀爬的,于是跟随前面徒友走过的路,坚定地朝峰顶攀爬。</p> <p class="ql-block">爬上高处,终于望见了后续的徒友。11:03许,终于上到了岩顶山通往岩顶山峰顶、小池云顶茶园、瀑布(财神庙)的三岔路口,也就上到了岩顶山第一个峰顶。山头编号“5号点”。站得高就是看得远,小池镇、何家陂水库几乎一览无余,三水一色,三片风车形状的苏家陂水库,就像一面镜子碧绿的镜子,在云雾下依然熠熠生辉。连绵的高山草地,犹如绿色地毯,覆盖在起起伏伏的山脉,草丛中的乔木,或者小松树,成为草地的点缀,特别是在雾气簇拥下、在阳光透过云雾形成的光影下,如梦如幻,如诗如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快乐三母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厉害的七岁小可爱</p> 登上第一座山峰,除了好好欣赏一下美丽的风光,拍拍照,便放下背包休整一下,补充补充水分和能量。这时遇上了几拨从财神庙方向上来的徒友,有的三五成群,有的三三两两,有的独自一人。 <p class="ql-block">岩顶山第一个峰顶有一座小木屋,编号为“1”号,应该是一个遮风避雨的临时性场所。</p><p class="ql-block">当一个接一个徒友登上三岔路口的时候,我便动身向岩顶山最高峰进发。走着走着,遇到一对夫妻,说是凌晨四点多钟开始上山的,现在朝瀑布、财神庙方向下到财神庙。</p> 走着走着,前面山顶上倒塌的三角形铁塔映入眼帘,应该是测量风速、风量的铁塔,因为风大,高高的铁塔横七竖八地倒在草地上,成为一幅很不协调的风景。 11:25许,上到岩顶山山脊,山脊左侧(外侧),应该是比较陡峭的,绳索串联的护栏,提醒徒友要小心谨慎。这时回望1号木屋,漫山遍野的青草、蜿蜒向下的 山路、上上下下的徒友,加上浓重的云雾和像“山”字一样隆起的草甸山峰,构成一幅柔美、雄浑的图画。 这时,俯瞰西北方向,同样厚重的云层下,一边浓雾滚滚,不断向前推进,真是两重天地。一只老鹰在草地上方盘旋,似乎在向我们宣告:这是他的地盘。同时在寻找猎物。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号”木屋,“6号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回望刚刚走过的岩顶山山脊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与岩顶山隔壑相望的黄连盂</p> 11:30许,上到“2号”木屋,上到了“6号点”。随即上到岩顶山最高峰(海拔高度1807米)。 11:35许,沿着之字形、崎岖的山路下山,向隔壑相望的黄连盂进发。尽管黄连盂最高峰相比于岩顶山最高峰仅高出11米,望过去给人的感觉要高出许多。 黄连盂在飘渺的雾气中,若隐若现,充满了神秘。下山的路不但陡峭,有的地方有些碎石,不小心就会滑倒;下山的陡坡都有绳索串联的护栏,手持一根登山杖的徒友、没有手持登山杖的徒友,基本上要借助于护栏屁股朝下倒着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不高兴的男孩石</p> 为了安全起见,借助于两根登山杖小心翼翼地往下走的同时,不时停下脚步观赏周边的风景,走着走着,被右侧草地上一尊石头所吸引,仔细观赏,冒出草丛的石头,就像一位戴着厚厚棉帽,一脸不高兴,分明在冬天里受冻后委屈的小男孩模样。 越往下走,从山谷上黄连盂曲折向上的山路越清晰,稀稀拉拉的徒步人分散在不同高度的山路上,都在努力向上。我身后身前的徒友,则在努力下山。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V形坳口</p> 11:56许,下到山谷,下到两山之间的V形谷口,成为一个俯瞰远山的窗口。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回望刚刚下山的路</p> 下到山谷,继而转入向上攀登。开始是一段平缓向上的山路,让我们热身、热身。虽然在阴天里,但大中午向上攀爬,感觉还是挺晒人。走着走着,回望刚刚下山的路,刚起步山路是“之”字形,随后便变成了S形。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打盹的沧桑老人</p> 12:01许,上到护栏路段,应该是黄泥路面的原因,雨天、雾天路面湿滑。走着走着,回看V形山谷,岩顶山部分是一个石头悬崖,看过去,就像一位斜靠山体,正在打盹的沧桑老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绿身”'大佛</p> <p class="ql-block">12:16许,回看V形山谷,岩顶山部分的悬崖峰顶,就像一尊坐着的“绿身”大佛,似开似闭的眼睛,打量着来自于四面八方的徒友。</p> 随即登上黄连盂第一个峰顶,望向黄连盂最高峰,相连起伏的四座峰顶,披着淡淡的雾纱,山路上有的徒友正在冲刺,有的徒友在路旁席地而坐,要么在稍息,要么在吃中午饭。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登上黄连盂最高峰返回的七岁小男孩</p> <p class="ql-block">瞧着即将登顶,便和同队的小年轻,坐在路边休憩一会,这时一位父亲带着一位小男孩从我们身边往回走,便好奇地问:小朋友,几岁了?他父亲回答说七岁了。身边的徒友和我一起为他点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左右两重天</p> 12:35许,上到黄连盂、岩顶山路牌。回头看去,右手边的浓雾正在向左边漂移,真是左右两重天。