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时间与空间是物质固有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客体的持续性(时间的长短)和顺序性(时间的早晚),</p><p class="ql-block"> 其特点是一维性。空间则是物质客体的广延性和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时空相合便构成所谓的四维时空。</p><p class="ql-block"> 约两千三百年前,中国的墨家把空间称为“宇”,把时间称为“宙”。并且已认识到时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脱离了物质运动就没有时间可言。</p><p class="ql-block"> 爱因斯坦曾证明,“空间和时间(他称为时空)皆与物质不可分离。”</p><p class="ql-block"> 现代著名宇宙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认为:“时间不能完全脱离和独立于空间,而必须结合在一起所谓的时空客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 时空图-—河图 洛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河图与洛书</p><p class="ql-block"> 在广义相对论中:空间与时间变成为动力量:当一个物体运动时或一个力起作用时,它会影响了空间和时间的曲率;反过来时空的结构影响了物体运动和力作用方式。空间和时间不仅去影响,而且被发生在宇宙中的每一件事所影响。(《时间简史》第33页)</p><p class="ql-block"> 早在两千五百年前,我们的祖先不仅同样地认识到,时空与物体和力作用方式的关系,而且又认识到空间的多维性,因而创立了至今还难以全面破译的神数图——河图与洛书(见附图集)。这两张古代数学图,不仅证明了四维时空,而且还设立了四种古代数学演绎出不同时空结构中物体发生的质和量的变化。我们的祖先不仅创立“河图”与“洛书”这样 的四维时空图和四维时空图中四种古代数学模式,而且还创立了一整套时空理论体系——五运六气。历朝历代的一些著名医家,对这一理论不断地加以注解与研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丰富遗产。源于五运六气的运用时空结构对物体影响的著名治疗方法——子午流注针法和灵龟八法,在几千年的医疗实践中,充分在证明了人与时空同步治疗方法有着神奇疗效。</p><p class="ql-block"> 史蒂芬▪霍金在他的名著《时间简史》中指出:“一个事件是发生在特定时刻和空间中特定的一点的某种东西。这样人们可以用四个数或坐标来确定它,并且坐标的选择是任意的;人们可以用任何定义好的空间坐标和一个任意的时间测量。”并又说:“对我来说,摹想三维空间已足够困难!然而很容易画出二维空间,例如地球的表面,通常我们将使用二维图向上增加的方向是时间,水平方向是其中的一个空间坐标。”由此可见,时空图“河图”与“洛书”中的四种数学模工构成的是四维空间。</p><p class="ql-block"> 古代军事学与中医学一样,是一门科学。但是现在研究的大量古代兵学成果都缺乏数理上的完美性,而造成的这种数理一计量上的普遍缺乏症,不是因为古人没有去做,而是我们。</p><p class="ql-block"> 古代数学不仅是用数字,它还用符号、奇偶,阴阳来表示运动变化的不断,甚至是用跳跃式的方法来表达和代替语言所不能代表的含义。</p><p class="ql-block"> 我们应该知道两千多年以前古人的语言表达以及文字运用于今人有很多不同,尤其是古人精彩的数学演算方式与今人更是差异甚大,例如有外国人曾用各种方法测算过我们中国式赤道坐标系统的坐立,然而他们无法计算出中国古代两千多年以前建立的赤道坐标系统,原因是他们不懂我国古人特有的数理思维方法。</p><p class="ql-block"> 两千多年以前的古人,在语言表达及精彩的的数学演算方式与今人都存在着很大差异与隔膜,这种差异与隔膜正是造成没有对古人数学运用方式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展的主要原因。