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国藏石赏石文化以天然观赏石为核心,融合哲学思想、美学理念与人文精神,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独特的审美体系。黄帝被视为早期代表人物,北宋米芾拜石的典故闻名于世,苏轼提出的“石丑而文”审美观,奠定了赏石艺术的理论基础。中国赏石审美以“形、质、色、纹、韵”为核心,强调天然的造型、质地、纹理及意境表达。灵璧石、太湖石、昆石和英石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传统观赏石</span>四大名石,现代则拓展到矿物晶体、化石等新门类。 也有以产地等方法命名的长江石、黄河石、大化石、松花石、黄蜡石等等。不管怎么说,主要还是造型和图纹两方面,但都是天然形成的,不可以有一点人工雕琢打磨的为上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价值1.3亿元的戈壁玛瑙奇石《小鸡出壳》,惟妙惟肖,让人无话可说</p> <p class="ql-block"> 2014年,赏石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赏石也形成了产业,出现了以采集赏石为生的石农。发现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纯天然戈壁玛瑙石《小鸡出壳》,大小只有3.5X2.8X2.6cm,估价却高达1.3亿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个有点长白山岳桦的沧桑感</p> <p class="ql-block"> 我也喜欢赏石,自参加工作以来,有机会到一些地方,只要条件允许,就会捡几块石头。当然不是想发财,主要是留作纪念。不知是遗传因素还是耳濡目染,外孙女旅游或者在外面玩时,也喜欢捡石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外孙女兴趣盎然地在星空露营酒店院里寻找好看的石头。</p> <p class="ql-block"> 25日傍晚七点多到科右前旗满族屯乡星空露营酒店,下车时看到路上和院里铺着碎石,就不约而同地和外孙女寻找着好看的石头。她喜欢捡小而美的石头,还让她妈妈评判她和我捡的谁的更好。外孙女还说,每个石头都要有名字,我说我捡的多是水草纹啊。她说那就叫水草一号二号三号。一位六十多岁的男子问我们在找什么,我说捡石头玩呢,他说乌兰浩特的归流河有黄蜡石。 </p> <p class="ql-block"> 这个纹理很清晰,按外孙女的命名,就叫水草一号吧。</p> <p class="ql-block"> 这个方柱形,能立住,外孙女说可做摆件。</p> <p class="ql-block"> 只捡了几块多少有点意思的小石头,其中一个稍大点的近方柱形,水草纹,可以立起来,外孙女说正好做摆件。这时候天色已晚,老伴和女儿也开始烧烤,就歇手了。</p> <p class="ql-block"> 这个是在路边捡的那个,比较大,形状和纹理也好,美中不足的是有几处磕碰破损。</p> <p class="ql-block"> 26日早晨近五点时醒来,看天气还好,就起来了,还是捡石头吧。看到酒店西边的公路两侧路基有鹅卵石,便先向南寻找,没什么收获。再回头向北,在路东边看到一个较大的石头,形状挺规整,纹理不深,但很清晰,先放在了路边。</p> <p class="ql-block"> 这个一面红中稍见黄黑,一面黄色夹黑色,色彩斑斓鲜丽。</p> <p class="ql-block"> 再向北,路东有一处滩地,铺满鹅卵石,也遍布牛蹄印和牛粪。转了一会儿,没什么发现,想离开,又心有不甘。正犹豫中,一块巴掌大的红色石头映入眼帘。捡到手里细细打量,另一面是黄色,有点意思。在水坑里洗了一下,石头表面略显粗糙,总的感觉还不错。看看太阳升起来了,气温也上来了,没戴遮阳帽,脖颈又怕晒,就往回走。想想还是把那块大一些的石头也带上了。</p> <p class="ql-block"> 这两块是摆在乌兰浩特领创非遗创作体验中心柜台里的黄蜡石,标价都数百元。</p> <p class="ql-block"> 六点多回到住处,看着早晨捡回来的这两块石头还各有特色,也算没白费力气。捡到的这几块石头,与真正的赏石毫不搭噶,但也算是这次草原行的见证物,也会给外孙女留下一个美好的回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