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鲁甸古称“朱shu提shi”,自“秦凿五尺道”和“汉筑南夷道”后,成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和古“南丝绸之路”的要冲。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属益州犍为郡朱提县,历经多次朝代更迭和行政区划调整,1950年成立鲁甸县人民政府,2001年昭通撤地设市后,属昭通市。</p><p class="ql-block"> 鲁甸素有“朱提之源、千年银都”之美誉,是朱提银的主产地。自然资源蕴藏着铅、锌、银、铜、铝土等10余种金属矿和石灰岩、硅石等,花椒、核桃、苹果等农副产品享誉四方。</p> <p class="ql-block">2025.7.27上午驱车直达朱提银文化馆。</p><p class="ql-block"> 朱提银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白银品种,朱提银产地主要在朱提山一带,涵盖现今云南昭通市、鲁甸县。其名称来源于汉代在此地的鲁甸朱提山银矿开采,“朱提”一词先为山名,继为县名,再为郡名,后成为银名。</p> <p class="ql-block"> 朱提银文化馆是一座展示朱提银文化的专题馆。</p> <p class="ql-block"> 朱提银在西汉时期成为皇朝治国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当时鲁甸朱提山已开始开采银矿,朱提银作为货币流通,在全国经济与货币史上占据一席之地。</p> <p class="ql-block"> 清朝时期:乾隆七年至嘉庆七年期间,朱提银产量达到历史高峰,位居全国前列,昭通也因此成为云南第二大城市,被誉为“小昆明”。</p> <p class="ql-block"> 银在中医里,被认为具有安神、镇惊、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心悸、失眠、癫痫、疮疡肿毒等症。</p><p class="ql-block"> 民间用法:民间有用银器煮水饮用的习惯,认为其能“净化水质”“祛邪解毒”,尤其在部分地区,会用银器处理外伤,认为可防止感染(这一作用后来被科学证实与银的抗菌特性相关)。</p> <p class="ql-block"> 朱提银被称为“银中之善银”,是因它成色好、质量佳,在历史上久负盛名。</p><p class="ql-block"> 朱提银品质优良,含银量高。西汉末年王莽改制时,规定银货以重八两为一流,普通银值小钱一千铢,而朱提银值一千五百八十铢,其比质值高于其他银货币50%以上。</p> <p class="ql-block"> 望帝杜宇与朱提银关系密切。</p><p class="ql-block"> 据《蜀王本纪》记载,“时蜀民稀少,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华阳国志·蜀志》也载“时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悦之,纳以为妃”。可见杜宇与朱提有深厚渊源,他很可能是朱提人,朱提是其故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有学者认为,杜宇能入蜀称王,建立杜宇王朝,离不开朱提银矿开发带来的经济支撑。</p><p class="ql-block"> 杜宇及其部族凭借朱提银矿带来的财富和力量,具备了推翻古蜀王鱼凫氏统治的实力。而且,商周时期朱提银铜矿产的开发和利用,也开启了昭通古代与古蜀及中原联系的大门,为杜宇入蜀创造了条件。</p> <p class="ql-block"> 鲁甸银铜文化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商末周初,当时龙头山八宝村就开始开采白银。朱提山主山脉在鲁甸县水磨、乐红、龙头山三镇交汇处,这里产出的朱提银品质优良,闻名四海。</p> <p class="ql-block"> 朱提银工艺价值:从“建初八年朱提造作”铜洗和“东汉朱提银”银饼的双鱼图案款识及细如发丝的篆书文字来看,当时朱提银工艺技术已十分发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朱提银矿石</p> <p class="ql-block">汉代朱提银块</p> <p class="ql-block"> 朱提银诞生于今云南昭通鲁甸一带的朱提山,其诞生与当地丰富的银矿资源及悠久的开采冶炼历史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 早在商末周初,鲁甸龙头山八宝村就开始了白银开采,春秋战国时期,朱提已发现银矿并进行冶炼。到了汉代,朱提山银矿开采规模扩大,所产白银因品质优良而得名“朱提银”。新莽时期,朱提银八两为一流,值一千五百八十钱,而其他银一流值一千钱,其价值远超其他白银。</p> <p class="ql-block"> 朱提银兴起于西汉时期,其主要原因包括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精湛的工艺以及货币改革的推动等。</p> <p class="ql-block"> 朱提银在历史上长期开采,曾是重要的白银来源,但目前处于未见开采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其开采始于西汉,清乾隆至嘉庆年间达到鼎盛,出现“万商辐辏,八方云集”的景象。