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安顺天台山是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的孤峰独峙自然山岳景观,以险峻地势和明清古寺建筑群著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安顺天台山地处喀斯特地貌区,三面悬崖,仅北侧有石阶可登顶,山体植被茂密,藤树缠绕,山顶平台可俯瞰周边田园风光。其孤峰突立的形态被誉为“黔南第一山”,山高约60米,但地势险峻如“登天之台”。</p> <p class="ql-block">不同角度的天台山牌坊。</p> <p class="ql-block">天台山上伍龙寺是佛道合一的寺庙。据传吴三桂曾在此庙住过,他的朝服和宝剑亦埋于此庙中。</p><p class="ql-block">天台山易守难攻,石阶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p> <p class="ql-block">安顺最出名的三座山分别是天台山、天印山和关岭国画山,它们以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p><p class="ql-block">天台山位于安顺市平坝区,素有“黔南第一山”之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山势险峻,三面绝壁,仅北侧有石阶可登顶,山顶的伍龙寺为明代古建筑杰作,融合军事防御与宗教功能,寺内珍藏吴三桂宝剑等历史文物。景区集峰林、古刹、屯堡文化于一体,被誉为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伍龙寺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是佛道合一的寺观,兼具军事堡垒功能。建筑群包括大佛殿、玉皇阁、关圣殿等,总面积1200平方米,采用石木混合结构,外墙紧贴悬崖,与山岩浑然一体,被专家称为“山地石头建筑的绝唱”。</p> <p class="ql-block">天中之天里藏着财神殿</p> <p class="ql-block">伍龙寺是原建筑没有被破坏。</p> <p class="ql-block">堡垒式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伍龙寺历经明清多次修缮,现存建筑保留了军事堡垒功能,传说明末将领吴三桂曾在此小住,其朝服、佩刀等遗物现藏于寺内。</p> <p class="ql-block">珍贵的原建筑</p> <p class="ql-block">民国丙子年住持本安所建的“印宗禅林”门楣</p> <p class="ql-block">可以瞭望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望尽人间沧桑,红尘滚滚。</p> <p class="ql-block">翠绿的黔中山川</p> <p class="ql-block">榕叶树参,云贵多见具备很强的观赏性。</p> <p class="ql-block">林荫蔽日</p> <p class="ql-block">又一个垭口</p> <p class="ql-block">山名天台一峰突,</p><p class="ql-block">寺曰伍龙万石丛。</p> <p class="ql-block">奇观在上</p> <p class="ql-block">天台山留影</p> <p class="ql-block">留影</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p> <p class="ql-block">保留“大观在上”“灵石参天”等明代题刻,楹联如“云从天出天然石峰天生就”颇具文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叶间光线</p> <p class="ql-block">另一侧下山路</p> <p class="ql-block">天台山下</p> <p class="ql-block">千山丛林一片绿,</p><p class="ql-block">万里碧空白云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龙屯堡古镇位于贵州省西部安顺市平坝区,喀斯特地貌大山深处,有天台山、龙眼山两山脉,距贵阳市72公里。这里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顺元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名“饭笼驿”。