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0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央宣传部等11个部门联合评选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p> <p class="ql-block"> 从这些英雄模范人物的名单中,我发现其中有三位人物的原籍都是江苏常州,他们是瞿秋白、恽代英和张太雷。他们均为中共早期的革命家,被称为“常州三杰”。</p> <p class="ql-block"> 依据个人制定的“追寻先辈足迹”的红色旅行计划,我曾两次去常州,听到了不少有关“常州三杰”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在常州,我发现在当地设有多个纪念“常州三杰”的场馆或景观。如他们每位的纪念馆、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红色公交。在常州烈士陵园、常州高级中学、常州工学院、青果巷等地立有他们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 在参观瞿秋白和恽代英相关的纪念场所后,我又继续开启了追寻张太雷足迹的红色之旅。</p> <p class="ql-block"> 张太雷(1898年6月17日-1927年12月12日)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在中国革命史上创造了多项“第一”的纪录:第一位牺牲在战斗第一线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成员;第一位被派往共产国际工作的中国共产党使者;第一位登上共产国际舞台的中国共产党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第一位团中央总书记;领导建立了中共在大城市内的第一个红色政权;第一批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之一。</p> <p class="ql-block"> 张太雷,原名张曾让,1898年6月17日出生于江苏常州。他的祖上是封建世家, 到他父亲的时候,家道早巳中落,不得不寄居在操小手工业的外祖父薛锦元家。在他4岁多的时候,父亲便教他识文断字,同时还注重培养他的情操,为他的良好成长打下基础。</p> <p class="ql-block"> 1906年秋天,张太雷考入常州西郊两等小学堂,插班就读二年级。张太雷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校期间刻苦读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在西郊两等小学堂的学习经历,为他日后的成长和革命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勤奋好学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也在这一阶段开始逐渐形成。</p> <p class="ql-block"> 张太雷于1911年7月考入 常州府中学堂 。他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尤其是英语成绩突出,深受同学们的羡慕。张太雷身体健壮,爱好运动,擅长踢足球、打乒乓球和踢毽子。此外,他还表现出勇于进取、敢于斗争的精神。在中学时期,张太雷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他与同学瞿秋白一起上街宣传革命,参加反对学校当局打压学生的学潮等活动。在学习上,张太雷英文突出,瞿秋白国文优秀。张太雷热爱运动,精力充沛;瞿秋白则身体瘦弱,性格略显孤僻。他们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共同响应辛亥革命,率先剪掉辫子,上街宣传革命。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他们积极参加反袁斗争和抵制日货运动。因抗议学校开除进步同学,两人受到校方警告,后愤而离校。在中学的经历激发了张太雷的革命热情,为他后来的革命活动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1915年秋,张太雷考入北京大学法科预科。在北京大学期间,张太雷受到了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当时北京大学是传播新思想的重要阵地,这为他后来接触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创造了条件。由于在北京大学需要读三年预科才能进入正科四年的学习,这样时间长且费用高。所以在北京大学读了一个学期后,张太雷于1915年冬便转考上天津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在法科预备班学习半年后,便成为北洋大学法科正式学员。</p> <p class="ql-block"> 在北洋大学学习期间,张太雷除了完成各专业课程在,他凭借着过人的天资,学会了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多种外语。作为在校学生,1918年夏,他受北洋大学法科美籍教授福克斯之邀,参加了《华北明星报(日报)》的编辑工作,这期间他阅读和翻译了许多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进步文章。同时还为俄共党员鲍立维工作,秘密翻译了大量的社会主义革命文献。</p> <p class="ql-block">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张太雷在天津积极组织北洋大学的学生参与抗议活动。他带领同学走上街头,进行演讲和宣传,号召民众抵制日货,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他加入了天津学生联合会,并担任重要职务,负责组织和协调学生的抗议行动。在他的努力下,天津的学生运动迅速高涨,形成了强大的声势。</p> <p class="ql-block"> 在运动中,张太雷与李大钊等革命先驱建立了联系,深受他们的影响,开始更加深入地研究和信仰马克思主义。通过五四运动,张太雷亲眼目睹了人民群众团结斗争的力量,进一步坚定了他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社会的革命信念。五四运动后,张太雷更加积极地投身于革命活动。