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高温酷暑,挥汗如雨,但是广大音乐爱好者依然来到河西区文化馆观看“灵心巧手——走进扬琴演奏艺术”讲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天津歌舞剧院民族乐团扬琴首席陈美,人如其名,人美心美演奏起来更美。</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听完扬琴讲座,让人受益匪浅,悦耳动听的琴声,让人回味无穷。</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给河西区文化馆举办的讲座点赞。</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陈美,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扬琴专业委员会理事,亚洲扬琴协会理事,天津音乐家协会扬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副秘书长,扬琴专业硕士,师从于谢玉虹教授。2005年、2006年分别举办了两场个人独奏音乐会,并首演了扬琴协奏曲《飞天随想》。曾荣获文化部举办的首届民族器乐大赛专业组演奏奖;天津市第六届民族器乐大赛组合类金奖;文化部主办的《这就是我们的旋律》展演重奏组最高奖项等荣誉。</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西文化交流历史悠久,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至唐玄奘西行取经,到郑和下西洋再到明清时期的传教士东来,音乐是中西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承载着文化交流中人们的思想与智慧。据史料记载,扬琴于明代传入中国并与民间音乐相融合,逐渐成为民间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扬琴走向专业化发展进程,进入各地方专业学校及乐团。回顾外来扬琴传入中国的历程,它经历了从民间作坊到专业团队、从地方流派到全国普及的发展过程,扬琴已经实实在在地成为中国的民族乐器,在民族音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不同年代的扬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件乐器的外貌样式,不仅体现了该乐器的发声原理,也凝聚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外来洋琴传入中国,它的外形特征、材质特征、音位特征都注入中国文化元素,或是“扇面状”的形状,抑或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特征,都彰显了中国人的劳动智慧,反映了中国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制作水平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扬琴传入中国后,经历五百多年的演变,其形制从最初的适应于地方民间音乐的小扬琴,发展到现在普及应用的“402型扬琴”,经历了无数次的改革和尝试。</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4年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乐器改革小组等机构,召开了第一次民族乐器改革会议,商讨扬琴形制、演奏工具等方面的改革方案,并且涌现出丰厚的研究成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中包括“大扬琴(律吕式大扬琴)”“401变音扬琴”“全律活码大扬琴”“十二平均律大扬琴”“501型扬琴”“多功能电声扬琴”“合音扬琴”“多用扬琴”“浪琴”“中国音乐会半音大扬琴”“蝶梦扬琴”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些成果体现在扬琴的外形、结构、音质、音量,其演奏性能等方面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在传统两排码扬琴的基础上提高它的声音质量,使扬琴从民间音乐伴奏中独立出来,演变为民族器乐中唯一的一件击奏弦鸣乐器,从此确立了扬琴在民族乐队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彰了外来扬琴中国化的特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各种扬琴</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杨琴著名演奏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20世纪80年代,扬琴音乐出现大量的创作作品,创作技法在继承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同时借鉴西方作曲技术,采用不同的曲式结构,运用和声、复调技术增加多声部织体的创作,拓宽扬琴两手独立演奏的空间,增强演奏难度,丰富音乐的表现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在创作题材方面,不仅取材于汉族的音乐,同时取材于少数民族和外来民歌民谣并加以改编,在创作体裁方面,从最初的单一部曲式加以变化到后来创作出扬琴协奏曲、组曲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杨琴风格</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扬琴中国化的历程,是一个变迁的过程、一个国人主动改造、主动创造的过程,中国扬琴作为世界扬琴的一员,独树一帜,自成体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从而拥有影响和引导世界前进的文化力量。即东方文化同西方文化一起成为人类的文化,创造人类文化和谐的美好境界。</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陈美学生演奏《梁祝》</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