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当兵的就是不一样 </p><p class="ql-block"> 一一写在建军节里的话</p><p class="ql-block"> 赵永庆</p><p class="ql-block"> 几天前,我用当年身着军装的头像为“八一建军节”的即将到来,表达了一个老兵对节日的祝福。受到笑原,治中 ,路红,计生 ,兴余等同学的鼓励。特别是计生同学“当兵就是不一样”的评语让我很有感慨,字数不多却份量沉重,这是对军人职业的煲奖,也是对每个子弟兵奉献精神的高度肯定,是赞扬是尊重,我相信凡有过这种经历的人都会有同样的感受。此刻,在向他们表示谢意同时,也勾起我对五十多年前部队生活的回忆。我的军旅经历不长,仅五年,但这有限的时间却让我受益匪浅,它锤炼了自己的思想和意志,造就了我的品格和情怀。特别是军队中倡导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一直在鞭策激励着自己的成长。我是铁道兵,我们常年奋战在成昆,襄渝,沙通铁路线上,穿深山,架桥梁,为国家的战备线贡献着青春和力量。那时部队的装备很简陋,条件十分艰苦,战士们全凭一副钢筋铁骨和顽强的斗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也构成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画卷。我们铁八师是一支南方部队,常年转战在巴山蜀水,生产,生活在人烟稀少的大山里,营区周边遍布百米高的山崖,举目望出只能有不远的距离;条条不尽的江,河水流看似美丽,但它阻挡着我们前行的路;巨树小草都是在石缝中生长,山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在那里极其稀缺,几尺见方的表土在农户眼里都十分珍贵,哪怕种上几棵菜或栽上几株玉米都视为不小收获。常言说蜀道难,难以上青天。在如此条件下修铁路,更是难上加难。别说公路,就连人们行走的小道都比较罕见。铁道兵没有机械设备无法施工,怎么办?战士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数吨重的发电车,牵引机等大型设备,硬是靠肩扛手抬,一步步登上山顶。世世代代从未见过汽车的农户,看见我们的战土驾驶着汽车,在仅有二,三米宽的路面上,贴着山边行驶的情景吓得心惊肉跳,甚至都不敢睁眼去瞧。我们的生活同样艰苦,部队地处大巴山深处,交通的不便,给后方的付食供应增加了难度,那时候,我们吃点青菜都是那么奢望。尤其是南方天气炎热,当时又没有冷藏车,后勤部门在西安等城市筹集的蔬菜运到部队,一般要走一,两天,一车菜也烂了快到一半,每天仅有的两三毛钱的伙食费又打了折扣。好在铁道兵在黑龙江有自己的农场,大豆储备比较充足,连队的毛驴,围着小磨一天到晚不停地转,大量的豆浆提供给战士们,基本保证了体能的需要。施工中,塌方,冒顶以及地下暗河等险情时有发生,每当出现上述情况,战士们不畏艰险,忘我牺牲,勇敢面对,可谓越是艰险越向前;任务紧迫,连轴转也是常态,有时甚至一,两天吃睡在工地。战士们太辛苦了,但他们仍不叫累,甚至领导命令下撤,都很难退下来。那种不知疲倦的精神,真称上名符其实的钢铁战土。战土们就凭这天不怕,地不怕的意志,在丛山俊岭间勾勒出一幅幅桥连着山,洞连着桥,桥隧相依的美丽图画。从此,深山改变了没有铁路的历史,长达十三里的大巴山隧道如期贯通;享有仙境美称,动物乐园的秦岭之巅响起列车的轰呜。世界公认这是铁路建造史上的奇迹,而千千万个铁道兵战士就是那创造奇迹的人。</p><p class="ql-block"> 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复杂的地质条件,恶劣的施工环境,一些战犮为了改造自然,创造新的世界,将年轻的生命留在他乡热土,数百公里的铁路沿线伴随着无数个铁道兵的烈士陵园,倒下的都是二十左右岁的年青人,有的是仅仅入伍几个月的新兵。当一段线路结束,战士们打上背包,扛起枪,准备奔向新的战场时,与长眠地下的战友告别的情景更是感人,枪声伴随着泪水,悲壮唤起激昂,随着出发的号角和列车的长呜,他们又奔赴新的征程,这就是我们的军队,这就是铁道兵,他们为了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躹躬尽猝,无悔无怨,流血流汗,甚至贡献出宝贵的生命。如今这些地方,很多都成为景区,成了后人旅游的胜地,当列车穿行在祟山俊岭间,面对秀丽美景时,人们不停发出赞叹时,熟不知,越是险俊的线路,当年的铁道兵负出的代价越大,牺牲的战士越多。