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这个心理学名词,让中国大众记住了这个拗口的城市名字,也为它平添几分文艺感。乘坐一段斯德哥尔摩地铁,如同穿梭于时光隧道,各种墙绘、版画、浮雕艺术作品应接不暇地闪现于眼前;漫步北欧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斯德哥尔摩中世纪市老城,鹅卵石铺就的街道蜿蜒曲折,不同年代基调的房屋赋予了老城独一无二的风格。 这座「漂浮在海上的城市」,地处波罗的海和梅拉伦湖交汇处,由14座岛屿组成,玉带似的57座桥梁连接着这些岛屿。上午我们从西边国王岛上的市政厅去往东侧动物园岛的瓦萨博物馆,在东马尔姆午餐后从国王花园站来到市中心的赛格尔广场,随后漫步斯德哥尔摩老城。 斯德哥尔摩其实还有一个非常文艺的身份——世界最长的艺术长廊,而这条长廊就坐落在城市的地下,110公里轨道线路,100+地铁站,150+艺术家,从墙面雕塑、马赛克、油画、装饰、浮雕到灯饰、摆件,让艺术回归大众,每一座地铁站都被赋予了生命。 午餐后,领队带大家来到地铁国王花园站Kungsträdgården,从这里乘一站地铁到地铁中央站T-Centralen,领略一番「世界最美地铁站」的特有魅力。 搭乘长长的手扶梯下到海平面下约29米处的月台。国王花园站是地铁蓝线的起点站,是斯格哥尔摩地铁全线最深的车站,于1977年10月30日完工启用。 国王花园站由艺术家Ulrik Samuelson设计,以绿色为主色调,辅以白色及红砖色系,仿若一座地下宫殿,绿色花坛、低矮灌木、红色石子小路和白色大理石雕塑让人联想起十三世查尔斯国王拥有的巴洛克风格花园。 这个车站的设计灵感来自1643~1825年间国王花园现址被一场大火焚毁的马卡洛斯宫殿Makalös。站厅内的雕像,许多是曾经装饰在马卡洛斯宫外围的艺术复制品,这座战神雕塑据说曾装饰在贵族之家Riddarhuset的屋顶。 站内采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墙面突出的孤石上刻绘中世纪风格的浮雕,在墙体上拼贴彩色的陶瓷片、凹凸不平的墙壁等等。更为巧妙的是,Samuelson将岩石间渗出的地下水设计成了小型喷泉。天花板画是由艺术家Arne Fredriksson绘制,地面则由人造石铺设。 这里曾经是一个小型的考古发掘地,走在曾经竖立在Torsgatan街道两旁的街灯以及17~18世纪Makalos宫殿残留下来的大理石圆柱和石雕的站厅,仿佛穿越时光,可以让朝九晚五奔波的上班族,从现实世界短暂抽离,稍稍放松一下。 我们登上地铁蓝线只搭乘了一站路作为体验。斯德哥尔摩地铁于1950年正式启用,目前包含绿、红、蓝3条主线路及郊区7条支线。导游所指的位置就是我们上车的国王花园站。 几分钟后,我们抵达中央车站T-Centralen,这一站是地铁系统红绿蓝线的交汇站,最早完工于1957年11月24日,当时开通地铁绿线及红线,1975年8月31日才开通蓝线,站名加了个「T」是地铁的标识,以区别于火车站的中央车站。这儿是斯德哥尔摩地铁最繁忙的车站,平均每日进出人次可达16.5万人。 作为将艺术带入地铁的第一个站,艺术家Ultvedt为它画上静谧的蓝色和清爽的白色以及橄榄叶图形,一方面为纪念古代雅典奥运会,更多是为了安抚过往行人焦躁的情绪,随处可见的巨大蓝色藤蔓,营造出一种深邃而放松的宁静氛围。<br> 上口处设计得非常漂亮,乍看仿佛棒球缝线的形状,又仿若原始的岩洞中使用蓝、白两色线条交织出大型的树枝与叶片花纹。T-中央车站美丽的公共艺术,曾获旅游网站「BootsnAll」2012年全球第三美的地铁站。