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之誓破坏了信用体系

轨迹

<p class="ql-block">  洛水是一条圣河,孕育着文明。</p><p class="ql-block"> 洛水在人们心中有着极高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洛水也成了某些政客做承诺的背书。</p><p class="ql-block"> 但是司马懿的洛水之誓,却破坏了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p><p class="ql-block"> 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大将军曹爽掌控朝政,架空元老司马懿。趁曹爽携幼帝曹芳离洛阳赴高平陵祭陵之机,司马懿联合郭太后发动政变,控制洛阳城防,但曹爽仍握禁军与皇帝。为诱降曹爽,司马懿派重臣蒋济、陈泰传话,并亲指洛水立誓:<b>“若曹爽交权,唯免官爵,保其富贵,以洛水为证!”</b></p><p class="ql-block"> 然而投降仅数日,司马懿即以“谋反”罪名诛曹爽三族,牵连何晏、桓范等数千人,甚至“已死者开棺戮尸”。洛水之誓的隐喻与镜鉴。</p><p class="ql-block"> 司马懿的洛水之誓,表面是一次成功的权谋,实则是中国政治伦理的“断崖点”。其背信行为解构了权力合法性的道德基础,使乱世滑向更深的黑暗。从“魏晋风度”的虚无到“五胡乱华”的惨痛,皆可溯及此次信用透支。而当代社会信任构建的艰难,亦提醒我们:权力若挣脱道德枷锁,终将吞噬秩序本身。</p><p class="ql-block"> 刘裕篡晋时屠杀司马全族,“血流漂杵,经月不散”,时人视作对洛水背誓的报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