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伸长脖子、张开大嘴仰面对歌的小伙</p> 不紧不慢走着走着,右手边的V型山口,自上而下一竖石壁,上部凸出的石头,就像一个头戴圆形高帽,正在伸长脖子、张开大嘴仰面对歌的山里小伙。 12:42许,终于登上心心念念、渴望已久的黄连盂最高峰,完成了本地徒步人必须攀登的高峰。登上峰顶,朝着上山的方向望去,漫山遍野绿油油的草甸、像高粱颜色盛开的草花、浓雾包裹的山头、飘动的薄雾,加上散落在草地上、山路旁、歇脚坪的徒友,构成一幅充满活力的高山风景照。黄连盂石碑背面,浓雾紧锁,就像一堵灰蒙蒙的墙体挡在眼前,看来要识黄连盂石碑背后的风景,需留待下一回。 12:48许,坐在草甸上,一边观赏云飘雾涌,一边独自吃午饭。全队没有集中吃午饭,应该是人多的缘故。在吃午饭的时候,七岁的小女孩一家三人一前一后登上了峰顶。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白色沙石陡坡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从左到右的山脊线,是前面走过的岩顶山</p> 13:15许,山顶上没有什么风,周边浓雾弥漫,形成了一道雾墙,围成了亮堂的盆地,就像一个大“盂”;也许,黄连盂就像一个草山连绵的大盂,“黄”自然是指秋冬季节的黄草,因此得名。想着再等无益,便和七岁的小女孩一家子等,开启了下山徒程。刚开始我们沿着起伏的山脊线平缓向下,很快下到白色沙石陡坡路段。面对这样的路段,更要当心,稍不留神便会踉跄、跌倒。有一女徒友,脚下一打滑,幸好身边的男友伸手一扶,不然摔得够呛。面对这样的下坡路段,贴近路边的草地行走是比较稳妥安全的。 <p class="ql-block">13:29许,下到“8号点”,继续向下不一会便下到黄连盂、古田金坪村、财神庙三岔路口。在三岔路口路牌边上,一棵不知名的乔木,正处开花的季节,一串串五瓣白色的小白花娇小可人,淡淡的花香沁人心脾,在满眼绿草的世界,花以稀为贵,引人注目。</p> 下到三岔路口,便进入了山沟山坡的石砌台阶路,台阶路外侧安装了上下两条铁链串联的护栏,从石砌路的痕迹和每一个台阶的油漆看,应该是完工不久。台阶路的建成,彻底解决了泥石路容易打滑的问题。13:50许,下到休息凉亭,瞧着时间尚早,后面的徒友尚未到来,便在凉亭里坐下休息,并在凉亭边上的小溪洗脸洗手。泉水汨汨流淌,非常清凉清澈,是途中遇见的第一条溪流,是海拔1600米左右的高山溪流。这么高海拔的一股山泉,自然没有任何污染,有些厦门等地来的徒友,带水不够,品尝一口,非常甘冽,于是喝够之后毫不犹豫地装瓶带走。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岁的小可爱赶上了</p> 13:50许,下到凉亭稍息的徒友越来越多,便让出座位,不急不慢地继续一步一个台阶往下走。走着走着,七岁的小朋友赶上来了,正在喊走在前面一点的姐姐等等她,真厉害!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遇见的第一条小瀑布</p> <p class="ql-block">13:55许,第一条小瀑布悬挂在石壁上,犹如一条飘动的白色丝巾,小小水潭的泉水清澈见底。我们跨过小溪,进入了一个绿树、绿石妆扮的大峡谷,随着不断往下,汇入大峡谷主溪流的小溪越来越多,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瀑布越来越多,泉水的轰鸣声越来越响,可谓成了山泉奔腾的世界、歌唱的世界、欢快的世界。据粗略统计,一路下来有十三四条小溪,不愧为多水之山、好水之山。</p> <p class="ql-block">14:49许,跨过主溪流,在溪边古道边的几块大石头上,五位徒友放下背包,喝水、分吃东西、聊天了一番,等到七岁的小可爱姐妹赶到一起稍息片刻,当她们两的母亲即将聚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起身继续下行,走在了平缓下行的石砌古道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佛手</p> <p class="ql-block">14:59许,下到黄连盂、岩顶山三岔路口。往前走几步,路边的一棵大树闯入眼帘,一人高的地方,分杈出五根树干,于是脱口而出:这不是一只 “大佛手”吗?身旁的两位徒友经我一说,异口同声地说:真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再稍息一下</p> 15:11许,看着路边的石头好坐,便再稍息了一会。 <p class="ql-block">15:26许,下到财神庙,完成了徒步全程(距离12.45千米、累计爬升1328米、累计下降1052米。接下来便是好好休整,等待后面的徒友。17:51许,全队全部安全下到财神庙乘车点,冒着大阵雨乘车前往紫金山体育公园就餐点。</p><p class="ql-block">今天攀爬岩顶山、黄连盂的线路,是前些时候山地摩托车好手骑车骑到岩顶山、黄连盂最高峰的线路,一路下来,亲身经历,难度可想而知,真是勇气可嘉、精神可嘉、车技可赞!第一次登上岩顶山、黄连盂,感觉既柔美又雄浑,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芳香,加上一路上还有茂密的灌木丛、高深的大峡谷、跳动的山泉水,是一个不同季节有不同风景的地方,不同天气有不同风景的地方,而且对于闽西龙岩是一个高度数一数二的高山,期待从别的路线再次攀登茵茵岩顶山、茵茵黄连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