<br> 从T-中央车站沿国王大街Kungsgatan向东步行2分钟就到了城市最中央的赛格尔广场Sergels Torg,广场以18世纪雕塑家约翰·托比亚斯·赛格尔Johan Tobias Sergel命名,这个半地下的广场是斯德哥尔摩人最热衷的集会地点,经常会有不同国籍、不同宗教的人举行演讲或集会。 我们远远眺望了一下赛格尔广场中央37米高的水晶柱,便匆匆拐进了皇后大街Drottninggatan。皇后大街是斯德哥尔摩一条著名的商业步行街,集中了瑞典最有特色的商场和餐饮业,大街两旁是一个挨着一个的商场、特色小铺,专门经销服饰、食品、图书和工艺品等门类繁多的商品。街上的游人摩肩接踵,在北欧还真鲜见如此场景。 皇后大街分为老街与新街,南段一直延伸到圣灵岛的议会大厦,北头则通向市中心的大马路,大街路面并不很宽敞,隔开几个街区设置着一对可爱的石狮子,偶尔有铸铁的标记牌嵌在中线上。街上的商店品牌以潮牌为主,H&M,Veromoda,esprit,JackJones,Zara等等。 从赛格尔广场向南走到头大概15分钟左右,临近圣灵岛的议会大厦的这段街道显得宽敞一些,两旁不再是热闹繁华的商店,取而代之的是政府机关所在的高楼,左侧为外交部,右边是司法部和瑞典皇家美术学院。 皇后大街走到南端尽头,前面的圣灵岛Helgeandsholmen上设有瑞典国会大厦和中世纪斯德哥尔摩博物馆。由我们面前的这座国家桥和东侧的北桥贯通。国家桥Riksbron于1931年12月由工程师阿克塞尔·比约克曼建造,该桥长44米,宽13.5米,车道7.5米,人行道3米。这个名字来源于大桥邻近几座具有国家重要性的建筑物。 瑞典议会大厦入口处巨大的岩石城门,其中的字样「Rikstag」源自德语「Reichstag」,意为「国会」。 我们没有从这个大门进入,而是沿着北急流河Norrström北岸的Strömgatan走向东侧的北桥Norrbro,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圣灵岛后面的老城,而且北桥的景致更加壮丽。 作为斯德哥尔摩建城基础的三岛之一,圣灵岛在中世纪时期便有人类活动痕迹。由于瑞典近200年未经历战争破坏,岛上建筑群完整保留了13世纪以来的城市肌理。1905年建成的瑞典国会大厦使该岛成为国家政治中心,其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与周边中世纪建筑形成鲜明对比。 这张鸟瞰图可以看清,圣灵岛(右侧小矩形)与老城岛(左侧大梯形)、骑士岛(上方椭圆形)共同构成三角形地理核心区,形成市中心最古老的历史建筑集群。我们从圣灵岛右侧皇后大道来到议会大厦门前的国家桥,然后走到通往老城的北桥。 来到北桥一侧,这边有个古斯塔夫阿道夫广场Gustav Adolf Torg,看上去像个交通环岛。广场的中心也竖立着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的骑马雕像,由法国雕塑家Pierre l'Archevêque立于1796年。 瑞典瓦萨王朝第7位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卡尔九世的长子,即位后旋即与神圣罗马帝国相争,御驾亲征,节节获胜,却于1632年在与华伦斯坦进行的吕岑会战中不幸阵亡,终年38岁。他是历代瑞典国王中惟一被国会封为「大帝」,亦被新教徒敬称为「北方雄狮」。 广场东侧就是建于1898年的皇家歌剧院Kungliga Operan,瑞典歌剧和芭蕾舞的国家舞台,由国王古斯塔夫三世于1773年创立,然而他本人却在1792年3月在歌剧院的化装舞会上被枪杀,1898年新建的歌剧院外观采用新文艺复兴风格,楼梯间、门厅和礼堂则采用新巴洛克式设计。 