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来,20多天的35℃以上高温酷暑,终于被台风“竹节草”带来的风雨,洗得个干干净净。窗外的雨还在下,室内的温度,不用开空调,就是26℃。有“砖家”说,这是个无论穿汗衫还是“赤膊”,都十分惬意的温度。<br><br><div> 早饭后,端了一杯茶,就静静的在窗前,傻看窗外的雨幕,看满目青翠,看小河流水潺潺。去年中秋前夕,也是一场台风,叫“贝碧嘉”,那疯狂的程度,让我这过了“从心所欲”的老汉,也惊得目瞪口呆。记得那天,雨在天空中打出一道道雨幕,狂风吹的大树披头散发,左右摇摆。但那狂风暴雨的时间不长,从“贝碧嘉”上午十点“驾临”,到第二天清晨醒来风和日丽,艳阳高照,前后不到二十个小时。</div><div><br></div><div> 而这次“竹节草”,从昨天凌晨就开始下雨,一天中大雨滂沱,到现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明天依旧有雨……<br></div> 看着眼前“竹节草”的风雨,突然奇想,它为什么叫“竹节草”?记得小时候,常州周边的村镇,有“赶集”的习俗,当地人也称它“捉节”,有的是一年一次,如马杭桥镇“捉节”;有的,则是按照农历日期推算,如戚墅堰大街,农历逢五或逢十“捉节”。<div><br></div><div> 我住在戚墅堰机厂公房,若周日恰逢“捉节”,一定会去“轧闹猛”。看卖菜、卖肉、卖菜籽、卖菜秧,看卖各种农具和竹木用具,看“出真心、卖假药”的各种表演。我对“挂羊头、卖狗肉”这个词汇的理解,就是在看这类的表演中提升的。当然,“捉节”最快乐的事,就是约上几个小伙伴,到节上去喝豆腐汤。三分钱一碗,喝完后,还可以加两分钱再添半碗,那老板也真算得上是童叟无欺,那加的半碗,和满满一碗也差不多。</div> 戚墅堰大街上,还有一种节叫“猪六”,是开春后的某个日期,附近农民都到东街的万安桥下交易猪崽。当地农民都习惯在开春时,买个十来斤的小猪崽回家养,过年时,那猪也百十多斤了,正好杀了过年。<div><br></div><div> 我已记不清那是“猪六”还是“猪猡”了,反正当地人这两个词都一个发音。那场景倒是记忆犹新,人来人往,船上船下,猪叫和人嚷混在一起,十分热闹,我很爱看。<br><br></div><div> 风还在刮,雨还在下,而那些陈年往事,都不知道被刮到那个犄角旮旯里去了;留下的,只有那模糊的记忆,还有那张长满皱褶的脸……<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