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之人,制作此篇,蓄意已久,筹编数年,今日即成。<br><br>生于琉璃厂,长于大栅栏,<br><br>事业、爱情、家庭在西城。<br><br>宣武西城八十载,<br><br>中轴始贯伴一生。<br><br><br>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成功!谨此一周年之际,奉新篇《我与中轴线》以表致贺。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如凤凰展翅,坐落在北京中轴南向延长线上。这里有道独特景观——中轴线标识。<div><br></div><div>由此向正北,40.2公里,就是古老中轴线的南端——永定门。<div><br></div><div><br></div></div> 站在这里,浮想联翩,<br>中轴线——<br>记录下古都历史的文脉;<br>也伴随我度过80载春秋。 走出机场大门,遥望前方,<br>那就是京都秩序的杰作——“北京中轴线”;<br>也是牵念我一生的——灵魂之地。<br> 永定门城楼及瓮城和箭楼,1957年被彻底拆除。 <div>2005年在原址复建完成。图片显示:广场上一圈深灰色地砖,即原来瓮城和箭楼的位置。</div> 站在南广场,我拍下永定门。<br>古老中轴最南端——<div>居天下之广居,</div><div>立天下之正位,</div><div>行天下之大道。</div> 这张老照片,记录下50年代,老城楼还未拆除前的场景(南向)。<div>城楼与城墙间开出豁口便于交通,城楼东侧也有同样豁口。</div> <div><br></div> 站在城门洞,往北是中轴南段道路遗址考古重大发现——明清御道。<br> 我专门找到这张照片,它留下城楼北面老街的印记。看到它,耳边似乎还能听到,当年这里不时响起“diangdiangdiang”的电车声。 那时,1路红牌电车起点就是永定门,向北——前门、中山公园、西单,直至西直门。 道路东侧是天坛。这张照片摄于1972年,我一直保存着。<br>天坛——祈年殿、圜丘坛……童年时的我不甚了了,但那里却是我记忆中的乐园。 想当年与发小在那里:<br> 古柏树间捉迷藏,<br> 丹陛桥上狂奔跑, <br> 回音壁“打电话”,<br> 寰丘坛外逮蛐蛐。<br><br>(最后一张图片是50年代的寰丘坛)<br>那时这里杂草丛生,草丛间 蚂蚱、呱哒扁、蛐蛐、油葫芦……各种昆虫多得是,我们拿着窗纱做的笼子,在那儿可劲儿逮,绝对是满载而归。 成年后在天坛,我也曾走进祈年殿,站在殿中心“龙凤石”前,给学生们讲自然,话历史,谈论古今。 道路西侧有山川坛,后称先农坛——皇帝祭祀山川、神农,亲耕耤田典礼的地方。600年风雨,历尽沧桑的坛庙建筑,那太岁殿、具服殿、神倉……一个个古老建筑藏着太多的故事。<br>现如今这里,翠柏间有传出的朗朗读书声,大殿里有展出的精美建筑艺术。 “栏辉白玉望耕台,帝藉今年礼倍该,<br> 恰值青郊一犁足,惠风和拂晓云开”<div> (乾隆诗)<br><br></div> 老年的我,也曾来这儿赶赶“秋收”,凑凑热闹,在那“一亩三分地”上,体味体味农耕文化的“味道”。 <div><br></div>话说”天桥”是因皇帝到天坛先农坛,祭天祀农必经而得名。<div><div>2013年,在遗址以南40多米处复建,恢复了“御道天桥”。</div><div>2022年,我专程来这里,用手机把它记录下来。<br></div></div> 天桥这地界儿,过去是平民的乐园,杂耍场子、戏园子、地摊儿、杂货市场应有尽有。在那儿你听吧,撂地摊的说唱声、鼓乐声、喝彩声,还有叫卖吆喝声此起彼伏,热闹至极。 <div><br></div>记得四五岁时,哥哥带我第一次来天桥听戏,戏名我不晓得,可戏园子的长条木椅却依稀记得,每条椅子背后都有一溜横板条,正好给后排看客摆放茶壶茶碗瓜子什么的。 长大些,我自个去那儿。