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快乐大叔</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339469251</p><p class="ql-block"> 苍坊这个地名,实在太普通平常了。也许很多朋友和我一样,在没去之前,不知道它有什么人文典故,或者历史古迹。</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到胡耀邦同志,大家都知道,他15岁告别家乡,在长达60年的革命生涯中,从苏区的“红小鬼”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从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到改革开放的开拓者,他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和开创建立了不朽功勋。</p><p class="ql-block"> 耀邦同志的故居就在湖南浏阳苍坊村。</p> <p class="ql-block"> 敏溪河畔,苍坊西岭山下,绿水青山之间,耀邦同志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p><p class="ql-block"> 两年前,我和朋友一道,自驾来过耀邦同志故居参视,因时间匆忙,没及细看。近日参加单位主题党日活动,再一次来到苍坊,感悟耀邦同志光辉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耀邦故居始建于清代咸丰年间,是典型的浏阳民居建筑风格,依山傍水,坐北朝南。故居正厅中央有一幅对联:“屋矮能容月,楼高不染尘”,“能容月,不染尘”正是耀邦同志“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高风亮节的最好诠释。</p> <p class="ql-block"> 在故居,热心的讲解员给我们讲述了耀邦同志廉洁自律的往事。那是在上世纪80年代,耀邦同志已是党的总书记,但他的亲哥哥一家全是普普通通的衣民。1983年,有位县领导来耀邦家参观,在与他哥哥胡耀福交谈时,了解到他的两个儿子都在家务农,出于关心,将一个儿子招工到岳阳县物资局工作,同时将媳妇也安排在招待所当服务员。</p><p class="ql-block"> 可是,上班不到一个月,就被耀邦同志知道了,他立即打电话给湖南省委,责令退回农村,并写信告诫兄长“不要打着他的旗号到处求人办事,要安心在家务农,争做新时期的好农民”。侄儿、侄媳的工作泡汤了,哥哥一肚子委屈。后来,哥哥到北京看望弟弟,为此事,兄弟俩大吵一架,不欢而散,整整两年时间没有来往。至今,侄儿、侄媳一直在农村,当了一辈子农民。</p> <p class="ql-block"> “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这是胡耀邦同志题写的一幅对联,也是他一生的座右铭,更是他“心在人民,利归天下”“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崇高品德和精神风范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回想近年来中央查处的一些腐败分子,不是把人民给予的权力为人民谋福祉,而是以权谋私,相比之下,真是天壤之别。</p> <p class="ql-block"> 走进纪念馆,迎面是“心在人民”的雕塑,耀邦同志和乡亲们坐在一起拉家常,背景是苍翠的群山。纪念馆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一段段影像,再现了耀邦同志为党和人民奋斗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在展厅,两幅巨大的报刊展示墙,格外引人注目,那是1978年5月10日,时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的耀邦同志,组织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首先发表经他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次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这篇文章,新华社随即向全国转发。在邓小平同志领导和支持下,一场顺应时代发展、反映党心民意的大讨论,由此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在处于徘徊和迷茫之中的中国,吹响了思想大解放的号角。</p> <p class="ql-block"> 耀邦广场北侧,胡耀邦雕像矗立在苍松翠柏之中,雕像高6米,宽7.3米,厚1.5米,分别寓意耀邦同志60年革命生涯,享年73岁,15岁参加革命工作。</p><p class="ql-block"> 站在耀邦广场,仰望耀邦雕像,仿佛看到,他坚毅的面容,似正从历史的烟尘中走来,带着湘赣边界的泥土气息,眉宇间凝结着对真理的执着追寻。那双深邃的眼睛,穿透峥嵘岁月,仿佛仍在凝视着这片土地上的希望与未来,把改革春风的絮语,化作雕像基座上永不褪色的铭文。</p> <p class="ql-block"> 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最高的致敬是奋进。心在人民、大公无私、实事求是这些红色基因,如同薪火相传的火炬,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图文:快乐大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