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分三集终于整理完成在北京展览馆的′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展。</p> <p class="ql-block">王圆篆道士发现藏经洞,洞囗。</p> <p class="ql-block">复原的墙壁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此展,跨越十个朝代的9座莫高窟艺术精华,近300幅高保真壁画和彩塑,涵盖从北魏至元代的经典作品。尤其文物真迹最具震撼力。虽然大部份宝藏在国外。</p> <p class="ql-block">此展科技助力,运用高精度数字技术与匠心手作。精准复制洞窟。连壁画上的细微裂缝和酥碱痕迹都得此还原。</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开凿于十六国时期(公元366年)正值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p> <p class="ql-block">佛教宣扬′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古人认为塑造佛像是积累′功德’求得来世福报。</p> <p class="ql-block">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往来商队,使者,僧人在此停留,因此莫高窟作为当时的佛教圣地。</p> <p class="ql-block">融入了印度,波斯,希腊等外来元素,満足多元化下大众的审美需求,成为载体,彰显宗教精神,借以巩固统治(以宗教凝聚民心)</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能保存千年是自然环境,地理条件,人为因素多方面巧合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气候干燥:在大西北干旱,雨少,空气温度低,抑制霉菌的滋生和木材,颜料的腐朽,减少风化。</p> <p class="ql-block">地质稳定:开凿在砾岩崖壁之上,结构坚硬且透气性好,不易因雨水渗透而坍塌,提供稳固′外壳^</p> <p class="ql-block">风沙的保护:沙漠和戈壁形成天然屏障,一定程度上隔绝外界大规模人为破坏(战乱,农耕活动)</p> <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相比中原不断的战争,政权更迭,冲击较少。尤其近代破四旧等运动,避免了大规模人为破坏和劫掠(直到19世纪末才遭到外国探险者的掠夺)</p> <p class="ql-block">历代的维护与信仰的延续:政权,僧侣和民众不断对洞窟的修缮和补绘。明清时期,虽碰上冷落,但当地道士(如:王圆箓)和村民仍对洞窟有一定的看管,避免彻底废弃。</p> <p class="ql-block">人囗较少,相对封闭。减少阳光直射和外界温度的变化。也因流沙掩埋或人为封闭得以保存。成为世界上现存最大,延续时间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p> <p class="ql-block">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有大量公元4一11世纪的文书,绘画,经卷…约5万余件。后报之清政府。清官不重视,不理不睬,腐败透顶,无知无能,导至被外国懂行学者盗掠。</p> <p class="ql-block">1907年,斯坦因(英)用少量银两诱骗,掠走7000余件文书,500幅绘画。同时还掠有最早的纪年文献《金刚经》。</p> <p class="ql-block">1911年,日本掠走数百件文物。</p> <p class="ql-block">1914年俄国盗走2000件文书和壁画。</p> <p class="ql-block">1924年,美国华尔纳用化学胶水粘走多幅壁画,并盗走一尊唐代彩塑。</p> <p class="ql-block">大量文物文件流失海外,分散于英,法,日,美等十多个国家博物馆和私人手中,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现今中国学者若研究敦煌艺术,要依赖海外藏品,成为一大耻辱,成为学术史上一大遗憾。令中国人不能忘记。</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毛笔字,千古流芳。</p> <p class="ql-block">出口处,画册。</p> <p class="ql-block">老莫餐厅</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宝藏现在世界各地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1908年伯希和(法国汉学家)在挑选6000余件大量孤本佛经,书籍,壁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