新中国成立后曾有企业进行开采选矿,但在2014年鲁甸8.03地震后至今未开工。</p> <p class="ql-block"> 朱提银在明朝存在民间零星开采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 自蜀汉起,朱提银的开采渐成萎缩之势,两晋以降,历南北朝、隋、唐、宋、元、明的一千三百多年间,除唐贞观二十一年有“朱提银瓶”进贡朝廷的记载外,鲜见朱提山银矿的大规模开采记录。</p><p class="ql-block"> 不过,明朝时民间重新发掘其价值,朱提银得以复苏,虽无大规模官方开采,但仍有民间零星采挖活动,只是相关史料记载较少。</p> <p class="ql-block"> 乐马厂大旺的六十年是指乾隆七年到嘉庆七年(1742年-1802年)。</p><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乐马厂银矿开采冶炼业极为繁荣,成为当时中国重要的银矿产地。</p> <p class="ql-block">文化馆内朱提银成品。</p> <p class="ql-block"> 朱提银文学价值:唐代诗人韩愈在《赠崔官立之》中提及朱提银,显示其在古代社会使用广泛,此外,在明清小说中,“朱提”甚至成为银钱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 踏入朱提银文化馆,仿佛开启一场穿越千年的时光旅行。馆内,艺术浮雕墙上开采冶炼的场景栩栩如生,诉说着往昔的辉煌。通过丰富展品与详实史料,我看到朱提银从西汉起成为货币与贡品,在经济文化交流中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这次参观,让我深刻认识到朱提银不仅是珍贵金属,更是一部承载着鲁甸历史变迁的生动史书,其文化魅力值得被更多人知晓 。</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朱提银文化馆来到鲁甸的太阳湖。</p> <p class="ql-block">鲁甸县太阳湖风景如画。</p> <p class="ql-block">下午打卡鲁甸拖姑清真寺。</p><p class="ql-block"> 鲁甸拖姑清真寺是云南省五大古寺之一,被奉为祖寺。</p> <p class="ql-block"> 鲁甸拖姑清真寺布局为典型的中国式庭院建筑,由前门楼阁、左右厢房、中间大殿、后院塔房组成,共有殿阁楼亭30余间,大小庭院4处。 </p> <p class="ql-block"> 鲁甸拖姑清真寺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由清朝武官蔡家地马姓先祖马鳞灿公、马鳞炽公因战功获得封地拖姑地区,带头捐资建造该寺正殿。</p> <p class="ql-block"> 后续修建:乾隆二十年(1755),本寺老阿匐赛唤章承头修建唤醒楼、厢房等处。</p> <p class="ql-block">鲁甸拖姑清真寺</p><p class="ql-block"> 唤醒楼:为六角形三重檐攒尖亭式,高二五米,木叠斗拱,全无钉楔之痕。底层“无倦堂”内的圆柱和横梁交错连接,构成下矩形上六方形的骨架,支撑着主亭的三层筒瓦翘檐。</p><p class="ql-block"> 大殿:全寺的主建筑,为两重檐歇山式结构,由三十六根大圆木相支撑,两根特大“抬担”横架上方,成凸字形。殿内高约十五米,长二十米、宽二十五米,可供几百人同时做礼拜。</p> <p class="ql-block"> 拖姑清真寺,1993年11月被公布为云南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内保存有“泽流不配”碑、“抱古传流”碑等,记录了清真寺的历史和相关事件。</p> <p class="ql-block"> 鲁甸拖姑清真寺作为云南省的“祖寺”,在昭通地区一百多座清真寺中首屈一指,是回民信奉伊斯兰教做礼拜的重要场所,对当地回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起着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鲁甸沿途盛放的荷花。</p> <p class="ql-block">鲁甸的苹果。</p> <p class="ql-block">鲁甸的花椒,真是又麻又香还醇。</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鲁甸之行,像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漫游,每一站都有独特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朱提银文化馆里,千年银脉的故事在展品与场景中流淌。太阳湖则是另一番景致,清澈湖水映着绿树蓝天,午后的风带着凉意,走在湖畔栈道上,刚才在文化馆里被历史牵动的心绪慢慢舒展,这是鲁甸温柔的一面,静谧又治愈。</p><p class="ql-block"> 最后到拖姑清真寺,瞬间被那份庄重肃穆打动。在这里,宗教的虔诚与建筑的美感交融,让人不自觉地放慢脚步,感受信仰与文化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一天下来,鲁甸的历史、自然与人文像拼图一样在心里完整起来——有朱提银的辉煌过往,有山水的灵秀滋养,也有信仰的沉静坚守,这趟旅程实在值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