人们都知道怒江有座大桥,其中一个桥墩里,至今还包裹着一位战士的身躯。当年由于地理条件的特殊和技术设备的局限性,一个战士不慎落入正在灌注的模板中,面对百米高的喷浆机无法停机状况,就当时的设备而言,谁都束手无策(中途停机意味着整个桥埻的灌注报废,损失巨大)。据说,这个战士深知救助无望时,挣扎着与大家挥手告别,从此,他永久地消逝战友中。战友们哭声震天,大声呼喊着他的名字,那声音在山谷间久久回荡。其实他没有走,他换了一种方式活在人们心中,在他像一桩百米高的巨塔,永远耸立在波涛汹涌的怒江里,目送着世世代代的后人不停地前行。</p><p class="ql-block"> 他是我们另一个部队的战友,他用自已的生命构筑了横跨天险的钢铁长龙,是他和其战友的共同努力和牺牲換来了大西南繁荣和发展。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如今每一位司机经过那里都会放慢车速,呜笛致敬。还有许多人专程赶到那里,摆上烟酒,水果和点心,为他祭拜,缅怀他们的丰功。</p><p class="ql-block"> 我是由知青入伍的战士,接兵首长了解我是青年点长的径历后,指定我任副班长的职务(班长是老兵)。也就是说从迈进部队大门那天启,我就肩负起一副小小的使命,</p><p class="ql-block">我暗下决心,要做一个优秀的解放军战士。我虚心向老兵学习,尽快适应新环境。同时,严以律已,当好排头兵,並较好地完成了那段任务。分兵后,我到十八连,这是兵部肯定的硬骨头连队,是一支响当当,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它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隧道掘进,它所担负的每个工段都是难啃的骨头。连队官兵嘴里没有苦累二字,困难面前不讲价,每项任务都能保时保质保量完成。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这个连队多年以来的战斗风格。一批批优秀的战士在实战中得到考验,一茬茬新兵在茁壮成长。我也在这个溶炉中里得到锤炼。我恪守入伍时的誓言,争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当雷锋式的兵。各项成绩都很优异,施工中敢挑重担,艰险时刻从不退却,是大家眼中公认的好兵。我的负出得到回报,组织上也给了我很多的荣誉,一年多的时间受到营,连多次嘉奖,並荣立部队三等功,也光荣加入党组织,成为当年入伍的战友中首批中共党员。除了完成繁重的工作外,我还注意发现身边的趣闻益事,抽空写上一段,如觉得有点份量就寄给有关报社。那时候,军人邮信享受免费,部队盖个三角章就可邮往国内各地。稿子水平不高,但偶尔也有被报纸采用的时候,但篇幅不长,一般都是几百字的“小豆腐块”故事。尽管稿子落款每次都用的假名,但久而久之,团里宣传部门还是了解到我的情况,並把我被抽调到团部,成了为数不多拿着士兵津贴却从事机关工作的一个战士。(因当时规定提干必须经军校毕业,因知青当兵,年龄普遍偏大,都超过军校录取年限),部队只能用“以兵代干”方式来使用,结果一代就是三年多。那段时间,我们时常下连队蹲点采访,发现有价值的素材,就尽快成稿发出。由于我的基础差,又没有经过专门培训,工作起来比较吃力,压力挺大,我只能将勤补拙,经常白天黑夜连轴转,多写多练,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平。虽然我是个战士,但每次下基层,营,连领导对我都非常客气,吃住也很关照。但我深知自已就是一个兵,仍严格要求自已,坚持下班排,睡通铺,吃大锅饭,和战士们打成一片,深受大家的一致好评,在团里也有点威望。记得七五年,我们部队发生了一起从未有过的群欧事件。起因是两个连队间个别人的斗嘴打架,辽宁兵开着汽车,纠结多人携带枪械围堵湖北籍战士。虽然局面很快得到控制,避免了事态的发展,並抓了首要人员,但此事给部队造成极坏的影响。全团召开大会,对参与者予以严历的批判教育,宣布了对部分人员开除军籍的处分,並决定立即押送回原籍。但在选定谁去执行这个任务时领导也犯了难,固然这是人民内部矛盾,不能像对待犯人一样交给公安机关处理。但终归这些人身背处分,情绪不好控制,耽心途中撑握不好火候发生意外,对任何一方都不好交代。很快有关部门就敲定了我,让我协助其他老兵来完成这项押送任务,並明确我是最佳人选,由我配枪负责携带档案,说我在老乡中的影响和威望较高,团首长最放心,总之,给我带了不少高帽,其目的就是要高标准完成这项任务。(最后任务完成的效果还是不错,部队,地方以及几位当事人都很满意)。