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次蓝天幸福心理儿童心灵成长训练营第12期第六课,以“多维竖线添加画”为主题,通过绘画创作与分享,助力6名儿童提升专注力、创造力、表达力等,同时深化情绪调节与心灵探索。活动仅用20分钟完成创作环节,却收获了超出预期的成长效果,成为一次兼具趣味性与疗愈性的团体心理实践。</p><p class="ql-block"><b> 创作与分享:以画为媒的心灵对话</b></p><p class="ql-block"> 6名儿童在多维竖线基础上完成的添加画各具特色,分别命名为《未来的战争》《最后的老虎》《山水画》《Level 世界》《春》《希冀》。分享环节中,孩子们围绕色彩、图案展开细致解读,倾听者全程保持高度好奇,通过提问与回应构建起真诚的互动氛围。</p><p class="ql-block"> 这幅小小的画作成为心灵探索的钥匙:有孩子借画袒露情绪压抑的状态,有孩子回忆校园生活的片段,有的孩子怕被“嘲笑”,老师的引导下开启了一场心灵成长之旅:;而更有孩子反思曾无意中对同学造成的伤害并表达以后不会再这样恶作剧了。6名参与者在表达与倾听中完成了一次深度的自我梳理,让绘画活动超越了艺术创作本身,成为情感释放的载体。</p><p class="ql-block"><b>意外收获:团体共情中的成长突破</b></p><p class="ql-block"> 活动的显著成效体现在孩子们的行为与心理变化中:有的在分享中敞开心扉,勇敢表达内心深处的情绪;有的用“忍”字概括情绪感受,展现出对自我状态的精准觉察;有的在同伴分享时主动给予共情,体现出同理心的萌芽。这些细节印证了团体支持的力量——来自伙伴的共情如同温暖的纽带,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被理解的安全感。一段伴随着眼泪对过往经历的描述开启了一场爱意浓浓的心灵陪伴之旅。</p><p class="ql-block"><b>生活细节中培养自立更见自立成长:</b></p><p class="ql-block"><b> </b>老师特意设置了中场休息吃水果环节。一方面为孩子们补充营养,另一方面是设置生活场景引导孩子在生活细节处培养孩子们的积极心理品质。浩然主动清理果盘,郭怡诺将干净的盘子摆放整齐,展现出责任感的提升;于圣迪兑现承诺,提前5分钟到场,迈出了改变拖延习惯的关键一步;晨晨坚持给老师送水果,用行动传递爱意。此外,浩然特意带来《外婆的道歉信》一书,体现出活动对孩子主动分享意识的激发。</p><p class="ql-block"><b> 总结:艺术疗愈的双重价值</b></p><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不仅达成了培养专注力、创造力与表达力的预设目标,更通过“绘画—分享—共情”的链条,实现了团体心理辅导的意外效果。6名儿童在20分钟创作与后续互动中,既完成了艺术表达的实践,又获得了心灵成长的契机。从具体行为改善到深层情绪释放,孩子们的进步印证了艺术疗愈在儿童心理辅导中的独特价值,也为后续活动开展提供了有益参考。作为组织引领者,我对每个孩子的成长感到欣慰,更期待这种以画为媒的交流方式,能持续陪伴孩子们探索内心、健康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