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镇,为两省共有旅游景区。南距陕西省西安市350公里;北距山西省太原市387公里。 我原计划将先陕西,相隔九年,后山西,两回游览壶口瀑布两岸的照片合并成一篇文章,但在整理时觉得不合适。这些照片合集既不适合放入《陕西悠游》系列,也不适合放入《山西古韵》系列。因此,还是分开编辑,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好! 2014年6月20日,第一次去陕西延安宜川的壶口瀑布时,西安的朋友在延安的亲戚按照我怕影响他们工作和生活的要求,只需送到延安长途客运站,而不是直接送到壶口瀑布。由我自行乘坐大巴到达宜川县,然后再找车前往壶口瀑布景区。 那天晚上,我原计划住在景区的宾馆,以便早上和晚上拍摄照片。没想到,延安新结识的朋友非常热情,还安排了宜川的朋友在客运站等候,并送我到瀑布景区门口。我担心他们破费,坚持让宜川的朋友不必陪进宾馆,表示会自行安排。 等开好记得是400元左右的房间,放下大包,拿出相机脚架到瀑布边时,时间已近傍晚的六点半,拍得几张相片,逛一阵天就黑了,只能赶紧回宾馆餐厅找饭吃再回房间休息。 6月21日早晨6点,天刚亮但太阳还未升起,景区内还无人,我就在瀑布边随意漫步。那天不知为何,几十年未曾吟诵过的古诗只言片句突然与眼前的壶口瀑布壮丽景象重叠在一起,但我却无法想起这些诗句出自何处。例如“虚空落泉千仞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悬空千丈素流分”、“狭壶万重浪”、“共看玉女机丝挂”与“空中乱潨射,左右洗青壁”。 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 2013年12月,“宜川县黄河壶口水利风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评为“第十三批国家水利风景区”之一。国家黄河壶口水利风景区荣誉的授予,成为壶口景区继国家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保护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景区之后第四张国家级名片,为延安市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2018中国黄河旅游大会上被评为“中国黄河50景”。 瀑布周围的岩石是灰绿色、浅红色的中细粒长石杂砂岩和砾岩夹粉砂质泥岩,地层层位属于二马营组,地质年代为中生代三叠系中统,距今大约有2.2亿年左右的时间。这种长石杂砂岩杂基含量高,胶结差,和花岗岩类和灰岩类岩石比较,它可以算作软材质,易于风化剥蚀。 砂岩中发育有两组节理,一组是南北走向的直立节理,正是这一组节理控制瀑布走向;另一组节理是近东西向的直立节理。这两组节理与近水平的地层层面构成三个互相垂直的三个面,将岩层切成小块,岩层面上出现纵横交错的各种裂纹,为岩石的破碎打下基础。 这种由砂岩和泥岩组成的地层结构,达到一定的比例,就满足形成瀑布的必要条件。而河津龙门正好是中生代末形成的离石挠褶构造带的通过处,新生代又叠加了盆地边缘断层。造成了龙门北侧石质山体的高的台阶,黄河正是利用此高台阶形成瀑布。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770年,壶口瀑布紧连孟门。到公元813年(经过了1583年),壶口瀑布距孟门北1660米,平均每年向北推移1.05米。按照瀑布平均每年向北推移1米计算,那么瀑布的形成已有6.5万年的历史。 壶口瀑布处于秦晋大峡谷的南段,南距龙门约65公里,孟门5公里。壶口一带,黄河西岸下陡上缓,狭谷谷底宽约400米,由谷底上坡到龙王坡坡高约150米,崖岸很陡,龙王坡以上谷形展宽,谷坡平缓,黄河的横剖面成谷中谷的形态,在龙王辿以北,河幅宽度和狭谷宽度一致,河水充满狭谷,常水位流量在每秒1000~3000立方米,水面宽400余米,龙王辿以下,水流到壶口,在平整的谷底冲成一道深槽。小河槽宽30~50米,深约30米。壶口以上,水在宽槽中流行,到了深槽上端,400米宽的水面一下子全部倾注到30~50米宽的深槽中,形成瀑布。 各位看官,亲朋好友,摘录毕宜川黄河壶口瀑布的背景资料,呈完图片,我用延安的“宜川壶口瀑布”篇结束《陕西悠游》系列。下篇叙说进入山西后的《山西古韵》临汾的“吉县壶口瀑布”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