我们登上北桥Norrbro,它跨越Norrström河,连接着老城皇家宫殿的北部和古斯塔夫阿道夫广场,由城市建筑师Erik Palmstedt以新古典主义风格设计建造,这是斯德哥尔摩第一座完全由石头建造的桥梁,替代早先两座木制的屠宰场桥和柴木院桥,于1807年正式启用。 走在北桥上可以把位于圣灵岛上的议会大厦Riksdagshuset来个全方位的浏览。这栋新古典风格的建筑由Aron Johansson设计并建造于1897至1905年间,带有巴洛克复兴风格的影子。 一位女孩骑车从议会大厦前经过,现代与古典构成一幅颇具时代特色的画面。瑞典议会实行一院制,由349名议员组成。议员任期固定为四年,每四年于9月第三个星期日举行的议会选举日选出。 北桥东侧,穿过亲水平台可见连通老城岛最东边的Strömbron大桥,在它的外侧,黄墙绿瓦的则是器宇轩昂的斯德哥尔摩大酒店Grand Hotel Stockholm,全北欧最顶级豪华酒店之一。 过桥后,沿着瑞典王宫的东北外墙绕去老城的入口。斯德哥尔摩的英文Stockholm,拆分开来在瑞典语中意为stock(木头)和holm(小岛),而这座小岛就是现在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老城。 这是老城区王宫外墙东侧的街景。最早建立的老城区,通过五座桥连通到斯塔登岛Stadsholmen,又称城岛。自19世纪中,地图和文献开始称呼该城镇为「桥间之城staden inom broarna」,此名称成为官方地名。「老城Gamla Stan」的名称大概到20世纪初才出现, 然后广为流传。 沿着王宫外墙向右转,来到王宫的南面,这边是一道长长的斜坡称为宫殿斜坡Slottsbacken,坡上有两处显著的地标,其一是卡尔十四世的雕像,1818年卡尔十三世逝世后,他分别以卡尔十四世·约翰Karl XIV Johan和卡尔三世·约翰Karl III Johan的名号加冕为瑞典国王与挪威国王。 约翰原为法国人,曾随拿破仑征战欧洲,1804年晋封法国元帅,在瑞典议会邀请下来到瑞典,成为前任国王卡尔十三世的养子,前者驾崩后继任国王,开创贝尔纳多特王朝Ätten Bernadotte。在位期间推行保守主义政策,外交方面奉行中立政策,不再干预欧洲事务。 宫殿斜坡右侧即为斯德哥尔摩王宫Kungliga Slottet的南正面,有6根科林斯石柱和4座希腊神话中英雄铜像雕塑。瑞典王室的官邸或许没有想象中精雕细琢的繁复炫目,但其恢弘的气魄绝不辜负瑞典「北方雄狮」的盛名。大门上三皇冠标志着瑞典、丹麦、挪威组成的卡尔马联盟。 瑞典王室是欧洲最古老的王族之一,在历经近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先后共有69位国王或女王登上御座。近年来因王室的亲民形象,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出现废除君主的呼声已基本绝迹,这是因为瑞典人崇尚传统,国王是他们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 虽然现时王室已经搬到郊外的皇后岛宫,但斯德哥尔摩王宫仍是瑞典国王的官方居所。除居所办公楼层外,其余部分作为博物馆、展览厅等。正门有名头戴嵌金头盔、身穿中世纪服装的卫土持枪而立,显得威武森严。 从这个入口进入可以参观王宫前身的三王冠博物馆Museum Tre Kronor,其立面彰显巴洛克的壮丽和对称性,同时包括柱子、壁柱和山花等古典元素。时间所限,我们只匆匆一瞥通往皇宫教堂被称为「狮坡Lejonbacken」的宏伟楼梯。 