最爱看卖艺的摔跤、爬杆、耍中幡;举刀、耍棍、拉硬弓;还有吞铁球、吞宝剑,耍猴、变戏法,到处都有叫好声!咱没往那铜盘里扔过钱,就落个蹭看呗!天将晚,买个编笼的蝈蝈回家了。老天桥给我童年带来不少的欢乐。 天桥有个四面钟,过去还真没太注意,这次整修后,爽朗的空间凸显出它的身姿,它见证着这里曾经的热闹与繁华。 四面钟下,正对马路东侧的是——北京自然博物馆。2023年,更名为“国家自然博物馆”。<div>那里也曾是我教孩子们知识的课堂。</div> 四面钟往西,有天桥剧场,这里可是我多次看演出的地方。<br>1965年,《红色娘子军》创编不久,我就在这里看的。扮演吴琼花、洪常青的,就是鼎鼎大名的赵汝衡、刘庆棠。赵汝衡,后来成为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如今是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 上点岁数的人,都知道这天桥商场,那是新中国第一面商业战线上的红旗啊! 从天桥往东,有座新北京建起的体育馆——“北京体育馆”,学生时代,没少到那里看比赛。中国男子篮球队杨伯镛钱澄海个顶个的棒!和苏联迪纳摩篮球队的“火箭”阿拉恰强大战的场景,至今还印在我脑海里。 “坐上”记忆中的电车——红牌1路,模糊的照片却有着不灭的印记。俯瞰这中轴路天桥至前门段,过天桥,过山涧口,前面就是珠市口。 这一溜街面上,过去小门脸商铺多,南庆仁堂中药老铺、珠市口教堂都是这儿地标性建筑。 珠市口是中轴线上重要街口,两条繁忙道路的交汇口。按老话讲,这也是老北京雅俗文化的一个分界线。<br>——再往北,那名街、名楼、名店可就多了去了。 当年,熟悉的6路电车横贯东西……虎坊桥、给孤寺、珠市口、过街楼、三里河、水道子、磁器口、花市、崇文门,那是我常来常往,去姨家的必经之路。 沿途的虎坊桥京华印书局旧址、纪晓岚故居阅微草堂、丰泽园饭庄、开明戏院(后称民主剧场,继而是珠市口影院)……都有着不凡的历史记录。 常到民主剧场看电影,《羊城暗哨》《神秘的旅伴》……都是在这里首看的。 我和夫人在纪晓岚故居的阅微草堂。 这是当初“丰泽园”饭庄的老门脸,坐落在煤市街南口路西。1957年,亲戚家婚礼,我就是在这里吃的饭。 <div> </div> 2024年,就是在这里,我感恩家族众亲友们!送给我一份生日大礼——“耄耋之庆”。 前门大街是中轴线上的重要路段,这里今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div><br></div> 前门——北京传统文化根脉所在,沉淀了老北京的文化记忆。<br>如今前门大街虽光鲜亮丽,却抹不掉我的记忆——过去的亲切、自然与繁华。我愿多以“曾经”来回忆。 这是过去的鲜鱼口,街把口南侧是食品土产店,北侧是天成斋鞋店。 街里面的便宜坊焖炉烤鸭、天兴居炒肝……一家家吸引顾客;“黑猴百货”门口那红脸黑猴标志,让我一直没忘。 鲜鱼口有个大众剧场,50年代,在这儿,我观看了“评剧皇后”小白玉霜代表作《小女婿》。 <div><br></div>这些年,鲜鱼口经城市改造,当初的长巷、草场……如今又变成了“三里河”、“水道子”,成了水系湿地景观。 站在流水小桥上,却回不去曾经的影子。 <div><br></div><div>前门大街,新挪来的那些响亮的名牌号我记不住,却记得压根儿就在这儿的正宗老店——谦祥益绸布庄、大北照相馆、华孚钟表店、盛锡福帽店、一条龙涮肉馆、通三益干果店、亿兆绒线百货、公興南纸店(后来的文化体育用品商店)……尽数起来一家挨一家。<br></div> 谦祥益还在,盛锡福没了。 一条龙涮肉馆幸运保留下来了。 正明斋满汉饽饽铺,老北京正宗糕点铺,我的最爱!搬出它是种怀念吧! 想当年,五牌楼月盛斋的烧羊肉,都一处的烧麦,老正兴的阳春面,力力餐厅的担担面、小笼蒸肉,正明斋的点心,通三益的茯苓夹饼总是那么诱人……香气至今仍萦绕在心头回味无穷。这些店铺不写“百年”,可哪个不是原生的名店老铺!可惜许多吃食今天再也找不回来了。 要说名店,论头牌当属全聚德!不看它 临街华丽招展,真正老店在后面呐。 