这一原因甚至一直延续到现在,造成今人对古代军事学、中医学在数理、计量方面的研究几乎是无从下手了。而今人却又习惯地认为,只有有计量,有数理的东西才能称得上是一门完整的科学。所以曾有一段时间,很多人曾认为中医学和蕴藏与兵学中的“时空数理军事谋略学”一样同属巫术,是为科学。这实在是对我国古兵学的一大误解与不幸。</p><p class="ql-block"> 通过多年对“河图”与“洛书”的艰苦研究与探索,可以总结出古代惯用的四种数学模式:</p><p class="ql-block"> ⒈阴阳对偶性数学模式</p><p class="ql-block"> ⒉太极八卦性数学模式</p><p class="ql-block"> ⒊九宫八风性数学模式</p><p class="ql-block"> ⒋五行生克性数学模式</p><p class="ql-block"> 河图与洛书分别以这四种古代数学模式来运算四维空间中的每一维,从而确定与计算一个物体运动或一个力起作用时,对时空曲率的影响,以及时空结构对物体运动和力作用的影响。假如我们把“河图” 、“洛书”按以上四种数学做成立体动态模型,这四种数学模式在相推相荡的动态形式下,在不同的时空结构中,对物体和力作用方式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改变。下面分述之:</p><p class="ql-block">(一) 阴阳对偶性数学模式:</p><p class="ql-block"> 把洛书中的奇数以白子来代表“阳”,用偶数以黑子代表“阴”。将白子向左旋转,结果是代表了天体的运行(在地球上观察),代表空间。将黑子向右旋转,代表了我们生活着的地球的向前运行,代表了时间。《易》曰:“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即指洛书之数,法天象地,天旋地转,日月往来。我们可以把阴阳对偶性数学模式,称为时空数学模式,这样既直观好理解,又有现代味。</p><p class="ql-block"> 同时阴阳的辩证对立统一观,任何时候都是物质在时空运动中的基本性质,彼一时非一时,从量到质——对立、互根、消长、转化贯穿于事物运动的整个过程。它启示我们必须树立未来眼光。</p><p class="ql-block">(二) 太极八卦数学模式</p><p class="ql-block"> 洛书中的“中五之数”位居中央分别配合四维纵横相加与旋转,象征着世间万物各含有一个太极(太极八卦)。</p><p class="ql-block"> 太极图(见附图集)包罗万象,是一个物质运动不息的立体模式图,在这个模式图中,流动着阴阳、</p><p class="ql-block">五行、九宫八风、九宫八卦四种数学模式,同时又包含了两种(河图、洛书)四维时空图,每时每刻都变幻着无穷无尽的韵律。关于太极图的韵味,用“丹青难写是精神”来表达太极图中所蕴含的意境是再合适不过了。</p><p class="ql-block"> 太极图表现的是宇宙万物的运动规律,它包括了宇宙所有的系统。人的机体有它的生理系统,日月星辰的运行构成了天文系统;事物的变化构成了阴阳系统;春去夏来秋至冬始,阴晴、风雨雷电构成了气候系统;天干地支24节气构成了历法系统;五音、七音十二律,构成了音乐系统;天、地、山、泽、水、火、风雷构成了八卦系统;成长壮大、生老病死构成了生命系统;“子午流注”又演示了这些系统的时间性、空间性。太极图巧妙的包罗了一切系统。子午流注的时空性又揭示它们共有的运动规律。</p><p class="ql-block"> 分析这些系统,运用古代推理论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引力式:</p><p class="ql-block"> ⒈我国古人认为时空中的几种引力式</p><p class="ql-block"> ①地支六合平衡律</p><p class="ql-block"> 六合是记录日和月会合的次数。有子丑合、寅亥合、卯戌合、辰酉合、巳申合、午未合。(详见本章第五节)</p><p class="ql-block"> ②地支三合局和谐律</p><p class="ql-block"> 寅午戌合火局、寅午戌合土局(注:火局与土局均用寅午戌合局)、巳酉丑和金局、申子辰合水局、亥卯未合木局共五对。