他加入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国最早的党员之一。此后,他积极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开展工人运动等工作,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p> <p class="ql-block"> 当年张太雷深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认为只有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才能拯救中国。他立志要成为改造社会的“巨雷”,冲散阴霾,推翻反动统治,因此将自己的名字张曾让改为“张太雷”,寓意“愿化作震碎旧世界的惊雷”。</p> <p class="ql-block"> 在今天的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和北洋园校区分别立有张太雷胸像和立像。</p> <p class="ql-block"> 1920年,张太雷在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的同时也顺利完成了在北洋大学的学业。但由于革命工作,张太雷无暇到校领取毕业证。这也说明,张太雷为了革命事业,放弃了用高学历在社会谋取优渥职业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 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张太雷开始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了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党的理论建设贡献力量。1920年他参与创办了通俗小报《劳动音》周刊,这是北京地区最早的工人刊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 1920年初,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华,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商议建立共产党。张太雷担任了维经斯基的翻译,参与了相关讨论。此举促成李大钊、张国焘等在北京大学发起成立了北京共产主义组。</p> <p class="ql-block"> 1920年底至1921年初,张太雷与邓中夏等人前往长辛店,组织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p><p class="ql-block"> 学校从教工人识字开始,逐步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结合工人的实际生活,讲解资本家剥削工人的道理,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工人运动的历史经验。在劳动补习学校的基础上,张太雷等人于1921年5月1日成立了长辛店工人俱乐部。 俱乐部设有图书阅览室,提供《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进步书刊,丰富工人的业余生活,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组织工人唱歌、演戏、演讲等文艺活动,宣传革命思想,增强工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革命歌曲《北方吹来十月的风》在工人中广为传唱,激发了工人的革命热情。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张太雷积极参与组织和领导工作,发表了《为“二七”惨案告世界工人阶级书》,揭露反动军阀的罪行,号召全世界工人阶级支援中国工人。虽然罢工遭到反动军阀的残酷镇压,但展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张太雷通过劳动补习学校在长辛店培养了北方铁路工人运动的第一批骨干,为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p> <p class="ql-block"> 1921年初,中共一大召开前夕,张太雷受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委派,前往苏联伊尔库茨克,担任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中国科书记。他成为中国共产党派往共产国际的第一位使者,负责处理共产国际与中共之间的联系工作。6月22日,张太雷以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代表身份,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他的同乡好友瞿秋白以记者身份列席会议。7月12日,大会最后一天,张太雷获得5分钟发言机会。他简要阐述了远东共产主义运动对世界革命的意义,特别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对全球无产阶级的威胁,强调必须制止其扩张。在莫斯科期间,张太雷与共产国际代表密切合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他陪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人来华,与李大钊、陈独秀等会晤,促成了中共一大的顺利举行。</p> <p class="ql-block"> 张太雷在1921年初赴苏联伊尔库茨克共产国际东方局任职前,给妻子陆静华写了一封充满深情与革命决心的家书。在这封家书中,他安慰家人不必为他的远行担忧,强调自己外出求学是为了追求高深的学问,以实现个人经济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他明确表达了自己放弃做官发财的道路,选择追求“将来永远的幸福”,这一幸福不仅指个人家庭的幸福,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幸福。家书中,张太雷还特别提到,富贵并非好事,可能使人道德沦丧,因此他更坚定地选择了廉洁修身的道路,一心为民。这封信不仅是对家人的深情告白,更是张太雷作为共产主义者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生动体现。