中午卫兵庄严肃穆的传统换岗仪式是不可错过的精彩传统节目。在嘹亮的军乐声中,英俊威武的瑞典皇家士兵按照中世纪仪式完成岗位交接。 宫殿斜坡上另一标志物是卡尔十四世雕像后方、18世纪末由古斯塔夫三世国王委托建造的方尖碑,它是向1788~1790年间俄瑞战争中,勇敢守护斯德哥尔摩的市民们致敬。 宫殿斜坡的尽头即斯德哥尔摩大教堂Storkyrkan,始建于13世纪的斯德哥尔摩大教堂从最初的哥特式风格逐步演变并加入了巴洛克元素,增添了其宏伟和壮丽。自中世纪以来,便是老城区教区的主座教堂,14世纪后,大教堂用于举办皇家加冕典礼及婚礼。 教堂东面面向宫殿斜坡,有一尊奥劳斯·佩特里Olaus Petri雕像,他是16世纪瑞典宗教改革的重要推手。大教堂从原本的天主教转而成为路德宗教堂,奥劳斯·佩特里则成为瑞典第一位大主教。 几个世纪以来,斯德哥尔摩大教堂经历了多次翻新和扩建。最重要的变革发生在15世纪,当时增加了宏伟的中殿和独特的砖砌外观。18世纪,建筑师约翰·埃伯哈德·卡尔伯格为内部引入了巴洛克元素,包括宏伟的祭坛和讲坛。 斯德哥尔摩大教堂又名圣尼古拉教堂Sankt Nikolai kyrka,是众多重要仪式的举办地,包括皇家加冕、婚礼和葬礼。最值得关注的包括1523年古斯塔夫·瓦萨国王的加冕礼和2010年维多利亚公主和丹尼尔·韦斯特林的婚礼。大教堂西侧矗立着塔高66米的钟楼。 从大教堂北侧来到王宫的西广场,这里是瑞典皇家举行庆典以及每日正午皇家卫兵举行换岗仪式的地方,其身后在总共拥有1430个房间的巴洛克式宫殿内,坐落着5所博物馆,1座珍宝室,还有教堂、国家厅和宴会厅。 皇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3世纪,当时比尔格·雅尔Birger Jarl为了保护梅拉伦湖而建造的这座堡垒,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成今天我们所见的壮丽宫殿,反映了不断变化的建筑风格和瑞典君主权力的增长。<br> <div>眼前的这座内庭院Inre Gorggården由著名建筑师尼科德穆斯·泰辛Nicodemus Tessin the Younger在1697年那场大火摧毁的三皇冠城堡基础上精心设计重建的,见证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包括1792年古斯塔夫三世国王被刺杀以及加冕礼和婚礼等各种王室仪式。</div> 沿着大教堂旁的Kallargrand大街向南前行,就是著名的大广场Stortorget。1520年这里曾发生了惨烈的「斯德哥尔摩大屠杀」,为了抵制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的入侵,包括瓦萨王父亲在内的90多位贵族、高官在这里被推上断头台,行刑之日血染广场,大广场也因此而被载入史册。 广场对面是建于1776年的证券交易所Börsen。顶层是古斯塔夫三世创立的瑞典文学院,每年这里都会举行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活动。2001年春,即诺贝尔奖100周年时这里成为诺贝尔奖博物馆Nobelprismuseet。 大广场西侧四栋颜色各异的建筑,是众多纪念品店有卖的斯德哥尔摩地标小模型的原型。其中绿色的22号楼房建于1758年,当时主人为瑞典议员;红色与橘色的18~20号楼房,建造时间可能在15世纪;黄色与粉色的14~16号楼房以阿波罗之子Esculapius命名,至今也有300多年历史。 而如今,这排地标小楼成为众多纪念品商店的集聚地。