</p><p class="ql-block"> 三合局的原理:</p><p class="ql-block"> 古人认为,自然界万物在其存在的过程中,和少阳、太阳、少阴、太阴这些阴阳之气一样,都存在着始、盛、衰的过程。在事物上则体现为生、旺、休、死的规律。以此古人运用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数配成八卦,从而导演出除六合五行之外,又生衍出三合五行之理。</p><p class="ql-block"> 例:甲木生于亥、旺与卯、墓在未。所以说亥卯未是甲木的生旺休死过程。</p><p class="ql-block"> 例:丙火(戌土)生于寅、旺于午、墓在戌。所以说寅午戌是丙火(戌土)的生旺休死过程。</p><p class="ql-block"> 例:庚金生于巳、旺于酉、墓在丑。所以说巳酉丑是庚金的生旺休死过程。</p><p class="ql-block"> 例:壬水生于申、旺于子、墓在辰。所以说申子辰是壬水的生旺休死过程。</p><p class="ql-block"> 古人的局与库即是“一个整体”之意。</p><p class="ql-block"> ③ 地支相冲律</p><p class="ql-block"> 在12地支中,有6对相冲的对立配合。相冲就是相互冲击之意:</p><p class="ql-block"> 子午相冲,丑未相冲,寅申相冲,辰戌相冲,巳亥相冲。</p><p class="ql-block"> 相冲的原理:</p><p class="ql-block"> 要知道在人、时间、空间中,物体只要有相互融合与扶持,便会有、相互冲击与克制。</p><p class="ql-block"> 古人认为,人生长在时间、空间中,人类的活动可以影响自然界万物,包括人类自身也可以相互影响,时间与空间是并行的,为了说明这种关系,古人将天干纳人到地支中,因为古人已认识到人所居住的地球,其运行的直径产生了时间,地球的横径代表了空间,空间与时间无法分离,所以代表“天干”的空间与代表地支的时间必然无法分离。因此又用五行数学模式来说明这一切,其模式为下:</p><p class="ql-block"> 甲乙寅卯=东方木 丙丁巳午=南方火 庚辛申酉=西方金壬癸亥子=北方水 戊己丑辰未戌=中央土</p><p class="ql-block"> 丑未土、己也为土,将时间的丑土与空间己土合并;寅为木、甲也为木,将时间中寅木与空间的甲木合并;以此类推,不难看出中国古人运用人与时间空间高度统一协调的理论,正是中国式的控制论与系统论、信息论,并在这一理论下统一完成的。为了协调人与时空的统一与平衡,古人用五行数学模式来控制与协调。这样五行中的相冲与相生性,就代表了时空中万物的相融与相生,也只有这样,才能符号时空中的物质运动原理。</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 时空韵律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① 和谐律</p><p class="ql-block"> 古人认为,在大自然和宇宙中,只有天、地、人三者合为一体,才能称得上是最完美的和谐律与韵律。不过这种和谐律,不是让人只是被动的适应大自然,而是积极的根据人所要达到的目的,运用有利的天时与地利。只有天时、地利有利于己就可认为是最完美的和谐律。</p><p class="ql-block"> 那么什么才叫天时、地利有利呢?即古人认为,在十天干中,有天干化五运,即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相配在时空历法中,共为五年60个月。也就是说,在五年(60个月)之内就可循环一周,所以《内经》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这样就可依据每一年的时空“气交运化”原理(见第五章,要熟练掌握运(主运、客运)气(主气、客气)相合而用计算天候变化的原理与方法)推断出某年、某月、某日为某种运气流行或者是两种运气的变换(木为风、火为(暑)热、土为湿、金为燥、水为寒 )时间。在战争中,如果战前的一切工作都准备就绪——即对己已形成有利的战略或战役态势,如果要借助有利的天候条件,才能更好的胜于易胜的话。古人也并非是一五年为一期来测算天时的。根据“五运六气”原理,每一年都有特定的四季变化和运气变换,而“月”的时间正好在四季与运气更替交换的过程中起着过渡作用。