这是前门肉市街的全聚德老店,1962年在这里,我人生头一次品尝到全聚德烤鸭的美味。 如今,这已是随意调剂的日常生活了。前门老店始终是我的最爱。这次要个精品,摆上来的“盛世牡丹”,和2014年APEC国宴同等规格。 <div><br></div>单要说说大栅栏,我是情有独钟。<div>先看看大栅栏东口,这是不同年代的变迁。</div><div>当初是老百姓离不开它,现在是游客都奔着它。</div> 忘不了那时大栅栏里的同仁堂、张一元、瑞蚨祥、内联升、一百、二百……那些云集的老店。<br> 这是大栅栏第一百货商场和 第二百货商场。 在这条街里,1953年,在公興南纸店(后来叫前门文化体育用品公司)我买了人生第一副乒乓球拍。平时买解放帽盛锡福,买布鞋内联升、步瀛斋,买衣服有一百……<br><br> 大栅栏好吃的数不尽。街东口“冰糖葫芦刚蘸得!”“象牙白的西瓜大块儿的卖嘞!”吆喝声不绝于耳。街西口小吃店艾窝窝、驴打滚……样样新鲜。开锅的元宵热气腾腾,9分钱仨吃完再走。街中间的门框胡同更是摊馆林立,永远飘着香味。 <div>要论照相,“大北照相”从石头胡同一直到迁址前门大街,拍下我青少年的所有肖像。</div> 大栅栏里“首都照相馆”就在同仁堂对过,可忘不了它。在这里拍下了我俩结婚的囍照。 <div>前门大栅栏这一带,是我心中的“京都百乐门”。“大观楼”“同乐”“新中国”“广和”,几座电影院几乎包揽我学生时代看过的大半数电影。1962年,陈强主演中国第一部3D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我就是在大观楼看的。</div> <div><br></div>大栅栏的庆乐戏院,李万春、吴素秋、姜铁麟……的戏没少看。演《张羽煮海》舞台还能转,那年头这也是够新鲜了。 <div><br></div><div><br></div> 粮食店街的中和戏院,我夜里去排队买票,终于看上梅兰芳大师与姜妙香合演的《御碑亭》,高派传人李和曾的《逍遥津》。 <div>这是如今的广德楼,是德云社的天下。</div> 而六十年代初,市政府在广德楼旧址修建前门小剧场,那时曲艺、曲剧也挺火热。<br> 我也是那里常客,曹宝禄单弦、马增芬西河大鼓、赵振铎赵世忠相声、关学曾北京琴书、王凤山快板、马增惠单弦……各个精彩!路过那里,5分钱进去就能听10分钟,听多少随你便啊! 这是当年的廊坊头条,常走的路。 <div>廊坊头条往西,那有我的童年、我的学生时代,故事发生在那里。能和发小故地重游,站在这里感慨万分。</div> 北京最早集购物、娱乐、餐饮于一体的大型近代商场在哪?<div>廊坊头条“劝业场”啊!一座巴洛克式建筑。吃穿用玩都能在这儿解决,上岁数人都不会忘记这儿。</div><div>商场最特别是这儿有箱式电梯,铁栅栏门一拉,上上下下,那年代这可是稀罕物。如今包括进北京坊了。</div> 二楼有小剧场“新罗天”,主打评剧,在那儿我看过《杨三姐告状》,清楚记得,开棺验尸那场,台上真摆出一口棺材(道具),可给年少的我心灵上不小震动。 廊坊头条往西过北火扇、扬威胡同,就是耀武胡同(原名羊肉胡同)——在这里度过我的学生时代。 耀武胡同一条充满历史韵味的胡同,曾有诸多名人居住,京剧杨派创始人、武生宗师杨小楼住这里,他与梅兰芳余叔岩曾并称“三贤”。王致和酱园老掌柜康熙年间就在此,至今后来继承人仍居于此。在这里中国《中国女报》创刊,慈禧还看过。这里的“惠安会馆”,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就有过描述。 时隔半个多世纪,能与当年发小相见,实在是极其难得的事情。 耀武胡同出西口就到延寿寺街,它形成于明代,街北口西侧原有“延寿寺”,故以寺得名。50年代庙毁,改做毛笔厂,后为延寿街油盐菜店。《国民新报》1926年创刊于此。 延寿街南起杨梅竹斜街,北至(原来五斗斋)大耳胡同,街东侧并排一溜,与炭儿胡同、笤帚胡同、茶儿胡同、耀武胡同和三眼井胡同相交;街西侧跟佘家胡同、刘家大门东北园、泰山巷、百合园、东琉璃厂相交。