五彩缤纷、形形色色富有瑞典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让游客看得眼花缭乱。 这个达拉木马可以在任何一家瑞典特产店内见到它,它诞生于18世纪,据说在达拉纳地区的冬季,男人们早早地完成了一天的劳作后,拿出木材的边角料给孩子做玩具。事实上它已经成为瑞典的文化符号。 这家销售各种灯具、瓷器、摆件的商店,更让游客们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广场上有一口水井的纪念碑,这是斯德哥尔摩最早的水井原址,也是当年供老城居民饮用的唯一的淡水井,现在仍然可以出水。 自13世纪起,老城一直是斯德哥尔摩的中心。由于瑞典200年来没有战争,至今城内仍完好保留着中世纪小巷、圆石街道和古老的建筑,有着鲜明的北日耳曼式风格。 沿着Svartmangatan大街向南,碎石路两旁是米色的墙壁、红色的屋顶,L形的道路尽头,德意志教堂Tyska kyrkan隐约可见。 来到德意志教堂的花园里歇歇脚。中世纪时这一带多为德意志人的聚集地却长期没有自己的宗教场所。直到1571年,经瑞典国王约翰三世批准由汉萨同盟的商人在1634~1648年建造了这座自己的教堂。其正式名称为圣格特鲁德教堂Sankta Gertruds kyrka,成为该地区最古老的德国路德教会礼拜堂。 在德意志教堂门前小坐,这座教堂规模并不很大,但尖顶高耸,颇具神圣之感。自16世纪以来,这里就成为了居住在斯德哥尔摩的德国商人及手工艺人的精神家园。 入口的大门上方用德文雕刻着「敬畏上帝,尊敬国王」,内部装饰着38个镀金的天使面庞,为17世纪中叶风格。 德意志教堂所在的道路,即老城观光客最多的街道,名为西长街Västerlånggatan。这片区域有700多年的历史,是斯德哥尔摩的发源地。 西长街快到尽头前左转,这条名为摩登·特罗奇格·格兰Marten Trotzigsgränd的是老城最狭窄的街道Stockholm's narrowest street,宽度仅有90厘米左右,不用展开双臂也能触摸到两边的墙。 科普曼加塔街也是老城一条历史悠久的商业街。现在,这附近集中了艺术品商店和艺术画廊。街道尽头的商人广场 Köpmantorget有一尊「圣乔治和龙」雕像,是以斯德哥尔摩大教堂里的木雕原件所复制。 与西长街相对应的东长街Österlånggatan,是斯德哥尔摩历史最悠久的商业街。现在这附近集中了艺术品商店和艺术画廊。这两条路就是13世纪前的老城区城墙所在。 19 世纪中叶开始,斯德哥尔摩的商业中心渐渐往北部移转,老城区没落被视为贫民窟,很多历史建筑日久失修。二战后,5条小巷的房屋被清拆,以扩建国会大楼。1980年代起,老城因其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而获振兴开发,其历史价值获得肯定。 今天漫步在这古老的街巷中,众多宏伟的中世纪建筑映入眼帘,气势磅礴的皇宫、高耸入云的教堂、花香四溢的街心花园,还有那浓浓的咖啡从那童话般的房屋飘香出来,可以尽情感受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气息。 老城Citywalk一圈,走在用石块和大鹅卵石铺成、狭窄而又起伏迂回的街道上,颇有时光倒流的感觉。漫步Skomakargatan大街走向斯塔登岛北端,走过大广场拐角,又见大教堂伟岸的身姿。 沿西长街到Storkyrkobrinken大街走下坡路,继续向西,骑士桥对岸就是骑士岛Riddarholmen,塔尖高耸入云的骑士岛教堂Riddarholmskyrkan是斯德哥尔摩唯一保存完好的中世纪修道院教堂,不过该教堂的教会团体已经于1807年解散,目前仅用于埋葬和纪念用途,16世纪以来的许多位瑞典君主都埋葬于此。 