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腾冲和顺古镇:徐霞客笔下的极边第一城。</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原名阳温暾,因村内有一条小河而得名“河顺”,后取“士和民顺”之意,更名为和顺乡。村庄依山而建,民居粉墙瓦黛,与大自然和谐共存。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超过70%,是一个充满负氧离子的“绿色空调”和“天然氧吧”。</p> <p class="ql-block">和顺图书馆是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藏书万余册,其中许多古籍尤为珍贵。这里不仅有胡适等文化大家的题字,还有13万余册藏书,是中国乡村文化界的一颗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和顺古镇,你可以看到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如祠堂、牌坊、古宅等。这些建筑风格独特,中西合璧,中式雕花木窗掩映着罗马式拱门,推开古老厚重的木板门,仿佛能听到屋檐下挂着的德式马灯在诉说着先祖的茶马生涯。</p> <p class="ql-block">和顺小巷沿和顺三合河而建,由近万平米的古建筑组成,其中包括清末腾越镇总兵张松林的老宅。和顺小巷与和顺湿地毗邻,其中的大马帮博物馆,用近2000件实物和近百幅老照片展示南方丝绸古道的历史;大马帮生活场景;滇商辉煌的历史;和顺人"走夷方"的生活方式。小巷中可体验"玉出腾越、运自和顺"的翡翠文化。可看到古法造纸、皮影等多项非遗项目和民间手工艺展示。</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一个位于腾越盆地的高黎贡山腹地,被徐霞客誉为“极边之城”。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美丽的自然风光,是一个充满梦幻和传奇色彩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和顺家风文化长廊位于野鸭湖畔,全长400余米,错落分布了二十多组精心设计制作的石雕,浓缩介绍了十多个和顺家风文化的故事,分为走夷方篇、励志篇、孝道篇等十六个篇目,集中展现和顺历史上的道德楷模、文教先贤、抗日英烈、爱国典范等,是一个展示和顺优秀家风文化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元龙阁原为观音殿,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乡人又在殿前兴建楼阁,取名元龙阁,后经历年修葺,成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道观。元龙阁前面为碧波荡漾,水体澄澈的龙潭,背后名木古树郁郁葱葱。由山门、龙王殿、三官殿、魁星阁、观音殿等组成,构思奇巧,结构紧凑,背靠青山,面临绿水,宛若人间仙境。</p> <p class="ql-block">艾思奇纪念馆</p><p class="ql-block">艾思奇(1910年﹣1966年)原名李生萱,是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哲学名家。在中国共产党开创的革命事业中,艾思奇倾尽毕生心血,致力于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80年,艾思奇亲属将建于1918年的房屋捐赠给腾冲县人民政府,后经修缮,1984年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艾思奇纪念馆为串楼同栏中西合璧建筑,环境清幽典雅。馆内以实物、图片、文字展示艾思奇的生平事迹。</p> <p class="ql-block">艾思奇(1910.3-1966.3)</p><p class="ql-block">原名李生萱,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和顺镇人。193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0月到达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任教,后任马列学院哲学教研室主任、边区文协主任、《解放日报》总编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央党校哲学研究室主任、副校长,首届政协代表、政务院文教委员、对外文委常务理事、北大文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哲学会副会长、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主要著作有《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主编)、《艾思奇全书》(八卷)等。</p> <p class="ql-block">腾冲和顺:在时光里打捞旧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踏入和顺古镇,像是误闯进了一本泛黄的旧书,每一页都写满故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世界腾冲,天下和顺”,照壁前的我,望着这八个字,对接下来的旅程满是期待。沿着青石板路前行,和顺小巷里藏着岁月的密码。清末老宅的木门咯吱作响,大马帮博物馆里的旧物,2000多件实物与老照片,把南方丝绸之路的驼铃与烟尘,直直拽到眼前。古法造纸的工匠指尖翻飞,薄如蝉翼的纸页,映着日光,也映着先辈们的智慧;皮影戏幕布后,光影跳动,演绎着古老传说,恍惚间,百年光阴轻轻晃了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绕到河边,游船码头的木牌在风里摇晃。乘一艘小船,顺着水流漂。两岸繁花似锦,粉色的花簇在水边热闹盛放,像是给古镇系了条花围裙。远处山峦叠翠,民居错落,青瓦白墙在绿树间若隐若现,偶尔传来的犬吠、人声,混着水声,成了最温柔的背景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走到和顺图书馆,古旧的建筑透着庄重。“文化源泉” 的牌匾高悬,红漆灯笼轻轻摆动。拾级而上,想象着过去的文人在此诵读、研讨,墨香仿佛还在空气里游荡。出了图书馆,街边的小馆飘来饵丝的香气,坐下来嗦上一碗,热汤鲜料,熨帖了身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午后,择一处临河的老宅小坐,门庭前的对联还泛着墨香,红灯笼映着绿植,生机里裹着古意。看阳光透过树叶,在石板路上画着碎金,听河水潺潺,感觉时间都慢成了流淌的 syrup(糖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暮色渐浓时,古镇笼在暖黄光晕里。古戏台旁,老人慢悠悠聊着天,孩童追着光影跑。我站在小桥上,望着这烟火人间,明白和顺的美,是岁月沉淀的温润,是古与今、静与闹的奇妙交融,来这一趟,像从时光长河里,打捞起一捧闪闪的旧梦,妥帖又珍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