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八一建军节”,那是现役军人与退役老兵共同的荣耀时刻,宛如一座巍峨的灯塔,照亮我们心中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作为一名曾在边疆戍守、担任俄语翻译的老兵,每到这个日子,记忆的闸门便如决堤的洪水,汹涌澎湃。那些在国门满洲里会谈会晤站的日日夜夜,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还有那些朝夕相伴、并肩作战的战友们,仿佛穿越了时光的迷雾,鲜活而清晰地浮现在眼前……</b></p> <p class="ql-block"><b>奔赴边疆,使命在肩</b></p><p class="ql-block"><b>1974年,春末夏初的微风轻拂着大地,大学毕业的我怀揣着满腔的热血与憧憬,回到了呼伦贝尔军分区。首长本想将我留在机关工作,在征求我的意见时,我提及自己所学的是俄语专业,内心深处渴望能到边防一线,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为祖国的边疆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领导被我的真诚与决心所打动,认可了我的意愿,将我调往满洲里边防会谈会晤站,担任俄语翻译一职。</b></p><p class="ql-block"><b>满洲里,这座不足5万人口的边境小城,宛如一颗镶嵌在祖国北疆的璀璨明珠。它北接苏联(今俄罗斯),西临蒙古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有着“三国闻鸡鸣,犬吠惊三疆”的奇妙景象。小城虽不大,却是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作为祖国的北大门,其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宛如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守护着祖国的边疆安宁。</b></p><p class="ql-block"><b>那年初夏,我怀着激动与忐忑的心情,从海拉尔一路奔赴满洲里会谈会晤站,正式踏上了这片承载着神圣使命的土地。那一刻,我仿佛听到了边疆的召唤,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b></p> <p class="ql-block"><b>会晤站概况,边境风云</b></p><p class="ql-block"><b>满洲里会谈会晤站隶属于边防十团,业务由呼盟军分区边防科统筹管理,主要肩负着处理满洲里地区与苏联赤塔地区边境事务的重任。站点驻防在满洲里市内,而与苏军会谈会晤的场所,则设在距市区18里的边境口岸。</b></p><p class="ql-block"><b>边境线上,事务繁杂。若出现边民越境生产、牛羊牲畜越界、探照灯过界等一般性事务,便由会晤代表与苏方进行会晤交涉;若遭遇重大边境事件,则由我方会谈代表——呼盟军分区丛副政委出面,与苏军赤塔边防总队代表展开会谈。当时,中苏关系正处于紧张阶段,边境矛盾频发,每年会谈会晤的次数多达百余次,业务异常繁忙,仿佛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时刻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与勇气。</b></p><p class="ql-block"><b>会晤团队,各展风采</b></p><p class="ql-block"><b>会谈会晤站的会晤班子由一名参谋和三名翻译组成。王参谋是会晤代表,也是我们的团队主管。他年近四十,圆脸胖身,个子不高,约1.65米。或许是缘分未到,或许是择偶标准较高,已至不惑之年的他,事业有成却仍未成家。虽貌不惊人,但他长期投身边境外事工作,在与“老毛子”打交道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练就了娴熟的斗争艺术。言谈间,他透着聪明与睿智,还有那毫不掩饰的“斤斤计较”。苏方会晤代表曾说他“挺狡猾”,是个“刺头”;而我们私下里则亲切地称他“王小个子”。大概是应了“浓缩的都是精华”这句话,他仿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内对外都能侃侃而谈,肚子里“弯弯绕”不少,说的话真假难辨,天生就有着外事工作的天赋。</b></p><p class="ql-block"><b>三位翻译中,我资历最浅、年龄最小。另外两位,一位姓李,一位姓戴,都是大学高材生,投笔从戎后从事边防会谈会晤工作多年,翻译水平堪称精湛。</b></p><p class="ql-block"><b>李翻译是陕北人,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他为人憨厚老实,处世热情实在,从不会耍滑头。在会谈会晤时,他立场坚定,翻译精准达意,对待业务更是一丝不苟。他转业后到西安师大工作,2003年我出差时专程去看望他,老哥俩欢聚一堂,共叙战友情。没想到那次见面竟成永别,2015年,李翻译不幸病逝。每当回忆起与他相处的点点滴滴,我的心中便充满了怀念与不舍。</b></p><p class="ql-block"><b>戴翻译毕业于吉林大学,幽默风趣,心直口快,从不掩饰自己的观点,有着东北人典型的豪爽性格。他爱人也是军人,却长期两地分居。在会谈会晤站,我俩既是战友,又是室友。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课本外的知识。说起来,他还是我学吸烟的“师傅”。可惜相处仅三年,他就转业到了长春某研究所。当年通讯不便,没有手机,更没有微信,我们渐渐失联。2019年,我通过多种渠道得知他年事已高,寄住在长春市某养老院,便与他通了电话,聊了彼此的近况。昨天,我给她女儿打电话询问近况,却得知他前年因突发心梗不幸离世。闻此噩耗,我心情沉重,痛惜不已,仿佛失去了一位亲密无间的兄弟。</b></p> <p class="ql-block"><b><i>会晤团队:后排站立划船者为会晤代表王参谋、前排是作者、第二排左边是李翻译,右边是戴翻译</i></b></p> <p class="ql-block"><b><i>三位翻译合影,左边戴翻译,右边李翻译,中间是作者</i></b></p> <p class="ql-block"><b>“国门外交”,独特历程</b></p><p class="ql-block"><b>边防会谈会晤是我国军事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常在边境处理涉外事务,被戏称为“国门外交”。