我们没有上骑士岛,转而向北来到贵族院骑士之家Riddarhuset,这座已有300多年历史的荷兰巴洛克风格建筑气度非凡,其正面屋顶有多座人物雕像,墙面则用多达2300块带有贵族徽章的盾。花园前方伫立着瑞典皇帝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的塑像,据说是用18世纪初卡尔十二世在Narva战役中夺来的大炮浇筑而成。 穿越贵族之家花园,我们从瓦萨桥Vasabron走出老城,向西眺望,视线穿越梅拉伦湖与波罗的海交汇处的中央大桥Centralbron,可以眺望对面国王岛上的市政厅。 在瓦萨桥西侧有座水流城堡Strómsborg的小小岛,从瓦萨桥还有座小桥Strómsborgsbron与之连通,这边看过去,极为幽静。 几分钟后我们再次来到赛格尔广场,广场南边足有160米宽的玻璃外墙建筑是文化会馆Kulturhuset,内部有市立剧院,还有电影院、咖啡厅、各类商店、展示瑞典青年艺术家和设计师作品的画廊等。 文化会馆前有一尊名为哈尔·拉格HAR LAG的小女孩雕塑,在她的身后被俗称为「水晶柱」的玻璃方尖碑Kristall - vertikal accent i glas伫立在椭圆形广场中央,被Ahléns及NK等一众百货公司所环绕,广场地下还有巨大的地下商城。 Klaratunneln与Hamngatan两条大道的交叉路口可谓是市中心最繁华热闹的所在。穿行在街道和店铺间,可以感受到北欧人超出常人的色彩审美。在建筑的表面、装饰的材料上,你会看到几乎完美的配色,在澄澈的阳光下,它们显得明亮又温柔。 临近团队集合的时间了,我们从歌剧院前走向连通斯塔登岛最东端的水流桥Strömbron,沿河可以一直走,非常适合City Walk,一溜儿的老建筑风情依旧,让你不得不喜欢这个城市。这边看过去,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北桥在议会大厦、王宫及大教堂的陪衬下的确不同凡响。 这就到了国王花园最南端的游船码头了,前方最豪华的百年斯德哥尔摩大酒店Grand Hotel Stockholm器宇轩昂地占据着河边的最佳位置的,已有超过130年的历史。自1901年起,它就一直是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下榻的首选。每逢贵宾入住,Grand Hotel就会升起该国国旗,于是酒店上空总是飘扬着各色旗帜。 即便阴雨连绵,这边也人来人往,风景独好。游船码头上有三三两两的促销员向游客推介游船公司的群岛游Archipelago Tour项目,1~3小时不等,可到郊区被称为「群岛之门」的度假小岛Vaxholm,当然价格不菲,动辄几百上千克朗。 站在王宫东墙外的岸边,看一眼对岸的瑞典国立博物馆Nationalmuseum。其成立于1792年,是瑞典最大的艺术博物馆,馆藏包括约50万件中世纪至19世纪的素描、陶瓷、绘画、雕塑及现代艺术品,并设有艺术图书馆。现存建筑于1844~1866年间由德国建筑师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施都勒设计,灵感源于意大利北部文艺复兴风格。 结束老城的游览,下午5点左右团队来到市区北端临近斯德哥尔摩大学的SATS Gardet附近UMI餐厅晚餐。 而今日的午餐是在东马尔姆Grevgatan和Riddargatan路口的瑞典餐厅。 有「到了瑞典不吃肉丸宴等于没有在这里品尝佳肴」的说法。