他的女儿张西蕾后来回忆,这封家书对她青少年时期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封家书现存中国革命博物馆,成为研究张太雷生平和思想的重要文献。</p> <p class="ql-block">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为了方便马林等共产国际代表了解“一大”的具体议程及相关文件内容,受组织委托,张太雷担任了文件的翻译工作。特别是将陈独秀起草的《中国共产党宣言》译成了英文。张太雷的翻译工作搭建了中外革命者之间的沟通桥梁,确保了中共的纲领性文件能够被共产国际代表理解和指导。通过翻译和与马林的交流,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宣言》的内容,使其更加符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原则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p> <p class="ql-block">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张太雷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组织认识到单靠自身力量难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经历多次挫折后,也意识到需要新的力量来推动革命。在共产国际的推动和建议下,国共两党走上向合作之路。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通过了新的党章,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开始。</p> <p class="ql-block"> 1921年12月23日至192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广西桂林北伐大本营会见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作为翻译,张太雷全程参与了孙中山与马林的会谈。</p> <p class="ql-block"> 西湖会议:1922年8月29日至30日,中共中央执委会在杭州面湖召开会议,确定了与国民党实现“党内合作”的方针,为中共第三次代表大会确办定建主国共合作的策略方针做好了思想、理论和组织的准备。西湖会议决议:“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条件下,由共产党少数负责人先加入国民党,同时劝说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西湖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合作政策由党外和作到党内合作的转折点,为实现现国共分作迈出的重要一步。参加西湖会议的人员有五位中共中央委员—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張国焘、高君宇。另外还有指导国共和合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张太雷作为马林的翻译全程参加了会议,并负责会议的资料收集和整理。</p> <p class="ql-block"> 1925年,张太雷担任苏联政治顾问鲍罗廷的翻译和助手,协助其在国民党中央工作。在鲍罗廷指导下,推动国民党改组,巩固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p> <p class="ql-block"> 张太雷与共青团:张太雷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之一,为团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1920年11月,张太雷在李大钊的指导下,在天津成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并担任首任书记。</p><p class="ql-block">1921年8月,张太雷从苏俄回国,受青年共产国际委托,负责整顿和恢复全国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他起草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章程》,从组织上清理团员队伍,加强思想建设。在他的努力下,上海、北京等17个地区恢复了团组织,全国团员人数达到5000余人。</p> <p class="ql-block"> 1922年5月,张太雷作为筹备处领导人,主持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在广州召开的团一大上,张太雷致开幕词,作了团纲和团章草案的报告,并当选为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大会宣告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成为中国青年运动发展史上的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 1925年1月,张太雷在上海主持召开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他的倡议,大会决定将团的名称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一名称沿用至今。张太雷当选为团中央总书记,全面主持共青团工作。张太雷多次代表中国青年团组织出席青年共产国际的会议,如1921年参加青年共产国际二大,宣读了长篇报告,并当选为青年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他积极建立中国青年运动与国际共产主义青年运动的联系,争取青年共产国际对中国青年运动的关心和支持。</p> <p class="ql-block"> 张太雷与上海大学:1922年,上海大学作为国共合作的产物在上海成立。张太雷于1923年和1924年曾两度在上海大学任教。期间短暂的中断是因为去苏联参加共产国际的活动。他讲授的课程有英文课——主讲列宁的名著《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他先用英文讲授,再用中文解释,深受学生欢迎。