这样便是可根据特定的“月令”条件,来设计自己的战略与战役方针。诸葛亮巧借东风、雾天借箭,无一不是根据当时的月令条件,结合日、时千支、以及天文现象所预示的特定气象,在利用我国独特的“气交运化”之数学计算方法推断出的。而所谓寅午戌合土局(火局)、巳酉丑和金局、申子辰合水局、亥卯未合木局,则与上述基本一意。《内经》曰:“天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五运五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p><p class="ql-block"> 所以一旦预测出某种“气交运化”(天时),在谋求出有利的地行,或者预先设计把对手引入自己的时空范围内。这样就可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早做准备,只等来时机而动。《孙膑兵法▪月战》中,一再强调要“以月来战”就是这其中的秘诀之一。当然这也与当时的生产力低下导致战争工具简单,为达到较大规模的杀伤或牵制对手,而不得不借助有利的天时、地利有关。所以孙膑认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我们从孙膑指挥的马陵之战中就可看到,孙膑首先采用“减灶计”,把庞涓步步诱引到预设之地——马陵。并度其步,让其在晚上(用天时)到达,只等庞涓点火看字,便可万箭齐发,立斩魏军之首,从而大破之。因此那种以往认为的,孙膑的“一月来战”,是指战争与日、月、星象存在着某种迷信象征性关系是不正确的。而这里的“日与星象”,只是古人进一步用来判断“气交运化”的辅助工具而已。因为在古人那里,事物整体论观念是极强的;而且又不能拥有和保存各地各年的水问资料可供参考。所以只要是当时大军事家都是精通天文星象预示天气的高手。当然,要想真正到达“天下战国,……二胜者王,一胜者帝”(《吴子兵法▪图国》),“ 故抚时而战,不复使其众”(《孙膑▪月战》)高超境界,仅掌握一个天文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孙膑▪八阵》曰“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净。此王者之将也。”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为将之道,首先就要用大局观念和全局眼光。当然在现代战争中,根据任务目的和任务所要达到的效果,借助特定的天时条件有时虽然是极其必要的,因为那样更能使自己胜于易胜,减少自损。但现代战争的条件与古代已大有不同,更具需要和任务的紧急程度,以及形势情况,其对客观天时的选择往往更大了。甚至可以自己制造特定的气象条件。</p><p class="ql-block"> ②化合律</p><p class="ql-block"> 化合律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太极图中的流动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这里有控制论中的反馈与负反馈、前馈的理论,一般用于气象学、植物学、生物学和遗传学。</p><p class="ql-block"> 克制规则是天地之间,万物之内金、木、水、火、土的克制关系。</p><p class="ql-block"> 化合律:两种不同的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了质变后重新产生的一种相同的物质。在太极流动图中构成一致性旋转。</p><p class="ql-block"> ③周期律</p><p class="ql-block"> 宇宙万物之内,一切物体与时空都存在周期性。例如大地上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人的生长老死,海水的潮起潮落,雁子的暑往冬来,花开花落,昼夜更替,都有不可抗拒的周期性,这就叫“周期性”。</p><p class="ql-block"> 时空与物体都在周期性中,生长壮大,衰老消亡,不可能与《周易》所讲的大的别去小的别来,一平到底,中正和明,在这种周期律中,万物万体,相推相荡,形成了巨大的运转力,阴消阳长,阳消阴长,这是世界万物永生不变的定律。