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读歌德的诗体悲剧《浮士德》有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悲剧</p><p class="ql-block">第一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多年前购买并阅读了德国大文豪——歌德的诗体悲剧《浮士德》,是董文樵的译本,不大适应更谈不上欣赏这部世界级的“经典之作”。三年前,又从京东书城购买了诗人绿原译的《浮士德》一书,现在才有了兴趣开始阅读。应该说,绿原的译本比较精致、华美,也更具“戏剧性”,尤其是每“部”后面的大量注释文字,对研读这部“鸿篇巨著”的思想意义十分重要。(第136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年1月10日,腊八节,小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博览群书的“博士”——浮士德看来,不是“知识越多越反动”,而是“知识越多越愚蠢”。他感觉到自己就是书呆子一个,不知道更没有体验过人生的乐趣,尤其是不懂爱情为何物……他“万念俱灰”,有了“自杀”的想法,尔后又与“魔鬼”结盟,订下生死“契约”——既使“下地狱”、成为魔鬼的奴隶也在所不惜。“与狼共舞”,他的故事一定刺激、凶险、怪异。十分欣赏歌德创作的“魔鬼”形象——梅非斯特,这个“撒旦公子”有“个性”,更有“思想”,并且不无道理,而谈吐更是机智、幽默、圆滑。(第69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30日,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博士与魔鬼的第一笔“交易”,就是他的“返老还童”,以及格雷琴因他的引诱而“失身”。故事情节固然刺激,尤其是情欲缠身的博士与幸灾乐祸的魔鬼的相处,包括相互之间的讽刺、争辩,甚至吵骂,真是“戏剧性”十足,有听“相声”的感觉。在此,领教了文学大师的语言魅力。少女悲剧的当事人或制造者——梅非斯特还有浮士德,我并不“义愤填膺”,倒是她的哥哥——瓦伦廷,这个愚顽的军人,乃是一个纯粹的“莽夫”,大大的“混球”,冷酷又残忍,该死!(第106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31日,上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谓的“戏剧性”,就是故事情节的偶然性、冲突性、紧迫性的有机统一。悲剧(第一部)的结尾部分是全剧的最强烈、最激动人心的“高潮”。有了“地牢”的解救这一场戏,让我对浮士徳的“道德谴责”减弱了一些。了解“真相”的博士之为,毕竟也是对被他伤害的姑娘的一个情感方面的“安慰”。只可惜,精神迷乱的她已经无法感知了……(第306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31日,中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悲剧</p><p class="ql-block">第二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束之高阁了一年半多,读到了“悲剧”的第二部的第一幕的这个地方。也许是久放一边的缘故,兴趣不大,感觉也麻木了。(第224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11日,上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隔近两年,又有了兴趣和心情,想继续读下去……(第224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4日,下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没有点儿古希腊神话和古希腊哲学方面的“知识积累”,还真看不下去、更别说读的懂这一幕了。</p><p class="ql-block">性情使然,我不大欣赏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也知道歌德的“伟大”,可就是欣赏不了他的浪漫主义诗歌的艺术魅力。不过,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感觉挺好。此次“重读”《浮士德》,谈不上是“爱不释手”,只是想早日结束这第二次的“炼狱”之行。毕竟“走”了三年多的“路”了,半途而废,或者说事倍功半,总是不花算的。我读第二幕的感受没有第一幕好,原因嘛,是第一幕讲的故事和出场的人物——他们是“活生生”的“现实”中的人!(第290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6日,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伦的“被劫”与“获救”的故事,一直是西方尤其是欧洲文学艺术的热门题材。不过,她的“被救”,正如“娜拉出走以后”一样,给世人留下了太多的悬念与想象。歌德的《浮士德》,尤其是这一幕剧,是影响比较大的“一家之言”,其文学价值与思想意义不可小觑。这一幕,是本书的最有趣味的部分。她——海伦——就是一个“女人”,而根本就不是一个什么“女神”。她的“美”不是她自己的“罪”,是男人对“她”的道德绑架与精神枷锁。一般的女人的生活,正是她的追求。她的追求与愿望,不高的!(第344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8,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四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海伦没有消失,浮士德一定会过凡夫俗子之类的情爱生活的。而现在,他要干一番为人类造福的“大事业”,让海洋变成陆地,而且是在魔鬼的“帮助”下完成。</p><p class="ql-block">这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它的思想意义,我也理解不深。不欣赏这个“大有作为”的故事。(第306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9日,下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五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浪漫主义的“戏剧结尾”。魔鬼,“输”了,浮士德,“胜”了,“得救”了——没有下地狱,而是升上了天堂。只是太神秘化了,强烈的宗教神秘感与浓烈的神话色彩,是我阅读这一幕的一大“累点”而不是一般人的“泪点”。这是第二次拜读,有“如释重负”之感。当然,艺术的享受与情感的陶冶,也有不少的。总之,有点儿“入门”了……(第402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30日,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