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西北东北34:临江到集安——鸭绿江边中朝印象

老菜根

<h1>  清晨的临江,天气格外寒冷,我们口和鼻都呼着热气来到鸭绿江边。太阳还没完全升起来,江水在晨光中泛起了粼粼波光。<br>  岸边的观光道上已经有了不少晨练的人。不久前鸭绿江发大水,江心公园被水冲毁了不少,还没对外开放。<br></h1> <h1>  江的对岸是朝鲜。<br>  朝鲜的村庄与中国的农村景象十分相似,错落有致的房舍,屋顶上飘着炊烟,田地间依稀可见收割后的痕迹。只是和中国农村相比,这里明显少了许多现代工业文明的喧嚣,多了一份质朴与宁静。<br></h1> <h1>  鸭绿江,“绿”字念“lu”,是中朝界江,发源于长白山,向西南方向流到辽宁丹东出海。鸭绿江的名字我们从小便知,因为它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出发地。但站在岸边,如此近距离地审视江和江对岸的朝鲜,我还是第一次。<br>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在我们心中,鸭绿江是英雄江,见证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始终是神一般的存在。<br></h1> <h1>  上午参观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纪念馆庄严肃穆,序厅中陈云、肖劲光、肖华同志的塑像并肩而立,气宇轩昂。馆内珍贵的历史图片、文物、枪械和浮雕,生动再现了1946年冬那段烽火硝烟的岁月。<br>  当时,国民党军队为实现其“先南后北”的东北战略,向临江地区发动了四次大规模进攻。在陈云同志的力挽狂澜和“坚持南满,巩固北满”战略方针的指导下,东北民主联军与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108天,最终击退敌人的进攻,歼敌四万余人,收复11座城市。不仅保住了南满根据地,更彻底粉碎了国民党的战略企图,为后来的辽沈战役乃至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br></h1> <h1>  10时许,我们返回鸭绿江边,来到鸭绿江大桥附近。据说大桥建于1935年,但现场没有看到有人或是车辆通过。江对面的朝鲜的房屋有楼房,更多是典型的普通民居。<br>  我用相机长焦镜头把对岸的场景推近来看,发现有一些人在劳动,江岸边有卡车,村里公路上也有小车。要是没有那些红色标语,其实也很难分辨出那是朝鲜的村镇。<br></h1> <h1>  我们沿着G331去集安,沿途欣赏着鸭绿江对岸的朝鲜风光。鸭绿江两岸山峦叠嶂,江水清澈,风光如画。<br>  站在鸭绿江边看对岸,想起我曾经站在广西的漓江边看对岸,主要的不同就在于这的江面没有从事旅游生意的游船和竹筏。<br></h1> <h1>  在一个在建的观景台停车,此处视野开阔,对岸是朝鲜的“三月五日青年矿山”。<br>  据说1968年3月5日,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在视察中江郡时,得知鸭绿江对面的中国临江大栗子有铁矿,便指示朝鲜的技术人员在本地进行探矿,结果探出亚洲第二大的铜矿,后该矿被取名为“三月五日青年矿山”。<br></h1> <h1>  据说矿山设备由沈阳机械厂进行制造、安装和调试,年产铜精矿16200吨。矿山规模不小,依山而建的房屋排列整齐,高层建筑办公楼和宾馆,排列整齐的房舍为矿区统一建设的公寓和公有住房。<br>  主体思想塔高高耸立,靠近山体的巨大标语“我的祖国真好”格外醒目。从外观上看,这个矿区与中国的某些资源型城镇有些相似,规划整齐,但在人员集中的厂矿居然也见不到什么人,说明他们确实是有其自成一体的封闭与独特。<br></h1> <h1>  继续前行,抵达了二道沟村,中朝边境一个宁静而祥和的小村子。我们遇到了几位热情的当地妇女,她们热情地与我们交谈。我们随其中一位参观了她的家,简朴的屋舍,院子里晾晒的小鱼,外观难看但吃起来味道不错的土苹果,一切都是那么真实而贴近生活。<br>  原来以为这是一个朝鲜族人的村落,结果不是。<br></h1> <h1>  离开村庄时,又遇到两位老人用车拉着萝卜准备回家。当我用手机拍摄他们时,两位老人脸上立即绽放出了爽朗的笑容,那份纯真与快乐,让我们感到了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的一种温暖。<br>  在与这些村民的接触中,我们能感受到中国这边的村民尽管并不富有,但温饱早已解决,人们的精神面貌都很平和。<br></h1> <h1>  临近傍晚,我们终于抵达集安,一座历史久远的边境小城。汉武帝灭卫氏朝鲜,在朝鲜半岛和鸭绿江两岸设四郡,当时集安这个地方隶属玄菟郡的高句丽县。后扶余人高朱蒙在此地建立地方政权(即后来的高句丽),并迁都于此,从此集安成为高句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400多年,至北魏时期高句丽迁都平壤。<br>  集安,曾用名“辑安”,起始于清光绪年间在这设立辑安县。1965年,辑安被当作有碍睦邻的县名被改为“集安”,原因众说纷纭,我反正都不相信。<br></h1> <h1>  集安鸭绿江国门景区,同时拥有铁路、公路两个口岸。<br>  1937年,日本侵略者为掠夺中国资源开始修建铁路大桥,为了确保列车正常运行,还在桥头修建了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四层碉堡。<br></h1> <h1>  国门庄严雄伟,铁轨延伸的方向是朝鲜。<br>  1950年代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辑安鸭绿江铁路大桥始终是中国向朝鲜输送军队、作战物资和给养的大动脉。因抢修及时,人员、弹药、武器从这里昼夜不停地输往前线,为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座桥被誉为“抗美援朝第一渡”。<br></h1> <h1>  公路口岸国门,据说这是鸭绿江上唯一的一座由朝方出资出力修建的公路桥。2011 年 5月开始施工,2012 年 6 月竣工。<br>  大桥建成后,我国建了与之配套的口岸设施。具备现场查验、行政办公、视频监控、防冲关、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的公路口岸国门,是目前东北地区整体跨度最宽、建筑面积最大、建设标准最高的边境国门,被誉为“东北第一国门”。<br></h1> <h1>  四楼为游客观光厅,据说可看到对岸朝鲜满浦市的国境通行检查所、儿童交通公园、金日成-金正日主义研究室、女子炮兵营等朝鲜建筑。<br>  夕阳西下,我用相机长焦推近去看,分辨不出哪是哪,只是第一次看到了带枪的朝鲜哨兵和骑自行车走在路上、聚集在路边的朝鲜人。<br></h1> <h1> 到达入住的酒店,天已全黑了。<br>  这一天的行程,不仅让我欣赏到了鸭绿江边美丽的自然风光,更让我对中朝边境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生活有了更直观和深入的了解。<br>  鸭绿江,这条承载着历史与和平的界江,两岸风光旖旎,秋色迷人。它不仅是一条地理的分界线,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朝两国不同的发展轨迹与人文风貌。也正是这些,构成了我对鸭绿江边中朝边境地区,特别是对朝鲜的最初的印象。<br></h1> <h1><font color="#9b9b9b">  (谢谢浏览,顺祝吉祥!)</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