瑞典国菜肉丸餐以前在宜家餐厅吃过,这次算是回到它的老家来品尝。所谓肉丸餐其实很简单,就是咖喱猪肉丸加上土豆泥、酸黄瓜,另配有酸白菜和面包,口味还不错。 晚餐后驱车1小时来到位于斯德哥尔摩东北方的卡佩尔斯卡尔 Kapellskär,这是斯德哥尔摩港最北端的港口。今晚我们将搭乘游轮横跨波罗的海前往爱沙尼亚首都塔林。 卡佩尔斯卡尔Kapellskär轮渡航口有多趟轮渡航线运营航班前往塔林的帕尔迪斯基Paldiski、奥兰群岛Aland的朗纳斯港langnas以及芬兰图尔库的楠塔利港Naantali。我们将要搭乘的 Tallink Silja Line的Superfast IX人车滚装船早已在Kapellskar码头整装待发。 在波罗的海区域内,从斯德哥尔摩出发前往塔林,可以选择由Tallink Silja Line、DFDS和Viking Line三家航运公司运营的渡轮,每天有多次航班。我们这次选择的诗丽雅邮轮Silja Line的Superfast IX是属于爱沙尼亚Tallink轮船公司的直达航班,中途不用换乘。 大巴从Superfast IX的船尾径直驶入跨海轮渡底层甲板。 底层甲板泊车有一定的规矩,大车小车停泊在不同的车道上。我们算是到得比较早,几乎停在了船头,想必抵达目的地也能最先登岸。 Superfast IX非常大,生怕团友们迷失方向,导游嘱咐大家记住从这扇G3电梯上下船舱,是明晨回到大巴最便捷的路经了。 往返于Kapellskär–Paldiski之间的Superfast IX 号游轮,其母港为爱沙尼亚塔林,由德国HDW Kiel船厂建造于2002年。船长203.3米,船宽25米,最高航速25.5节,客舱数量179间<br>乘客容量550人。5层以下泊车舱,7层为娱乐饮食等服务舱,8~10层为客舱。<br> 我们晚上7点钟登船,半小时后入住8200内舱房间,4人房间两人住,可以把两张上铺收上去靠墙固定。房间虽小,却基本配置齐全。虽然不如海景房,但晚上根本看不出窗外景色,因此团队节省金钱确保明早的自助早餐。 客房入口右侧是一个淋浴间+洗手间,里边配套齐全。 房间安顿好了,趁着日光尚在,是时候跑到游船各处玩玩了。船上设施齐全,由小童的娱乐室、游戏室,到成人的小型赌场,夜总会歌舞厅,酒吧餐厅全都有。先去7层的服务舱溜达溜达,这片船尾的沙发区色彩鲜艳,空间也相当宽敞。 7层服务舱的中部有个300平米见方的小超市,有各式纪念品、食物零食酒品等,会在船开出公海后开始营业,以免税价购买,也收取信用卡。 7层服务舱的前部有各式不等规格的餐厅、酒吧以及会员俱乐部。 这个小房间貌似棋牌室,收拾得窗明几净,可以任乘客随意使用。 抓紧时间到游船的侧甲板玩玩。这是船的左边位置,与隔壁泊位的芬兰船运公司的玛丽港号紧紧挨在一起。 走到船右侧,可以看看卡佩尔斯卡尔港沿岸的境致,只是风很大。 再上到9层甲板,这里的空间小很多,因为还有救生艇等辅助设备和机械。 9层船尾甲板是观景台。夕阳西下,仍可看到卡佩尔斯卡尔港区车来车往,一片繁忙的景象。 晚上9点钟,船尾的导引甲板在一阵咕噜噜的声响中缓缓吊起,随着一声长笛,Tallink Silja Line的Superfast IX渐渐驶离港口。 黄昏的夕阳给船体镀上了一层金黄的外衣,把我们的身影在在洁白的船体上留下一幅剪影。 从Kapellskär到Paldiski,两地之间距离284公里,Superfast IX号直达渡轮航行将11小时,恰好避开首都城市交通拥堵。晚间出发,可以放松身心,享受安静的夜晚睡眠,早晨醒来精神焕发,准备好开启新的冒险之旅。 由此也向斯堪的纳维亚波罗的海西岸三国道别,奔赴东岸的芬兰和爱沙尼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