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约一公里处, 背靠苍山应乐峰,面朝东面洱海,距山脚约为1500米。南336米处有桃溪向东流过。北76米处有梅溪,东靠滇藏公路。崇圣寺由三塔区域及崇圣寺区域等组成。其建塔艺术登峰造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建筑价值。1961年3月4日,崇圣寺三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唐开元年间,鼎盛于宋代。以三塔、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佛都” 匾、三圣金像五大重器著称于世。曾有九位大理国国王在崇圣寺出家修行,为南诏、大理国著名的王家寺院。享有“佛都”之美誉。清咸丰、 同治年间, 崇圣寺毁于兵燹和自然灾害,仅存三塔。2003年8月 8 日,重建工程动工。2005年4 月22日,总投资1.82亿元民币的崇圣寺重建工程全部竣工,结束了近百年有塔无寺的历史。重建的崇圣寺和保存下来的三塔构成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现景区分为两部分,前塔后寺,远望三座宝塔, 呈三足鼎立,背后是苍茫巍峨的苍山,构成一幅清新的青山宝塔之图画。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崇圣寺的三塔,又名“大理三塔”,是中国著名的佛塔之一。由大塔(千寻塔) 及南北两个小塔组成。大塔千寻塔,始建于南诏劝丰佑时期(公元824年至859年间),为16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属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塔高69.13米。塔顶有铜制覆钵,上置塔刹,显得气势磅礴。是我国现存最高的古代佛塔。南北两座小塔外观轮廓线为锥形, 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建造于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公元1108年至1172年),两小塔相距97米,皆高42.19米, 是一对10级八角形密檐式砖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座砖塔因建造时间不同,千寻塔建造于唐代,显得古朴厚重。两座小塔建造于宋代,美轮美奂。从风格和造型上看, 大小塔差异很大,各自刻上了时代烙印。展示了精湛的唐宋建筑技艺,成为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去时正赶上下雨,有一阵雨还较大,打着伞衣服都打湿了,我们冒着雨参观完了三塔和后面的崇圣寺,也不虚此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专治水患的金翅鸟被奉为神明,放置在干寻塔的顶端,祈愿大理不受水患之祸乱,国泰民安。干寻塔前的石壁上镌刻有“永镇山川”四个金色大字, 表达了民众祈祷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北面的小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南边的小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南诏建极大钟:铸于公元871年,南诏建极十二年,故名南诏建极大钟。为崇圣寺五大重器之一,与三塔同为镇寺之宝,毁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6年-1872 年)的战乱。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重建南诏建极大钟钟楼、重铸建极大钟。由北京古钟博物馆据历史资料设计,南京晨光机器厂铸造。 重铸的建极大钟钟体分为上、下两层,上层饰六幅波罗密图案,下层饰六幅天王像,高3.86米, 直径2.138米,重16.295吨,重铸的南诏建大钟为中国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所铸的第四大钟,云南省第一大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雨铜观音像铸成于唐昭宗光化二年(公元899 年),即南诏最后一个王舜化贞时期,为"立像,铜铸而成,高三丈。 是一尊鎏金观音像,头著宝冠,细腰跣足,左臂下垂执甘露瓶, 右臂上举,袒胸下裏薄裙。清咸丰年间, 雨铜观音殿毁于大火,1999年雨铜观音殿在原先的旧址上扩大重建,殿高29.99米,占地面积81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84平方米。殿内居中的2.2米高的汉白玉须弥座上,有1.8米的贴金铜铸莲花座,莲花座上站立有8.6米高铜铸贴金的雨铜观音。重铸的雨铜观音根据清末遗存照片精心复制,重11吨。慈祥、善良的女性的脸,结实挺拔的男性身材,是南诏中、晚期大理地区男性观音向女性观音过渡时期的造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雨铜观音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雨铜观音像的左右分别还有水月观音、负石观音、阿嵯耶观音和梵僧观音。</b></p> <p class="ql-block"><b> 三塔区域除了三塔以外还包括南诏建极大钟和雨铜观音殿。三塔区域后面才是崇圣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塔后面是规模宏大的崇圣寺。这里曾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佛教活动中心, 同治年间,崇圣寺毁于兵燹和自然灾害,仅存三塔。 直到2005年4月,崇圣寺才重建竣工,从此,结束了近百年来“有塔无寺” 的历史。其布局规整,对称分布,气势恢宏。遗址上重建的崇圣寺,更多的是保留了历史的原貌,让游容能够感受到曾经的辉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理崇圣寺,又称大理三塔寺,是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的一座历史悠的佛教寺庙,这里不仅是一片佛教圣地,更是大理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寺庙东面洱海波光粼粼,西倚苍山翠绿如画。 自唐开元年间(公元713年至741年)建立以来,崇圣寺便成为了南诏国与大理国的皇家寺院。据史书记载,有九位大理国的帝王在此剃度为僧,因此,它又被誉为“皇家寺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崇圣寺的建筑风格集唐、 宋、元、明、清历代建筑之精华,寺内617尊(件) 佛像、 法器均用青铜浇铸,用铜干余吨,其中599尊(件)佛像、 法器贴金彩绘, 创中国之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进入崇圣寺门楼以后,其左在两边分别有药师殿和财神殿,当时雨下得有点大,我们没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天王殿为庑殿顶平檐五开间,采用庄严的金龙全风玺彩。 中间供奉的是高5.7 米的佛教密宗的重要护法神--大黑天神像,雕像三面六臂, 忿怒相,肩、臂缠蛇, 披骷髅璎珞,手持长子。两旁供奉的是四大护法天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弥勒殿:为仿宋代单檐七开间庑殿顶建筑、采用庄严典雅的和玺彩。中前供弥勒佛,背后供韦驮像, 边列天龙八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十一面观音殿为重檐庑殿顶建筑,五开间,内供9来高的十一面观音像及4米高的观音八化身。观音殿的格子门为全国知名的大理剑川木雕。 门上刻有在大理地区广为流传的观音十八化故事,上一层是绘画,下一层是文字解说。</b><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罗汉堂: 罗汉堂内供五百罗汉与二个明王,五百罗汉像平均高1.8米,为铜铸贴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 22px;">大雄宝殿为仿北京故宫太和殿,清代重檐九开间,有三层台基,殿面阔51.7米,高26米。《张胜温画卷》被雕刻成高1.8米,长117米的木雕长卷,安装于大雄宝殿内墙四壁的高2.03米,长119米的巨型佛龛内。而将“佛本身故事”(如来佛祖从诞生、 出家、成佛、创立佛教、广传弟子、 普及佛教、敬为佛祖、圆寂的故事) 绘成18幅图案,雕刻成大雄宝殿的十八扇格子门。大雄宝殿,是崇圣寺等级最高,处于寺院中心位置的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高僧殿:高僧殿里铸有9位大理国出家为僧的皇帝,像高4米。 </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望海楼:又称藏经阁,为三重檐明清式楼阁。藏经阁是崇圣寺的最后一幢重要建筑,是收藏佛教大藏经及其它佛教典籍、法器的场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崇圣寺三塔还在80年代衍生出一个三塔倒影公园,公园占地27亩,有水面积达10多亩。公园坐北向南, 背靠一公里左右的崇圣寺三塔,以园内的潭水能非常清晰地倒映出三塔姿态而得名。我们的运气还算好,进公园时还下着大雨,工作人员给我们讲下雨拍不出三塔倒影,但没到十分钟,忽然雨停了,雲雾也大部分散去,大概晴了十多分钟,又开始下雨了。就是这短短的十来分钟让我们拍到了三塔倒映的照片,美不胜收。</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