这就是“太极”流动图中永恒的生生不息的定律也。</p><p class="ql-block"> ⒊八卦:</p><p class="ql-block"> 八卦是古人以阴阳卦爻之象,结合自然界的天、地、水、火、风、雷、泽、山而形成的。即乾为天,坤为地,坎为水,离为火,巽为风,震为雷,艮为山,兑为泽。这是八卦的名称与图像,以八卦结合四方,分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和中央九个方位即成九宫。</p><p class="ql-block"> 八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古代天文学家用它表示年、月、日、时以及自然周期的符号,所以有“夫卦着,时也,爻者适时之变也”,以上我们所说的是先天八卦。</p><p class="ql-block"> 先天八卦:</p><p class="ql-block">① 先天八卦与周期</p><p class="ql-block"> 先天八卦是古人本着自然理法研究天体运行的周期图,反映的是太阳、月亮、地球之间的运行规律即周期。是古人“天圆地方”的思想反映,当然这里的“地方”并不是指地是方的。而是以靠测动的观察定向坐标方法。</p> <p class="ql-block">八卦均由初爻、中爻、上爻组成,先天八卦图的初爻、中爻、上爻分别组成了内、中、外三个圈。</p><p class="ql-block"> 年周期:(先天八卦图初爻示意年周期 见上图12)</p><p class="ql-block"> 初爻组成的内圈反映了年周期,从图中画的那条直线看,它的左边是阳爻,表示从坤卦左行,冬至一阳初生,起于北方,阳气始盛终于北方而极,周而复始,如环无端。这就是说,整个天体的运行和气象变化,不外乎“日月运行”、“阴阳二气”、“一寒一暑”。</p><p class="ql-block"> 日周期:</p><p class="ql-block"> 先天八卦图的中爻组成中圈反映了“日周期”。(先天八卦图初爻示意年日周期 见上图13)</p><p class="ql-block"> 从图中划界的横线来看,上半圆为阳爻,表示白天太阳出东方升起,经南方后运行到西方;横线下半圆皆是阴爻,表示太阳从西方落入地平线后的黑夜,次日又从东方升起,周而复始。</p><p class="ql-block"> 月周期的四隅与四正:</p><p class="ql-block"> 先天八卦图的上爻组成的外圈,表达了两个意思,在“年周期”的一节中我们提到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年周期四正为四阳,与月球在其轨道上的四个典型月相位置朔、望、上弦与下弦为四阴,与即为四隅,这四阴与四阳相合,恰好构成了八卦。</p><p class="ql-block"> 四隅:太阳与月亮合在一条线上,同升同落,夜晚都在地球的另一面运行,天空漆黑无光,这个时候就是每月的月终,天文上称为晦。</p><p class="ql-block"> 从晦经上弦到望,就是上月终到本月十五,这是从阴极转阳的阶段,故这一阶段用阳爻。从望经下弦再到晦,也就是从阳极最后转入阴,故这一阶段用阳爻表示。由于日月相互掩映的典型现象都发生在图像四偶的位置上,故用阴阳爻在图的四隅位置上表示。</p><p class="ql-block"> (附:先天八卦上爻四隅示意月相 见上图14)</p><p class="ql-block"> 四正:四正反映了太阳在春夏秋冬四时的经天运动,也就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年周期运动。古人从土圭测影发现四季的四个重点——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就在图像的四正位置上。</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先天八卦图的重要内容是古天文学家用以表示年、月、日、时自然法理周期的一种符号,所以有言:“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p><p class="ql-block"> (附:先天八卦上爻四正示意四时图 见上图15)</p><p class="ql-block"> ②先天八卦的方位与排列:</p><p class="ql-block"> 由乾一震四,系由上而下,在由下而上旋至巽五,由巽五至坤八由上而下,气其路线形成S形的典线,这种运动方式称为“逆行”,由乾至坤是按先天八卦乾1、兑2、离3、震4、巽5、坎6、艮7、坤8排列的,这种从上而下,先左后右由少到多的数字排列方式,称为“逆数”。