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五省夕阳游散记(一)

祥丰

<p class="ql-block">  像防失智老人走失,第一次在胸前挂上一块小牌牌,参加“和谐夕阳”团,游东北五省。已经多年没坐绿皮火车了,经历过那个年代的绿皮车,每站必停,车行缓慢,总是有那么多人,上下车像打仗,远行是一场劫。无论冬夏,车内人移动得靠挤,挤得脚不沾地,挤得像脱离水的鱼喘气窒息。从自由开放的空间进入逼仄封闭的车厢里,极为考验人的体力和心理承受力。</p><p class="ql-block"> 从决定参团那一刻起,我就作好准备,携带的行李能省则省,食物能将就将就。但我还是被同车团员的行头所吓到。大到被单、隔帘,小到字牌、朴克、快餐面、自热饭、剁椒、腊鱼腊肉、筷子、瓜子花生,拖鞋旅行鞋数双,不畏繁杂,既不归类,又不紧凑空间。手推旅行箱,身背大包小包,像逃荒又像搬家。</p><p class="ql-block"> 7月13号18:00,35人组成的衡山团,启程往衡阳火车站,搭乘Y122次(广州白云→山海关)卧铺专列。</p><p class="ql-block"> 上得卧铺车,同行中有人铺就自备的床单,围上隔帘,把小空间装扮成皇宫。占领行李架、大小桌板,随即将拉杆旅游箱(预谋好大的那种)架在两床之间,开始鏖战打牌。</p><p class="ql-block"> 不打牌的则海阔天空,东家长西家短。再无所事事就爬上卧铺躺平。绿皮车摇摇晃晃,车厢如摇篮,渐入梦乡。猛然间,一推三搡,车轮咣当咣当,又被惊醒,难得深眠。</p><p class="ql-block"> 从衡山到山海关,车行两个夜晚一个白天,约36个小时。我不打牌,亦无八卦的癖好,白天脸朝车窗外,看天高云淡、从南至北山峦渐变为平原。夜晚看黑黢黢的树林里农舍的灯光划过。不知车停了哪些站,也不知停了多久,只知道每到大站停的时间长,且要锁闭厕所,此时老人们像做错了事的小孩,请求列车员开门夜解。</p><p class="ql-block"> 7月15号早晨6点半,火车终于停下了,旅游首站山海关到了。</p><p class="ql-block"> 漫长无聊的旅程是很累人的。</p><p class="ql-block"> 山海关,天下第一关,与嘉峪关、潼关并称为三大名关(也有称居庸关、雁门关的),历史上著名的军事要塞和长城东端起点,扼守华北与东北的咽喉。</p><p class="ql-block"> 登临山海关澄海楼,长城东端入海处尽收眼底,它一端雄踞海中礁石,一端沿海岸向上延伸,像龙头探海汲水。抚城墙箭垛,眺海天一色,历史的风从明朝吹来。自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徐达主持修长城山海关隘以来,先后有戚继光、袁崇焕、熊廷弼、孙承宗在此镇守,守关内百姓安宁,后人在此建有显功祠,以彰功德。</p><p class="ql-block"> 也有吴三桂在此引清入关,生灵涂炭,背万世骂名。没搞错,此吴三桂就是清朝三藩之乱的那个吴三桂。为了明晰这段历史,我DeepSeek。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军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满洲政权(金,后改国号为清),多年觊觎中原,多尔衮率军驻守山海关外,虎视眈眈。时任明朝辽东总兵吴三桂镇守山海关,夹在李自成与清军之间。</p><p class="ql-block"> 李自成占领北京后,招降吴三桂,并扣押其父吴襄、爱妾陈圆圆。吴最初接受招降,率军返京途中得知家产被抄、陈园园被夺,冲冠一怒为红颜,愤而转投清军。</p><p class="ql-block"> 吴三桂向清军求援,清摄政王多尔衮假意答应吴“助明剿贼”,实意图入主中原。山海关之战(1644年4月),吴与李自成大军激战,清军突然加入,大败李自成。李自成败退北京,仓促称帝后西逃,清军顺势入关,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入关后多尔衮背弃承诺,迁都北京,建立清朝统治。</p><p class="ql-block"> 清朝初年,为平定南方反清势力,清廷封三位汉人降将为藩王。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南,剿灭南明王永历帝。靖南王耿精忠:镇守福建。平南王尚可喜:镇守广东。后因三藩拥兵自重,掌控地方财政、人事,形成独立势力,威胁统一,才有康熙帝撤藩引发三藩叛乱。</p><p class="ql-block"> 一处历史地理景观,串起了众多历史事件、人物,构成了一个稳定的记忆三角,引发你无限的思考。旅游的意义也大概如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