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荟萃之地——江西(D) (一)跃上葱茏四百旋

山翁

<p class="ql-block">  文化是这个人类世界的灵魂,“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余秋雨语)。一座山,一条河、一座庙,甚至遥远的太空,等等,因为有人类、特别是人类精英的活动并留下痕迹,于是便有了灵魂。这次庐山之行,我便深深感受到了这点。</p> (图片:庐山端端挺立之劲松)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br>  冷眼向阳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边。<br>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br>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br>  我的记忆中,最早留下印迹的诗即小学课本里毛主席1959年庐山会议前写的这首《七律•登庐山》,而不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进而再想,我现在所了解的一些人文知识,大多是在工作以后,中小学时期仅为点滴。在那个政治挂帅的时代,语文课本中没有古诗词的份儿。读过的文言文也不过如《叶公好龙》《黔之驴》《苛政猛于虎》等少得可怜的几段而已。也就更无法读到东坡先生的“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br> (图片:上山途中山门附近的石刻)   庐山,又作“匤庐”,人们把它与与西周时代一位姓匤的名士相联系,我们在这里点到为止。<br>  四月十七日上午十时许,我们告别赣州于当日十六时抵达九江,当所乘一家旅行社的车子上山途中临停关帝庙,拍下第一张照片时,已是当日十七时十七分了。真巧,这张照片上显示,那块石碑上镌刻的竟然也是李白七五六年告别妻子、应唐永王而召奔赴庐山时写的《别内赴征》:<br>  翡翠为楼金作梯,谁人独宿依门啼?<br>  夜坐寒灯连晓月,行行泪尽楚关西。<br>  王命三征去来还,明朝离别出吴关。<br>  白玉高楼看不见,相思须上望夫山。<br>  李白是去了庐山,可不懂政治一心报国的这位诗仙,哪知却是投错了门。最终将自己送到了偏而又远的夜郎。<br> (图片:上山途经关帝庙,院门内李白诗刻) (图片:笔者一行在庐山山门前)   不谈政治,我们还是言归正传,说咱的山水,习近平总书记说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呢。<br><br>  当我们“跃上葱茏四百旋”到达庐山山门时已是当日十七时五十分了,到达所宿处在半山腰的“北斗星三号贵宾楼”,放下行李下楼上街晚饭时,已近十八点二十分了。<br><br>  下山前,驻足楼前平台,微风拂面,回看贵楼,傍山而坐,溪水潺潺,远观天高,俯首山近;举目西望,暮云合壁,夕光微漏,翠峰朦胧,空旷悠远。<br><br> (图片:笔者一行住宿的日照峰北斗星3号贵宾楼) (图片:北斗星3号楼前远眺,夕阳将落,暮云合壁)   当我们行至牯岭街简单用过晚餐,行至一片不算小的广场时,已是暮云全合,灰暗蒙罩,华灯初上,时过四刻也。 (图片:4月17晚站在牯岭俯瞰,岭下灯火熣灿,祥和宁静) (图片:4月17晚站在牯岭俯瞰,岭下灯火熣灿,祥和宁静:)   牯岭者,初为来此的西方人kuling之音译也,意为这里的山似牯牛,于是呼为kuling。初来这里,我们上下搜索,踅足观览。左方一排商铺,但无意购物;岭下山坡房舍,幸有灯光,显出一片璀璨。