还有政治学、政治学史课:结合中国现实,分析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社会改造问题,揭露帝国主义的本质。在上海大学张太雷积极贯彻党的革命统一战线方针和政策,强调共产党在与国民党合作中要保持政治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同时推动建立反帝反军阀的联合阵线。</p> <p class="ql-block"> 1924年11月28日,上海大学代理校长邵力子召集会议,支持孙中山关于国民会议代表产生的建议。张太雷被推选为代表之一,负责与国内各大学联络,推动建议落实。张太雷与瞿秋白、蔡和森等党的早期领导人一起,在上海大学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促使许多学生掌握了基本原理,坚定了革命信念。他在上海大学的授课和革命活动影响了大量青年学生,引导他们走上革命道路,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运动培养了骨干力量。在上海大学期间,张太雷还组织并领导青年学生参与五卅运动等反帝爱国斗争,推动了革命运动的高涨。</p> <p class="ql-block"> 张太雷在黄埔军校:1924年国共合作的黄埔军校在广州创建。张太雷便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教官,讲授《中国革命问题》等课程。他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培养了一批具有坚定革命信念的军事人才。</p><p class="ql-block"> 在黄埔军校期间,张太雷与许多师生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他与周恩来、叶剑英等人共同工作,培养了默契的合作关系。在广州起义中,他与叶挺等黄埔师生并肩作战,共同为革命事业而奋斗。</p> <p class="ql-block"> 1926年2月7日,《人民周刊》在广州创刊。创办目的是在理论上和策略上指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唤起民众参与革命,扩大广东的革命基础。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政策,反击国民党右派和外部敌人的恶意宣传。张太雷担任《人民周刊》的第一任主编,直至第29期。张太雷在《人民周刊》上发表了70多篇文章,评述国内外大事,反击国民党右派的言论。</p><p class="ql-block"> 张太雷撰写发刊词:在创刊号的《本刊宣言》中,他明确指出《人民周刊》是为人民利益奋斗的刊物,强调其使命是指导革命运动、唤起民众和巩固革命基础。他利用《人民周刊》积极宣传党的政策,揭露蒋介石等国民党右派的反动面目,如发表《到底要不要国民党?》等重要文章,引发广泛影响。</p> <p class="ql-block">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逮捕和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破裂,大革命陷入低潮。早在1926年3月,张太雷就敏锐地察觉到广东革命面临的危机,发表《广东革命的危机仍在啊》一文,指出反革命势力的存在,提醒警惕敌人的阴谋。“四·一二政变”后,张太雷公开发表演讲,强烈谴责蒋介石背叛革命的行径,号召革命力量团结起来,反抗反动派的镇压。</p> <p class="ql-block"> 1927年4月27日,张太雷出席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与瞿秋白、蔡和森等人一起,批评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支持毛泽东关于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正确主张。在大会上,张太雷当选为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显示出党内对他革命才能的认可。7月12日,中共中央改组,张太雷与周恩来、李维汉等五人组成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参与党的核心领导工作。</p> <p class="ql-block"> 1927年8月7日,张太雷出席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上,张太雷积极支持毛泽东提出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他强调,革命必须依靠武装斗争,组织工农群众,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因工作需要,张太雷当选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八七会议后,张太雷被派往广东工作,担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等职务。他积极传达贯彻会议精神,组织发动广州起义。</p> <p class="ql-block"> 张太雷抵达广州后,立即组织成立革命军事委员会,担任委员长,负责起义的全面筹备工作。他主持制定了详细的起义计划,组织工人、农民和革命士兵,进行军事训练和动员。面对起义消息泄露等突发情况,张太雷果断决策,提前于1927年12月11日凌晨发动起义。起义爆发后,张太雷身穿军装,亲自指挥战斗,带领起义军迅速占领广州大部分城区。在攻占的公安局大楼上,他宣告广州苏维埃政府成立,并担任代理主席。12月12日,敌军反扑,张太雷不顾个人安危,乘车前往大北门指挥战斗。途中,汽车遭遇敌人伏击,张太雷身中三弹,壮烈牺牲,年仅29岁。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胆尝试,展示了革命者的英勇斗争精神。虽然起义最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为后来的革命斗争积累了宝贵经验。张太雷在广州起义中表现出的坚定信念、卓越领导才能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他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p> <p class="ql-block"> 在常州张太雷故居、张太雷纪念馆、常州三杰厅及广州起义纪念馆等地还有很多值得我们聆听的张太雷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