囬想当初上学无论走西河沿还是琉璃厂,这些都是必经之地。每逢回到这里,总感到格外亲切。 上学这一路,同学们的住家多得是,西河沿也不少。街里有京剧名净裘盛戎家,天天路过这儿,很想亲眼见着他。 敕建火神庙后来改做文化馆,如果上学走琉璃厂,一定要经这里,逢年过节还有演节目的。 琉璃厂里古玩店、湖笔店、书店……一家挨一家。 别说店里吸引人,就是这匾额大字也天天印在脑子里了。 这里是厂东门,到这儿就快到学校了。 和平门南新华街就坐落着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我的母校。在这里度过了难忘、幸福的小学时光。 母校的红楼,成长的摇篮。 1955年,四年级,师生在中院小气象站下合影。 1957年,六年级小学毕业,师生在红楼前合影。 1962年,实验一小50周年校庆,学校的第一位女老师——敬爱的邓颖超也来了。<br>这一天,我和老师同学们一起校园转伞下留影纪念。 2012年,母校100周年,我们一起聚集在红楼前。 2017年,我们一九五七届同学毕业60周年!<div>秋天收获的季节,60位老同学一起回母校,幸福地“甲子聚”。</div> 2022年,北京实验一小建校110周年庆典,我在母校留个影。 琉璃厂逛厂甸庙会,这是每年过年最盼望的事。鞭炮、空竹、气球、风车、花脸、大刀一个也不能少。大挂山里红、大糖葫芦更是少不了。 再来说说西琉璃厂,那里可不仅有荣宝斋、中国书店…… 那里留存着我最宝贵的童年记忆。 这是西琉璃厂西口,由此往南北,就是南、北柳巷;再往西,那里有我记忆中的永光寺幼稚园。 南柳巷的晋江会馆,是台湾作家林海音的故居,她是从小巷里找到了灵感,写出《城南旧事》。那里的一些场景也能勾起我童年的回忆。 北柳巷是条充满宁静温馨与祥和的胡同,早有南丰会馆。我家对过海北寺街,那里的顺德会馆是清代学者朱彝尊的故居。<br>我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城南旧事》里提到的驮煤骆驼队那“叮咚,叮咚”的铃铛声,就是存留在我脑海中永远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 2001年,我和大姐二姐重访故里,站在出生地感慨万分。照相机留下了这永恒的瞬间。 北柳巷、琉璃厂、羊肉(耀武)胡同、廊坊头条、大栅栏,把我与中轴线紧紧连在了一起。前门情思——深刻地影响着我的前半生乃至一生。 正阳门和前门箭楼——中轴线上的重要标志。 前门箭楼东,如今铁道博物馆,当初是北京城中心的唯一火车站。 1954年,我第一次坐上火车,图片正是当时的火车站。 老北京城市的交通工具我都坐过,50年代还以电车为主,50年代后期就逐步改变成以汽车为主了。 中学时代,我的出行工具主要就是 5路、22路。 提起前门箭楼,记起我一段在这发生的往事。<div><br></div> 那是1957年4月1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来华访问,毛主席到南苑机场迎接,要经过前门大街前往中南海。这天下午我课都没上好,放了学一口气跑到前门,遗憾的是车刚过去,事后想来也觉得荒唐。但是,虽没见到两位伟人,可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br> <div> (上篇完,下篇待续)</div> 致各位看官读者:感谢您的关注与阅读!<div>中轴线是北京文化的根脉所在,它记录下老北京的文明发展与变迁。今日的中轴,前门经改造越发光鲜亮丽,却抹不掉我几十年的记忆。老前门是那么的繁华可人!想起它——总感到是那么的亲切与自然!</div><div>长期以来,我努力搜集遴选有关的老旧照,愿以“曾经”来回忆,汇成此篇。盼望着后人知晓历史;盼望着同辈您引起对它的追忆,情感共鸣!</div><div>——向您致敬!我亦将继续汇编下篇,再奉献给您! 谢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