反之由坤至乾,从下面的坤开始,由下向上,先右后左,由多至少的数字形成倒行的方式,称作“顺数”。</p><p class="ql-block"> “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以先天八卦图中乾数起左下数1、2、3、4,是指已发生过的数,如从今天就算以往的数,有昨天2,前天3,大前天4…▪,就是说今天追数往日,即:“数往者顺”为“顺数”。这是因为震为一阳生,离兑为二阳生,乾为三阳生,反映了阳气上升的过程,其数为四、三、二、一。</p><p class="ql-block"> 有巽5、坎6、艮7、坤8之数,是指还没发生的数,有如某事至今日已地四天了,明天地五天,后天地六天…▪说明阳气至乾为极,由巽始阴气萌生,指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向相反或新的方面变化。(见附图集)</p><p class="ql-block"> 后天八卦(文王八卦)</p><p class="ql-block"> 假如说先天八卦主要是天文学,是时间,那么后天八卦讲的就是地球上阴阳气化运行的规律,阴阳的互根,一年四时八正的推移,万物生长收藏。“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用的便是后天八卦。(后天八卦图 见附图集)</p><p class="ql-block"> 天地万物的规律,是从春天开始活动。生长,到冬天而成终成始,这个规律为360日循环一周,八卦各主45日,也就是三个节气。按顺时运转的。</p><p class="ql-block"> 后天八卦效法自然和社会的角度,给八卦规定以男女长幼之别,乾天为父,坤地为母,生震、巽、坎、离、艮、兑六子。</p><p class="ql-block"> 如同家庭一样,有父母才有子女,六子分男女,而且有长幼之分,对有血有肉者可理解为雌雄之分,对宇宙万物而言,指变化规律即天地生万物,万物无不分两性。</p><p class="ql-block"> (三)九宫八风数学模式</p><p class="ql-block"> 在《孙膑兵法▪地葆》篇中曰:“八风将来,必勿忘了。”“八”风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灵枢经》中也有篇章论述,它是以天文历法与洛书之数理赔八卦来说明自然界回旋的一股无形力量的厉害关系。</p><p class="ql-block"> (九宫八风图 见附图集)</p><p class="ql-block"> “八风学说”是按北极星旋转的天象来确定的,用以说明每个区域所在的时间内而体现的不同天气变化,气候特点及其规律,然后依据不同时间内的气象变化,来决定军事行动。</p><p class="ql-block"> 古人以北斗星斗柄指向为准,把北斗星绕北极星由东向西旋转一周,把这一周方定为正北、正南、正东、正西、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八个区域,又称“四正”“四隅”合八个八方,并依据此定八节,没节三气,24节气含在其中,这样,每个区域所在时间内体现了不同的天象,气候特点及其规律,古人便是依据不同时间内的气候的正常与否,来描述和推测与人的内在关系,以及对所要从事的目的的活动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九宫八风,以11月建子冬至为始,依次按月排列。</p><p class="ql-block"> 一宫(坎水)</p><p class="ql-block"> 冬至这天,斗柄指向正北方,为叶蛰宫,卦数为一,在这个区域北斗星历经冬至→小寒→大寒3个节气,运行46天,时值冬至,气候阴寒至极,北风凛冽,北方来的风为顺,名为“大刚风”,反之为邪风。</p><p class="ql-block"> 八宫(艮土)</p><p class="ql-block"> 立春时节,斗柄指向东北方,称为天留宫卦数为八,这个区域内北斗星历经立春→雨水→惊蛰3个节气,运行46天,这段时节阴气渐消,阳气渐长,风从东北来为顺,名为“凶风”,反之为邪风。