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七七年因家中出现点情况,部队又特批我一个探亲假回沈,后因情况有些麻烦,短时间无法归队,最终部队同意我就地复员。至此,我也结束了部队生活。在后来的日子里,当兵的本色仍一直激励着自己,不论在什么岗位,军人的品质也时常在规范自己的轨迹。回顾几十年的人生历程,军旅生活仅是生命中的一段节点,虽然不是很长但也不算平淡,不是骄傲但也小有自豪。</p><p class="ql-block"> 顺便再提提部队间的几个片断:记得七三年初,云南发生地震,部队没有号召捐款,但我们闻讯后主动寄钱,当时我每月仅六,七元津贴,我仅留下为数不多的几元钱用来买牙膏,肥皂,余下的全部捐给了灾区,署名就是某部队一兵。后来灾区相关部门发信给部队表示感谢,具体是哪些战士也大致只个范围;好像第二年,我们驻地附近的围场县发生弹药库爆炸的恶性事件,(来自山海关机场的一支守卫部队,在调往垻上过程中,途经围场县临时休整,一个排长泄私愤,在枪杀另一个战友的过程中,手榴弹引燃了擦炮油,接着慢慢引起弹药堆的爆炸,很快另一部分弹药库也被䘧及)。地动山摇般的爆炸使房屋倒塌,建筑破损,原本不是太大的围场县顿时变成一片火海,弹片横飞,整个城区几乎夷为平地。(由于爆炸从冒烟到剧爆酝酿了一段时间,加上我们部队抢运及时,除仅两人伤亡外,广大人民群众均得到安全转移)。当天,我临时在师招待所学习,目击到事件发生的部分过程。其间,子弟兵的崇高形象和大无畏精神活生生地呈现在广大群众面前。人们惊恐万状,纷纷往城外跑,而我们的王功师长通过县广播站的高音喇叭,命令邻近部队以最快的速度向县城开进,要不计一切手段抢运城内居民。他要求铁八师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要冲在前面,尽管随时有牺牲的威胁,但要把救人放在首位,这是人民的需要,这是党的考验。此刻,我们的战士热血沸腾,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迎着外逃的群众拼命往里冲,一条街一条街地搜索,发现行动不便残疾人和老人背起就走,或抬上车立即外运,直至到城内看不见一个百姓,我们的战士才最后撤离。群众的生命保住了,但爆炸使他们的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师长又下达第二道命令,号召广大官兵捐款捐物,为群众解决燃眉之急。连队把日常食用的大米,白面做成各种食物,抬到街上,勉费分发给群众。而战士们却吃了近一个月从大火中抢运出,巳被熏烤过,带着浓重焦糊味的粮食;我手中也没啥可捐物品,只能把平时不舍得穿,准备退役送给亲友的一件军装,十分不舍地交到灾民手中。</p><p class="ql-block"> 当兵不怕苦,怕苦不当兵,当兵意味着奉献,当兵更意味着牺牲。这不是简单的一句空话,这是我们部队当时实实在在的豪言所示。(记得部队仓库里,常年备有几口棺材以防急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的国家不富裕,烈士的怃恤标准也很低,每牺牲一人,国家仅给家属补偿270元钱。当家属得知亲人在部队牺牲时,他们都是第一时间,长途跋涉要走上一,二天的里程奔向部队。住在偏远地区,大山里的家人甚至三,四天才能赶到。面对如此少的补偿,他们没有哭闹,尽管心情万分悲痛,却又理解部队,更不为难组织,往往带上亲人遗物,掩埋了亲人的遗体,含泪踏上返乡的路程。这情这景,其实就是一幅可歌可敬的画面,令人动容,更让我们活着的战友内心震撼。这就是当时我们部队的真实写照,以及他的家人所表现出不一样的高尚情操,这更是军旅生涯打在我心中的烙印。回想往事,总生感叹,类似的例子,枚不胜举。总之,当兵的日子永远难忘,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p><p class="ql-block"> 借此机会,向班里曾有军旅经历的同学问好,向曾经的军嫂们致敬,让我们共庆八一建军节的到来,祝各位节日快乐,家人幸福安康!🌹🌹🌹</p><p class="ql-block"> 二0二五年七月三十一号</p><p class="ql-block"> 于 悉尼</p><p class="ql-block">(此文系自已经历所述,一气呵成,没浮稿,且长而乱,现丑。水平有限,多有不当,望见谅,谢谢!)</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31日于悉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