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呢称 : 屋外的风195596890</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 <p class="ql-block"> “人物肖像素描”小记</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就听说邻近的红旗生产队新来了三个女知青战友,趁今天下午我们生产队没有开工,我相约X同学去混了个脸熟,感觉还挺不错哩!</p><p class="ql-block"> a1战友是一个大大咧咧的有点微胖的姑娘,她在屋内走动时,那前后扭动的身姿就像一阵香风拂过似的。或许是因为我们这两个突然造访的男知青的原因吧,在我们面前,她竭力地想让自己显得更成熟些,但是,她额前的那撮用火钳烫过且又微微颤动的栗色卷发,却悄悄地泄露出她内心的兴奋和紧张……</p><p class="ql-block"> a2战友就不同了,她身段高挑,一对滴溜溜转动的大眼睛镶在她那张精致的橢圆型脸蛋上,使整个人看起来既得体又养眼。她在言谈间虽有些拘谨,但给人的感觉终是十分的舒服和愜意。</p><p class="ql-block"> a3战友则是中等个子,一付略显瘦削的脸颊与她匀称的身体十分协调。也可能也是因为我们彼此间都还不太熟悉的缘故吧,在我们闲聊的时候,她那双警觉的大眼睛总爱时不时地忽然眨动一下,真是非常有趣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摘自1975年1月X日的一次知青间的串门日记。</p> <p class="ql-block"> 阅读后记 </p><p class="ql-block"> 记得早年在农村插队时,年少且又酷爱文字学习的我由于条件限制,常常在接受再教育的间隙,自创一些土方法来训练自己的文字归纳及文字描写能力。而以上的那种跳跃式的“素描”练习,则是我当年常用的土方法之一。</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作为一个只有文革后期两年试办初中班学历(这两年里,至少有近一半时间是在学校安排的学工、学农中度过的)的插队知青,成天面朝黄土背朝天,除了有满脑子的学习意愿,也不知道怎样才能去尽快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文字能力——能有的就是与几个志趣相投的同学互相交流鼓励,以及和那几本好不容易才借阅到的国内外名著相依相偎。有时候,他在生活中或是在平时的劳动间遇上点什么自己觉得有趣的人或事,晚上就匆匆地趴在那盏自制的煤油灯下去试着倒腾点什么,虽说经常都是懵懵懂懂、语病百出,但也总是乐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虽说当年那位在他自己的文学梦境里陷得太深的“文字青年”,现在早已经是“沧桑蒙面、偃旗息鼓”了!但当他看到今天的一些正在求学路上的年轻人——他们竟在当下这种优渥得令他惊羡不已的学习条件下,仍在那里无端矫情、磨磨蹭蹭……他“触景生怀”之际,忍不住又在这里自我多情似的胡诌一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31日于家中杂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