</p><p class="ql-block"> 三宫(震木)</p><p class="ql-block"> 时为春风,斗柄指向在东方,称仓门宫,卦数为三,在这个区域内北斗星历经春分→清明→谷雨3个节气,运行46天,这个时期阴阳均行,天所温和,风从正东方来为顺,名为“婴儿风”,反之为邪风。</p><p class="ql-block"> 四宫(巽木)</p><p class="ql-block"> 时正理夏,斗柄指向东南方,称阴洛宫,卦数为四,在此区域内北斗星历经立夏→小满→芒种3 个节气,运行45天,期间阳盛阴衰,天气渐热,以东南风为顺,气暖风柔,名为弱风,反之为邪风。</p><p class="ql-block"> 九宫(离火)</p><p class="ql-block"> 时为夏至,斗柄指向正南,为“上天宫”,卦数为九。在此区域内北斗星历经夏至→小暑→大暑3个节气,运行46天,在此期间内阳气已极阴气始生,天气以炎热为特点,以正南风为顺,名叫大弱风,反之为邪风。</p><p class="ql-block"> 二宫(坤十)</p><p class="ql-block"> 时为立秋,斗柄指向西南,进入玄委宫,卦数为二,在这个区域内北斗星从立秋→处暑→白露3个节气,运行46日,这时期阳气渐消阴气渐长,天气转凉,以西南风为顺,名叫“谋风”,反之为邪风。</p><p class="ql-block"> 七宫(兑金)</p><p class="ql-block"> 时为秋风,斗柄指向正南,进入仓果宫,卦数为七,在此区域内北斗星历经秋风→寒露→霜降3个节气,运行46天,期间阴阳均行,天气凉爽,以正西风为顺,风来金气刚劲名为“刚风,反之为邪风。</p><p class="ql-block"> 六宫(乾金)</p><p class="ql-block"> 时值立冬,斗柄指向西北方,进入新洛宫又为乾金宫,卦数为六,在这个区域内北斗星历经立冬→小雪→大雪3 个节气,运行45日。期间阴盛阳衰,天气寒冷,以西北风为顺,风来刺冷,名为折风,反之为邪。</p><p class="ql-block"> 五宫(中宫)</p><p class="ql-block"> 古人观察到北极星在天北极之位,它不升不没,恒居“天之中”天体以之为枢,从东向西运转,故称“中宫”,卦数为五。由于北极星处于北极轴上一点,天体围绕气转,像古代帝王号令天下,所以称为“天帝”或“太一”,北斗星围绕北极星旋转,称为“太一游宫”,即以中宫巡临八宫,太一日复一日地游历九宫的规律,是以冬至这一天,斗纲十一月建子开始临于正北方叶蛰宫,在八卦中的坎位,这时阴气已极,天阳萌生,以此为起点,来计算游行的日数,到了一定的日子,就移居到另一宫为,在每一宫为,居留一个阶段,周游八宫完毕,到地九阶段头一天,北斗星重新回到(坎位子正),这就又到了冬至日。</p><p class="ql-block"> 九宫八风说是作用:</p><p class="ql-block"> 九宫八风学说,指出了八卦之方之风以时而至,谓之八分。这八种风从居位应时而来,为之正风,正风来时徐徐和和,又称正气或和平之气,主生长养育万物。</p><p class="ql-block"> 八种风从当令节气相冲(相对)而来,称为虚风,这是违背时令的不正之风。可以影响人体。</p><p class="ql-block"> 九宫八风学说还指出,太一从一宫转向下一宫的当天,也就是交节日,如果天气是和风细雨,为吉祥,谷物丰收,禽畜兴旺,人民安居乐业,少有疾病发生。</p><p class="ql-block"> 风雨出现在交节后,为少雨干旱;风雨出现在交节前为多风多雨,要发生洪涝灾害。</p><p class="ql-block"> 将九宫八风学说的卦数用“洛书”数字,并以其数字左行来代表天气现象。</p><p class="ql-block"> 另外九宫八风的八卦方位采用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因为“后天八卦”表示的是在大地上自然的规律。</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九宫八风”数学模式是立体,运动不息的,演示的是天空与大地上的一切气候变化。