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韶天籁,艺韵长空。

悠然瓜老汉

<p class="ql-block">——美国国家青年交响乐团音乐会观赏</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30日,北京国家大剧院迎来一场汇聚经典与新锐的音乐盛宴。</p> <p class="ql-block">音乐会以卡洛斯·西蒙的《节庆号角与序曲》拉开帷幕,这部充满节日气息的作品以辉煌的铜管与弦乐交织,为观众注入欢愉的期待。</p> <p class="ql-block">随后,著名小提琴家陈锐携1714年“海豚”斯特拉迪瓦里名琴</p> <p class="ql-block">(曾是小提琴之神亚沙·海菲茨用琴)</p> <p class="ql-block">登场演绎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p><p class="ql-block">这首被誉为“小提琴圣经”的作品,既有灵动的民间舞曲韵律,又蕴含深邃的抒情诗性。</p> <p class="ql-block">46年前的1979年,我在北京首都体育馆聆听过小泽征尔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奏此曲。</p> <p class="ql-block">当时担任小提琴独奏的是西尔沃斯坦(后来在茱莉亚音乐学院指导过中国小提琴“鬼才”李传韵),</p> <p class="ql-block">他的演奏温暖由衷、细腻委婉、技艺超凡、完美无瑕,那琴声在我记忆中深藏了46年。</p> <p class="ql-block">也许是“先入为主”作梗,今天听网红的“现象级天才”陈锐的演奏,感觉其肢体表现幅度略大,包括下体频繁屈直,左手指高抬砸向指板;</p> <p class="ql-block">右弓压弦很重(怪不得常有断弦事故);演奏音量很大(以前海菲茨用这琴演奏,可能没那么高度震动频率吧),演奏情感迸发,激情四射,令人激动。</p> <p class="ql-block">但沉稳和内涵深度略有欠缺,有点儿像批评者说的:“将艺术降维为娱乐”了。</p> <p class="ql-block">但陈锐毕竟是一位技巧卓绝、表现力强、致力于在“古典根基与当代表达间寻找平衡”的亲和艺术家,他的存在深受年轻人喜爱。今天也与年轻的乐团完美契合,共同构建了属于年轻人的激情门德尔松。</p> <p class="ql-block">今天陈锐encore曲目是Solo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片段和巴赫《小提琴无伴奏第三组曲E大调·加沃特舞曲》</p> <p class="ql-block">(我以前演奏过此曲,也曾听过小提琴泰斗级大师耶胡迪·梅纽因encore过此曲),但陈锐演奏此曲节奏、弓法大变,推陈出新,充分体现了演奏家的独特理解。</p> <p class="ql-block">中场休息后,音乐会迎来压轴之作——拉赫玛尼诺夫《e小调第二交响曲》。这部创作于作曲家走出心理低谷时期的交响诗篇,以四个乐章构建起从压抑到升华的情感史诗。“大部头”曲目长达约50分钟,乐器编制也够“超规”,尤其是木管部分:短笛、长笛、双簧管、英国管、单簧管、低音单簧管,和巴松。乐队音色厚重、绵密、色彩浓郁。</p> <p class="ql-block">作为拉赫玛尼诺夫交响曲代表作,全曲处处折射出其特定的色彩:乐曲采用拉赫玛尼诺夫乐用的小调调式。长线条、歌唱性旋律悠长、宽广、起伏跌宕,充满渴望、忧郁或激情,有极强的感染力,其中常常渗透着俄罗斯民歌和东正教圣咏的韵味,带有一种独特的忧郁和宽广感。</p> <p class="ql-block">他的和声语言扎根于晚期浪漫主义,极其丰富、浓厚且色彩多变,他大量使用高叠度不协和和弦(尤其是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来营造紧张感和色彩效果,烘托出出深沉、忧郁、阴郁或戏剧性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和声进行常常包含半音化线条,并频繁地、有时出人意料地转向远关系调,增加了音乐的张力和色彩对比。</p> <p class="ql-block">第一乐章以弦乐低音部的叹息开启,铜管与木管的对话逐渐交织出命运的张力。</p> <p class="ql-block">第二乐章的诙谐曲如民间旋舞般轻盈跳跃,为深沉的慢板乐章埋下伏笔,谐谑的节奏具有很强的动力感和向前推进的势头。</p> <p class="ql-block">第三乐章的长笛与大提琴旋律宛若月光下的白桦林私语,将斯拉夫式的忧郁推向极致。</p> <p class="ql-block">终章则以雷霆般的铜管宣告光明重生,完成从深渊到星辰的精神跃升。这是浪漫主义最后的绝响之一,它以其无与伦比的旋律美感、震撼人心的音响效果和深刻的情感力量向世人做了最淋漓尽致的表达。</p> <p class="ql-block">这首巨作创作于他的《d小调第一交响曲》首演失利,被“乐敌”圣彼得堡“民族派”(拉赫玛尼诺夫是莫斯科“西欧派”)攻讦,加上神经衰弱的折磨,心理几近崩溃后。经过有效医学治疗和心理重建,身心涅槃重生之际。他将俄罗斯东正教圣咏的深沉与柴可夫斯基的抒情基因熔铸一体,将其此间的心路历程从黑暗到光明的精神跋涉,用跌宕起伏的旋律和细腻的声部调度,层层递进,完美表述成“音乐超越苦难”的精神史诗。有点儿像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p> <p class="ql-block">指挥这场演出的是当代炙手可热的贾南德雷亚·诺塞达。这位意大利指挥家兼具歌剧与交响乐的双重造诣,执掌美国国家交响乐团期间推动数字流媒体革新,创立专属唱片厂牌。其艺术版图横跨三大洲,曾与柏林爱乐、马林斯基剧院等顶级乐团合作,更以培养青年音乐家著称,2025年率美国国家青年交响乐团展开亚洲巡演。</p> <p class="ql-block">这支由16-19岁天才乐手组成的“音乐大使”团队,每年从卡内基音乐厅脱颖而出,足迹遍及BBC逍遥音乐节、琉森音乐节等艺术殿堂,以鲜活诠释传递古典乐的未来之声。</p> <p class="ql-block">加演曲目是一首不知名的优美弦乐曲和伯恩斯坦《坎迪德序曲》——这只激动人心的“快曲”在诺塞达精湛指挥和美国国家青年交响乐团的年轻乐手的加持下,迸发出激情四射的鸣响,把气氛推向高潮,在三千年的古城上空余韵回荡,给观众以唯美享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