明初时,朱元璋调北镇南,在这里大量屯兵,兵来自江浙汉族,本世纪初被当地儒士改名为“天龙屯堡”。</p> <p class="ql-block">古镇历史:朱元璋经过数年征战,于1368年建立了大明王朝。面对西南的元朝残余势力把匝刺瓦尔密和土司,朱元璋采取了派使者劝降的策略,起初西南各势力迫于明军的强大都纷纷归附大明王朝。</p><p class="ql-block">洪武十四年(1381年)。把匝刺瓦尔密不奉正朔,在谋巨的胁迫下,数度杀害朱元璋的使臣,举兵反叛。朱元璋大怒,终于下定了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决心,同年九月初在南京点齐大军,派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大将军, 兰玉、沐英为副将,战船遮天蔽日,溯长江水道至武昌与湖广、河南、江西、浙江四兵马司军队汇合,三十万大军声威震天,立誓平定西南。</p> <p class="ql-block">克成留影</p> <p class="ql-block">傅友德精心策划,把大军分为两路, 一路为偏师, 由“都督郭英、胡海、陈桓等率兵五万,由四川永宁(今叙永)趋乌撒(今威宁),友德自率大军由辰、沅越贵州”。 傅友德亲率的二十五万大军到达洞庭湖后,弃船走湘黔古驿道,浩浩荡荡直扑老巢。 明军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辛征程到达普定(今安顺),于腊月11日攻下普定,后又克普安(今盘县)。把匝刺瓦尔闻听攻克了“滇之喉”的普定, 大惧, 急命司徒平章达里麻为将,聚集十万大军屯扎于云南曲靖白石江南岸, 企图靠天堑阻挡明军。</p> <p class="ql-block">白石江大战</p><p class="ql-block">腊月十六日,明军翻山越岭终于到达曲靖坝子。忽遇大雾,伸手不见五指,主将傅友德欲停待雾散后再进军,副将沐英对傅友德说道: “彼不意我军深入,若倍道急趋,掩其不意,上所谓出奇制胜者此也。”傅友德听从沐英的建议,兵行至白石江北岸阻水而止。</p> <p class="ql-block">傅友德一面派人寻船渡江,从正面击敌;一面派数千人马绕道上游渡江,从敌后发动奇袭。没有多久,大雾散开,数十万大军两岸对垒,绕道上游的数千明军隐于山林中摇旗呐喊,达里麻以为神军天降,大惊而阵乱,明军趋势渡江猛攻,一举全歼十万元军。这就是征南战争中决定性的战役白石江大战。元军失败之后,看大势已去,“弃昆明城而走晋宁忽纳寨,焚龙衣,驱妻子赴滇池死,遂与右丞托迪,鲁尔俱自杀”《明通鉴》,征南战事基本平息。</p> <p class="ql-block">这里木质房屋经修理后更显古朴</p> <p class="ql-block">敬业乐群牌坊</p> <p class="ql-block">图书室</p> <p class="ql-block">屯堡一隅</p> <p class="ql-block">老石板路依旧</p> <p class="ql-block">四公碑</p> <p class="ql-block">安顺屯堡文化历史渊源</p> <p class="ql-block">保存完好的木质房屋</p> <p class="ql-block">当地工匠的木雕</p> <p class="ql-block">原汁原味的老木楼</p> <p class="ql-block">安顺天龙屯堡内的沈万三故居</p> <p class="ql-block">老楼新窗,玻璃是现在的。</p> <p class="ql-block">沈万三故居内的屋子</p> <p class="ql-block">为防止元朝残余势力和土司势力再次反叛,傅友德上奏朝廷屯田驻防,于是就有了明朝政府屯田西南的壮举,也使西南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大开发。</p> <p class="ql-block">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批准了傅友德的屯田奏折,下令征南大军就地屯田驻防。今天我们来追寻明代屯田西南的历史足迹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有不少“屯堡文化”研究专家指出:明朝政府的西南屯田可视为是贵州、云南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开发, 由于明朝政府的西南屯田,才使贵州健全了封建行政制度,奠基了建省的基础,贵州才能于永乐十一年(1413)建省,从此“独立”,不再隶属于云南、四川等省管辖。