我们随意而为,离牯岭返至日照峰隧口西望,但见霓虹闪闪,一座《庐山恋》影院现于眼前,据称是青年男女重温旧梦之地——当年开放初期,一部《庐山恋》电影,引得多少少男少女对甜蜜爱情的神往啊。<br>  回至住处,凉风习习,流水潺潺,楼高噪无,当晚无话。<br> (图片:日照峰隧道北口《庐山恋》影院前) (图片:日照峰隧道北口《庐山恋》影院前)   每访一地,我必不放过凌晨观景。次日一早更如此。六时嗽洗后,独自复来牯岭。但见牯岭又不同也,昨晚熣灿一片的岭下,已是晨光既现,别墅遍野,与峰争齐,一两声鸡鸣狗吠,显出别样祥和。公交“庐山站”下我特地拍下一张“遇见最好的自己”,给自己打气。一尊憨态可人的卡通小鹿塑像手持“庐山欢迎您”,也必然是我爱之有加。一家字号“东篱下”的酒店,必然使人想起陶老先生,也入了我的“法”眼。一头石牯牛当然也不放过。 (图片:牯岭清晨) (图片:牯岭卡通小鹿) (图片:牯岭广场) (图片:牯岭公交庐山站——遇到最好的自己) (图片:清晨牯岭俯瞰) (图片:牯岭广场唯此树花团锦簇)   这天上午,旅行社车辆如约而来,我们先去了如琴湖。湖处牯岭北侧,距牯岭街离不远,不几分钟即到。湖成于1961年,因湖傍原有“水声如琴”石刻,加之湖面如琵琶,故称如琴湖。因湖傍花径,曾称花径湖。牯岭街海拔不过1164米,有这样一湖应属正常,奇的是它被保护得很好,湖内安装了净化装置,湖水清澈如镜,四面环山,曲径绕沿,实为一赏心悦目之境。 (图片:如琴湖——水面呈琵琶形,故称如琴。此为一角) (图片:如琴湖一角) (图片:如琴湖一角) (图片:如琴湖一角)   凡绝美之地必有外国人的踪迹。我们跟着导游从湖东边一路走过,走过一处石屋,导游称此处曾被一欧洲人买下并修了此屋,解放后被无偿收回。 (图片:如琴湖边石头屋。岚岚大姐在此留影)   踩着水边栈道,我们边走边拍,不觉间离已被导游带着离湖右行,越过一条车道,进入苍茫山野中。走着走着,已使自己处在绝壁之上。沿一条石阶路行进中,导游提示说,右下方有一处悬空石,有兴趣者右去一观。妻一听便执意要去,我便亦想见识一下。返阶而回,至右下方不远,果见一沟壑之右沿,叠石如刀劈成绝壁,上沿一层似排山之力推过,一块板石如瘦龟般前伸空中,令人叹为观止。   返景入深山,美景处处见。巨石之上,劲松挺立,少者见之,表春不老,老者观之,必生敬意。一张张照片就此拍下。石上有石,有如人工为之,又如神工鬼斧,“好运石”曾给多少人带来好运?人人不知,人人知。 (图片:绝壁之上留个影) (图片:绝壁之上留个影) (图片:绝壁之上留个影)   行至一导引牌前,方知我们身下是“锦绣谷冰川U形谷”,谷长1600米,为110——90万年前冰川侵蚀作用结果,后经流水侵蚀及崩塌作用,谷被作用成两壁呈悬崖状的嶂谷,因谷中山花烂漫,故称“锦绣”。此话倒也不假,行进中时见花开绝壁,全凭自然。而脚边石上苍松,时入我镜。毛主席当年《题庐山仙人洞》诗句“无限风光在险峰”,也被镌于观景石上,令人生出无边的想象。立足观景台上,我们可以远观九江市全景,但此时空气不透明,显得有些朦胧。 (图片:笔者夫妇在锦绣谷观景台) (图片:绝壁之上花开如故) (图片:锦绣谷俯瞰——九江市、庐山市景) (图片:锦绣谷俯瞰——九江市、庐山市景) (图片:锦绣谷俯瞰——九江市、庐山市景) (图片:锦绣谷俯瞰——九江市、庐山市景) (图片:向仙人洞进发——远观仙人洞) (图片:向仙人洞进发——路边怪石遴选嶙峋) (图片:向仙人洞进发——路边怪石遴选嶙峋)   一路绝壁之上,走走停停。下行一段阶道,我们来到著名的庐山仙人洞附近。这里更是怪石嶙峋,绝壁更绝,有“森然欲搏人”之势,只是手机的镜头太小,拍得的画面只能如小儿画作了。   我们来到一处叫“谈判台”的地方,实际是是一座小小的石屋,旁有介绍说是1946年7月至9月,美国总统特使、五星上将马歇尔,为“调处”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内战纷争,曾八次上庐山,面见国民 党政府主席蒋介石。 