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沿着延壶公路一路向南,走到宜川县高柏乡羊家庄村的路边,一排黄土窑洞就会映入眼帘,这里就是<b>北京知青旧居,</b>一个承载着特殊年代记忆的地方。1966年,为了迎接上山下乡的知青,村民们亲手建起了这些窑洞供北京知青居住。近十年的时光,五位北京知青在这里生活、劳作,留下了一段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印记。</p> <p class="ql-block">旧居大门口的墙上写着“北京知青旧居”六个大字,旁边还有一辆靠墙的旧自行车。阳光透过柳枝洒在地上,斑驳的光影中,仿佛还能看见当年知青们骑着车奔向田间地头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大门口的一面墙上,“知青时代 峥嵘岁月”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旁边是泛黄的电影胶片图案和模糊却依旧能辨认的人物画像。墙下的花盆里种着几株野花,随风轻轻摇曳。站在这里,仿佛能听见那个年代的广播声,看见一群年轻人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走进知青院,一排窑洞顺着一条弧形排列着,每一孔都保留着当年的生活痕迹。屋内的墙上挂着旧时的农具、缝补过的衣物、泛黄的笔记本,还有那张被岁月磨得发亮的木桌。院子中央,一辆老式解放牌卡车静静停在那里,旁边还有一辆锈迹斑斑的自行车,仿佛在诉说着那个年代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1969年,五位北京知青响应号召,来到羊家庄村插队落户。他们分别是朱子萍、朱立英、姜丽萍、鄂常山和赵共伟。为了让他们有个安稳的住处,全村社员齐心协力挖建了这些土窑洞。他们与村民同吃同住,早出晚归,靠劳动赢得尊重,用汗水换来粮食。那段岁月里,他们不仅参与了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也亲身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风风雨雨。</p> <p class="ql-block">知青返城后,村民袁耀堂用自家房屋换回了知青院的产权,投入大量心血修缮维护,才让这片院落得以完整保留。如今,这里不仅是一处旅游景点,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个让后人铭记那段特殊岁月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窑洞外的场院里,摆设依旧保持着当年的模样。磨盘边堆着几捆玉米,墙角挂着干辣椒,一头毛驴慢悠悠地拉着石碾子转圈在碾压粮食。阳光洒在地上,映出斑驳的光影,仿佛时光从未走远。</p> <p class="ql-block">院中立着一块毛泽东的石碑,浮雕上的他目光坚定,仿佛仍在注视着这片土地。碑两侧刻着“饮水思源”和“缘木思本”,提醒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不要忘记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院子里,一座巨大的牛雕塑静静伫立,象征着那个年代农民与土地的深厚情感。红色旗帜在风中轻轻飘扬,绿色的军用卡车停在一旁,仿佛随时准备出发,又仿佛在静静守候。</p> <p class="ql-block">游客们三三两两地穿行在拱形窑洞之间,有人驻足细看墙上的老照片,有人在窑洞内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走进当年的窑洞,仿佛一脚踏进了那个年代。泥土地面、简陋的土坑、挂在墙上的草帽,还有那张掉了漆的木桌,一切都那么真实。五位知青就在这里,度过了他们人生中最难忘的十年。</p> <p class="ql-block">窑洞里的布置极为朴素,一盘土坑铺着几条羊毛毡,几件简单的木制家具,墙上挂着一些生活用品。让人不禁想起那个年代的夜晚,他们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在窑洞的墙上贴满了旧报纸和照片,记录着知青们的生活点滴。两张铺着格子床单的床靠墙而放,床头挂着一顶草帽,角落里放着几件生活用品。灯泡在头顶轻轻摇晃,照亮了这个曾经承载着梦想与希望的小屋。</p> <p class="ql-block">院中还新盖了一个食堂,布置得别具一格。墙上挂着旧时的标语,桌上摆着粗瓷碗,木凳上坐着不少游客,低声交谈,仿佛在回忆着什么。空气中飘着淡淡的饭菜香,让人忍不住想起那个年代的粗茶淡饭,也想起那段朴素却温暖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对于那一代人来说,“上山下乡”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如今,他们重返旧地,抚摸着熟悉的土墙,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回到了那段与土地、与村民共同奋斗的峥嵘岁月。</p> <p class="ql-block"><b>后记:</b>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以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略眼光与胆识,向全国发出了号召:<b>“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b>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从1968至1979年12年间,全国约有1650万知识青年响应毛泽东的号召,投身到农村、生产建设兵团,在与大自然斗争的实践中锤炼自己。把自己最宝贵的岁月献给了农村和边疆,在各自立足的土地上留下了艰苦奋斗的足迹。“上山下乡”的故事曾经感染和激励了无数的中国人。正是千千万万知青的无私奉献,有力地支援了中国边远落后地区的建设,并向那里输送了知识和文化。他们以满腔的革命热忱和宝贵的青春年华书写了一段新中国知识青年自我改造、重塑知行观的历史篇章。随着毛泽东的逝世和国内形势发生的变化,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以多数人返城的方式结束。<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50730)</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