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王志远丨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日在家乡文学群里看到《驻马店日报创刊40年征文》,如唤醒我的梦中情人,一下子勾起我对一段青春往事的回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封难忘的求职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6年年初,听闻《驻马店报》将于2月份正式创刊的消息,作为农民通讯员的我十分欣喜,一来多了个宣传阵地,二来给我们这些新闻爱好者多了个投稿的机会。于是我给驻马店报创刊筹备人之一、时任地委宣传部新闻科王科长写了一封自荐信,信的大致内容是想通过他的关系,看能否到新创刊的报纸谋一份差事。我之所以斗胆给王科长写信,是因为之前我和他有过多次短暂的接触。第一次是1984年11月22日至24日,河南日报社在郑州举行了创刊35年第一次模范通讯员代表大会。我作为全区唯一一名来自基层的农民通讯员,有幸和全区9县1市的十八名新闻工作者共同参加会议,而驻马店地区带队的领导正是时任地委宣传部新闻科的王科长。会议间隙,他对我这个刚过20岁年纪的农民通讯员很感兴趣,问了一些个人简单情况。二是在1984、1985、1986年全区新闻表彰大会上,我作为优秀通讯员连续三年在会上作典型发言,给会议主持人的他留下了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久,王科长给我写了回信,大致内容是初创的《驻马店报》人事录用有具体规定,不便破例,以后有机会一定帮忙。此后,我也没把这事放在心上,大概一年后的某天,我接到王科长电话,电话中他问我有去驻马店某晚报的意愿不,我告诉他,只要能发挥我的写作特长,对我以后的职业有好处,愿意到这家晚报工作。</p> <p class="ql-block"><b>曾是报社特邀通讯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理想和现实是火车轨上的两条道,看似接近,但永不交叉。因种种原因,在这家报社工作一段时间后,八十年代末,我又回到了我的老家新蔡,谋到了一份办公室文秘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到新蔡老家工作后,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我继续采写各类新闻稿件,在中央、省、市新闻媒体上刊发大量新闻稿件。有一天,我收到《驻马店报》编辑部寄来的一封信,信中有一张"兹聘任你为本报特邀通讯员”的聘书和一摞A4纸大小、印刷好的标签纸,页面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通体有序印着多行绿色黑体字“特邀通讯员”五个字的标签,,我记忆中标签一页大概是三十个的样子,最下面还印有一行字,大意是:寄稿时剪下一枚贴于信封正面以便识别处理。就是说,特邀通讯员高于普通通讯员,稿件有优先编发权。每当把写好的稿子装进信封,小心翼翼剪下“特邀通讯员”标签,庄重贴到信封上时,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我骄傲,我是报社特邀通讯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按常理一般报纸常用特约通讯员名称,《驻马店报》当年如何用“特邀通讯员”?在写作此文时,我为了弄清特约与特邀的含义,特意上网查了一下,原来特邀与特约的核心区别在于责任属性不同:特邀强调礼仪性邀请,特约侧重契约性约束。原来如此,一字之差,现在看来报社群工部领导当年用心了!</p> <p class="ql-block"><b>头条那些事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整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我新闻写作的黄金十年。在这十年里《驻马店日报》发了我多少稿子,自己也记不清了,只记得有不下十篇稿子荣登《驻马店日报》头版头题,有七八篇稿子在贵报重点处理,被整版刊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仅举几例。1992年秋,全国范围内开展社会主义优越性教育,有一次我随单位领导到余店乡胡营村开展社教工作。在该村一农户家中走访时,农户女主人拉着我的手感激地说:“说社会主义优越性,我最有发言权。”原来该户男主人车祸身亡,家中有瘫痪在床的公公婆婆,还有一个残疾,一个正上初中的孩子,全家重担全靠她一个家庭妇女来撑。乡村领导得知她家的情况后,把两位老人接进敬老院,免除她家的各种提留款,还从有限的乡民政救济款中每年拿出1500元接济她们。有感于此,我当晚写了一篇现场新闻:《社会主义优越性就在我身边》,不曾想,几天后这篇800多字的新闻速写竟登上了《驻马店报》头版头题,这也是我采写的新闻稿件第一次登上《驻马店报》头版头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3年12月,孙召乡侯老庄青年吴晓宏在电影场外见义勇为,勇救被歹徒劫持的女子,自己的肠子被歹徒捅破外露。在这种情况下他一手捂着肚子还一边追赶歹徒,直至流血晕倒。我得到线索后及时赶到县人民医院采访救护人员和受害人家属,连夜写出了长篇通讯《热血谱写正气歌一一写给见义勇英雄吴晓宏和救助他的人们》,第三天,《驻马店报》在头版头条配评论员文章刊发,在全区上下引起极大反响,一时洛阳纸贵,形成了向英雄学习的强大與论氛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3年冬,时任县委宣传部部长李建华给我一个任务,让我到各乡镇深入调查一下农村土地抛荒问题,回来后写一篇深度调查报告。于是我和宣传部理论干事吴合群利用半个月时间,骑车跑遍了全县二十三个乡镇,走访了百余村庄,采访了上百位农民,基本摸清了导致农村土地抛荒的八个问题。根据调查的问题,我用一个星期时间写出了一篇5000余字的深度报道:《失宠的黄土地一一农村土地抛荒现象透视》,率先在《驻马店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随后《人民日报》配评论员文章《一个严重的问题》,用半个版面重磅发出,在全国引发强烈反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我离开家乡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打拼己经二十多年了。在这二十年里,我无时无刻不念家乡的山山水水,无时无刻不念家乡的亲人,无时无刻不念我年轻时走过的每一条路。感谢王科长的提携,是他让我勇于走出自我,认识了一个更大的世界,感谢《驻马店日报》,纪录了我青春的分分秒秒,感谢我采写报道过的那些人那些事,是他们让我认识到这个世界多姿多彩,平淡而新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