这里为马歇尔与蒋介石晤谈之处。这“晤谈”二字,当为面见谈话之意,取作“谈判台”,似有不妥。石屋门紧锁着,门眉上方石壁刻有“同舟共济”,看似柔中带钢,署名为胡小妹,有人说是一位香港富商之女,据字意分析应是民国时人吧。这座叫作“谈判台”的屋子,另一侧的门眉上,又刻有“访仙亭”,后注说建于明初,有说是当年朱元璋向一位疯和尚寻求治国方略未遇而建此亭,目前为毁后复修之物。 (图片:此屋因1946年蒋介石8次会见美国特使而称“谈判台。最早为明初朱元璋寻一位疯和尚求治国方略未得而建,后因故被毁,此为复修之物) (图片:谈判台因朱元璋寻仙而称“访仙亭”)   谈判台的右侧即是著名的仙人洞,洞深估约十余米。其渊源深厚也,有资料显示,最早文字记载者为南唐保大年间(943——957年)曰释行者。我们大多的人知道仙人洞,均因毛主席那首《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原来这里是道教的道场,中有道人做法焚香,禁止拍照,只好尊其习。不过,它里面的琼浆、玉液两池及壁上石刻可拍,便拍得几张。 (图片:仙人洞内) (图片:仙人洞石刻) (图片:仙人洞石刻) (图片:仙人洞路边石刻)   洞右侧还有一泉曰“梵音”,一泓清水从石缝汩汩而出,下方空处筑以矮墙蓄水成池,水清见底。不远处竖一石碑为“庐山山神之位”,上方山体镌“常乐我净”。惜不能仔细揣摩——山神何以供奉在此?   不远处路边有牌介绍庐山石松,称其为匤山奇景,生于绝壁凌空蟾蜍石上,有两条枝杆似绿臂伸出作拥抱状。根须裸露,迎风挺立,千百年不倒,且枝叶繁茂,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走近这棵石松,果如所然,且正在花期,充满朝气。 (图片:庐山石松——千百年不老不枯)   之后我们跟着游人走,原不知还可走回到如琴湖的另一侧,沿着湖岸走不多远,来到白居易草堂。原来这位“诗魔”也在这里留下印迹呢。说到这位“江州司马”,我最熟悉的当是其在九江期间所写著名叙事长诗《琵琶行》了。 (图片:白居易草堂前的白居易雕像) (图片:白居易草堂) (图片:白居易草堂内——“君子居易以俟命”) (图片:白居易草堂内的白居易陶像)   有介绍说,815年,白居易因“越职言事”左迁江州(今九江),任江州司马。期间,白居易寄情山水,寻幽访古。816年,白居易游庐山北香炉峰遗爱寺一带,决意在此建闲居草堂。次年春,草堂落成,作《庐山草堂记》,开篇盛赞“匡庐奇秀,甲天下山”,钟情草堂四季“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生“其境胜绝,又甲庐山”的感慨。自此,白居易结庐而居,尽阅匡庐风光,写下《大林寺桃花》《登香炉峰顶》《山中独吟》等游山名作。公元818年,白居易升任忠州刺史,临行作《别草堂三绝句》惜别草堂,诗曰:“三间茅舍向山开,一带山泉绕舍回。山色泉声莫惆怅,三年官满却归来。” (图片:白居易草堂前鲜花盛放)   根据此介绍,白的草堂原址并非这里,草堂里有一张示意图显示,原址在北香炉峰下的遗爱寺附近,距此尚有不近的路。 (图片:白居易草堂内关于草堂今古示意图)   从草堂出来,我们随意行之,竟然发现了“花径”,原来这块地儿叫花径公园。有介绍说,1927年夏,长期隐居庐山的李凤高,偶然发现“花径”石刻,为保护石刻并纪念白居易,李与其他一些人,捐资修建“敬白亭”,年已八十的陈三立欣然撰以《景白亭记》,镌碑立亭前。 (图片:花径公园内发掘出“花径”实,建亭以护) (图片:花径公园内白居易诗刻) (图片:花径公园内景白亭) (图片:花径公园内《景白亭记》石刻)   此后,我们继续绕水而行,水清山秀,依山傍水,拍得些许美照。<br>  当日,本应回牯岭去庐山会议旧址观览,却因一件意外之事而止。后事如何,且听下期分解!<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