</p><p class="ql-block"> 提示:应将“洛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五运六气”学说与“九宫八风”学说结合在一起,融会贯通为时空的转换及利用,打好基础论的底子。</p><p class="ql-block"> 五行数学模式(详见第三章)及五运六气(详见第五章)前面已有叙述,这里兹不赘述。</p><p class="ql-block"> 从中国古代的时空图到四维时空图中的六种数学运算模式,足以证明了我国古代医学家、军事家、不仅认识了时空结构对战争和人体的影响,并且早就会使用四维时空图中所含的四种古代数学的动态变化,演绎出来的不同时空结构,来调整人体和施谋用略与用兵,以求达到人与时空节律的同步与协调。</p> <p class="ql-block">我们都听说过在民间广为流传的“颠倒八卦迷魂阵”,但这对绝大部分人来说,都是只闻其声,不知其形。虽然《史记》与《汉书》都记载,孙武与孙膑不仅有兵书传世,而且还有图18卷,可至今几乎未见一幅。宋朝是古代战争最讲求布阵的一个时代,也是历史上布阵的顶峰,可仍然没有几张流传后世。</p><p class="ql-block"> 一 子午流注针灸法</p><p class="ql-block">医学实践中的“子午流注针灸法”,因其作为一种治病救人的人道之术在民间代代相传至今不衰,并代有名医精于此术,作为军事斗争中“颠倒八卦迷魂阵”,因其是保家卫国的克敌制胜的法宝又属兵家之绝密,因此它在名族观念和漫长的封闭与禁锢的历史长河中淹没了是正常的。庆幸的是,它的理论还完整地保留在祖国医学的又一理论体系——五运六气与经络学说中。两千五百年前与孙氏《兵法》同出一个时期的医学圣典《黄帝内经》也完整地保留了它的全部理论。</p><p class="ql-block"> 二、天人学说</p><p class="ql-block"> 每一人都有12经脉,应和每一年的12个月,12经双侧和(12×2),又为24经脉,又应和自然界的24个节气,24经脉加任脉、督脉、阴跻脉双侧,又应了28个星宿,在28经脉中又有365个穴位又应了周天365度。</p><p class="ql-block">天体运转不息,人体气血同样周流不息。</p><p class="ql-block"> 天体运行环周于28宿之间,自东向北,向西,向南而东(见附图集:洛书图)。天体运行经过28星宿,28星又有四方定位,交亢诸宿为东方,奎娄诸宿为西方,斗牛诸宿为北方,井鬼诸宿为南方。</p><p class="ql-block"> 中医学中的子午流注针灸法,其治病原理主要是根据不同的时空结构,对人体气血流行的影响选取特定穴位,借助时空对物体和力作用的不同方式来调整人体气血运行来治疗疾病的,只要运用恰当就有起死回生之效。”子午流注针灸法“用事实证明了霍金的一个著名论点:“在广义相对论中,空间与时间变成为动力量:当一个物体运动时或一个力起作用时,它会影响了空间和时间的曲率;反过来时空的结构影响了物体运动和力作用方式。空间和时间不仅去影响,而且被发生在宇宙中的每一件事所影响。”大科学家、大军事家、大医学家、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总是要邂逅的。</p><p class="ql-block"> 古人认为时间、空间、人体节律应该是相一致的,才是正常的,人体的节律与时间、空间的节律不等同就会发生异常,子午流注针灸法治疗的根本在于调整人体的节律,使人体的节律与时空节律相一致。</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古代数学是统一在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逻辑思维下的,古人用这种特有的数学思维模式,运算出了天文学中的“中国式赤道式坐标系统”,另外我们还可以看一下他们是如何求出人体28脉的长度和气血运行与时间关系的:</p><p class="ql-block"> 古人认为人体28脉总长度≈1620寸,一呼一吸为之一息,一昼夜≈13500息,一息气行6寸,一日人体气血运行81000寸,一二十八脉的总长度1620寸≈一日人体气血运行全身50周次,而每周次的时间用现代时间来算,是28分46秒,也就是在28分46秒内人体营气从肺到肝又回到肺后经历的28脉,365个穴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