</p> <p class="ql-block">屯田戍边</p><p class="ql-block">朱元璋为了“永固江山”,采取“屯田戍边”的政策,建立“卫所制度”,在滇黔古驿道两侧产粮区和关隘广设“屯堡”,派军士屯垦驻防,“三分操备七分种”,明军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腊月十一日攻下普定之后,命安陆侯吴复修建城池,次年(1382年)二月建成了普定卫城,由顾成担任最高军事长官“指挥使”。普定卫下设前后左中右5个千户所,每个干户所统兵1120名,长官称千户:每个千户所下设10个百户所,每个百户所统兵112名,长官称百户;百户所下设两个总旗,每个总旗下设5个小旗,小旗领兵10兵,每个卫所总领兵额5600名。</p> <p class="ql-block">军屯:按照明军规定屯田将士带家眷,5600名军士就是5600个家庭,这些征南将士的家眷们自愿和被迫加入了屯田的行列,象这种以军士和军眷所建立的屯田形式称为军屯,是明朝西南屯田中最早的一种形式。</p><p class="ql-block">民屯:军屯建立之后力量对比方面与云贵众多的土司势力相比较,仍处于弱势地位,不能“永固江山”。</p><p class="ql-block">于是朱元璋把江南一带无土可耕的平民、无业游民、犯罪的富户尽数迁移入滇黔屯田, 由政府按规定分发给土地、种子和农具,种出的谷物除上缴政府的税粮而外,剩下的山屯田移民自己分配,这种屯田形式称为民屯。</p><p class="ql-block">商屯:为了再扩大军队给养的来源,加快商品流通,特别是食盐贸易,朝廷又鼓励商人参加屯田,商人自己募人开荒种植,用所收谷物向政府换取“官盐”用于经营,这种屯田形式称为商屯。</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命令所有屯田军民加强团结,控制当地土司势力,保证政令畅通,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屯田·移民户闲时为民,战时为兵,居住在军事防御功能很强的寨子“屯堡”里。明代在西南大规模的屯田彻底的的改变了这片“蛮荒之地”,从洪武年间开始至明代中叶通过各种形式,上百万的汉族移民进入西南,形成庞大的汉族移民群体,改变了西南“夷多汉少”的局面。明代中后期由于战乱和苛赋日益加重,屯田制度才逐渐步入了衰退。</p> <p class="ql-block">屯堡内排水沟</p> <p class="ql-block">屯堡一角</p> <p class="ql-block">屯堡文化自成一格,它是相对封闭的明代文化遗存。屯堡人在语言、服饰、建设、宗教信仰等方面,保留着、固守着六百年前的梦。</p> <p class="ql-block">屯堡人的语言多带卷舌音,发音快,透着军人的阳刚之气,它是明代的官话(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专家把它称为“安顺屯堡方言”。</p> <p class="ql-block">在服饰方面,屯堡妇女保持祖制,依旧是宝蓝色的长衣大袖,精致的花边体现了江南刺绣的神韵;一双尖头的绣花鞋,透着屯堡妇女的才思,典雅而高贵。屯堡妇女的服饰已成为研究明代服饰的活资料。仍有很多妇女在街上绣绣花鞋,边绣边买,既有收益也算是表演。</p> <p class="ql-block">没有人能够对石头有如此深刻的了解,屯堡真是一个石头的世界。脚下踩着的是石头,伸手摸到的是石头,眼睛看到的是石头,大到围绕屯堡的城墙和碉堡,小到磕盐的盐罐,就连房盖都是石头,这一切,无不令人感叹屯堡人在建筑上确实对石头有一种深沉的理解,屯堡建筑真把石头工艺发挥到了极至。石头的坚固对于构筑屯堡人军事性质的村落“屯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明代西南屯田有着伟大意义,它加强了中央集权和民族文化的交流,使少数民族从中学到了汉族移民先进的农耕文明和儒学文化。最初少数民族对“屯堡人”处于敌视状态,但随着交融与磨合,仇恨逐渐淡化,少数民族同胞向屯堡人学会种植各种谷物的先进方法, 改变了当代刀耕火种的习惯。苗族至今仍把玉米叫做“那丢”,意思就是汉人的粮。朱元璋为了各少数民族向化儒学,强迫西南少数民族土司贵族子弟进入国子监学习儒学文化,使他们“永奉正朔”,从儒学中步入文明。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文明的传播确实带有压迫性,但是明朝的征南屯田决不是一个简单意义的征伐占领,它是当时统一国家的必需手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