平时我们住在满洲里市,需要会晤时,就前往地处“十八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满洲里边境地区会谈会晤室。会晤室位于国门东侧,紧临边界线,北边200米便是苏军后贝加尔会谈会晤室,两国会晤室隔边境线相望,仿佛两个对峙的战士,默默守护着各自的领土。</b></p><p class="ql-block"><b>会谈会晤没有固定时间,随时有情况随时处理。联系方法也很特别:白天有情况时,邀请方在自己国门上升起小红旗,被邀请方同意后,便在己方国门上升旗回应;晚上遇紧急情况,邀请方会开车到边境线打开车灯闪烁,对方同意后也以车灯回应。那时双方出于保密考虑,没有热线联系,这种独特的联系方式,仿佛是一场神秘的密码交流,充满了紧张与刺激。</b></p><p class="ql-block"><b>我方有事邀请苏方,便驱车到“十八里”的中方会晤室见面;若苏方邀请,我们就开车去苏联后贝加尔会晤室。彼时两国关系恶化,两军边防部队剑拔弩张,边境线上常发生人员、牲畜、车辆、飞机越境,以及探照灯光、野火过界等事件,都需通过会谈会晤解决。一般情况下,会谈会晤在室内进行;但遇重大、突发事件,双方拒绝进入会晤室,就在边境线当面相互指责,气氛紧张得仿佛一点就着。</b></p><p class="ql-block"><b>中越反击,边境交锋</b></p><p class="ql-block"><b>1979年,中越反击战打响,苏联为配合越南,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不断挑起事端,甚至叫嚣“你们教训越南,我们就教训中国”。苏军频繁军演,坦克在边境线一字排开,飞机隔三差五侵入我国领空,战争一触即发,边境线上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b></p><p class="ql-block"><b>面对苏军的挑衅,我军一方面做好自卫反击准备,另一方面通过会谈会晤,频繁与苏方交涉,抗议他们的恐吓行为,揭露其威慑企图。那段时间,双方拒绝进会晤室,就站在边境线上交涉。苏方三位会晤人员身后,是荷枪实弹的士兵,气焰嚣张,仿佛一群不可一世的恶狼;而我方会晤人员不带卫士、不携武器,却大义凛然,视“北极熊”如纸老虎。因为我们深知,我们有国家和人民做坚强后盾,任何企图侵犯我国领土的行为都将遭到坚决的回击。当时,我国军事实力虽远不及苏方,但中国人民解放军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震慑了武装精良的苏军,击碎了他们企图入侵我国领土的痴心妄想。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气势;这,就是我们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军魂。</b></p><p class="ql-block"><b>外事礼节,人性微光</b></p><p class="ql-block"><b>当年中苏关系虽紧张,会谈会晤时火药味十足,但谈完正事后,双方代表闲聊间仍会流露些许外事礼节。苏军代表曾无奈地表示,他的抗议声明是“照本宣科”,态度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可见,苏联底层军人并不愿打仗当炮灰,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渴望和平。我担任翻译的六年里,有两次“八一建军节”,苏方还专门邀请我们去他们的会晤室看小电影、献花,向我们致以节日祝贺。那一刻,我看到了战争背后人性的微光,也感受到了和平的珍贵。</b></p> <p class="ql-block"><b><i>作者与会谈代表丛副政委合影</i></b></p> <p class="ql-block"><b><i>作者与会晤代表王参谋和司机小吕合影</i></b></p> <p class="ql-block"><b><i>会晤前作者做文案准备</i></b></p> <p class="ql-block"><b><i>会晤室前留影</i></b></p> <p class="ql-block"><b>团队力量,战友情深</b></p><p class="ql-block"><b>会谈会晤站除了代表和翻译,还配有司机、炊事员、话务员等多名年轻战士。他们各司其职、敬业奉献,与我们共同组成了这个涉外团队。司机小吕不畏严寒酷暑,驾驶着车辆穿梭在边境线上,确保我们的出行安全;炊事员精心准备每一顿饭菜,让我们在忙碌的工作中感受到家的温暖;话务员时刻坚守在岗位上,确保信息的畅通无阻。他们就像一颗颗螺丝钉,虽然平凡,但却不可或缺,为会谈会晤站的正常运转贡献着自己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b>我在会晤站工作了六年,这段经历刻骨铭心。它不仅提升了我的业务能力,更让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战友。他们身上都有闪光点,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们在一起并肩作战,共同经历了风雨的洗礼,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这种情谊,如同陈酿的美酒,越久越香。</b></p><p class="ql-block"><b>时光匆匆,战友情长</b></p><p class="ql-block"><b>时光匆匆,四十多年过去,当年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和经历的往事,仍如“蒙太奇”般历历在目。遗憾的是,王参谋、李翻译、戴翻译和丛副政委都已驾鹤西去。不知天堂里是否分疆而居,是否有国与国的针锋相对?若有,凭他们丰富的外事经验,或许又会组团成立会谈会晤班子吧。但我更祈盼,天堂里人人和睦相处,平安喜乐,没有战争的硝烟,没有边境的纷争。</b></p> <p class="ql-block"><b><i>司机小吕在中苏界河执行任务留影</i></b></p> <p class="ql-block"><b>“八一建军节”将至,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愿将最美好的祝福送给健在的战友们,愿他们安康顺遂,家庭幸福!愿我们的战友情如同那永恒的星辰,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