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兵谏</p> <p class="ql-block">西安事变:民族危亡下的历史转折</p><p class="ql-block">1936年,日本侵华加剧,东北沦陷五年,华北危在旦夕,而国民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调张学良东北军、杨虎城西北军在陕西“剿共”。东北军屡败于红军,士兵思乡心切,“打回老家去”呼声此起彼伏;西北军因蒋介石克扣军饷、分化部队心怀不满。同年12月9日,西安学生纪念“一二·九运动”周年,冒死请愿“停止内战”,蒋介石竟令开枪镇压,张学良驱车拦截,被学生热血震撼,立下抗日誓言。</p> <p class="ql-block">华清池枪声</p><p class="ql-block">12月4日,蒋介石抵临潼华清池,严令张杨一月内剿灭红军,否则调离西北。张杨多次“哭谏”无果,决意兵谏。12月11日夜,张学良设宴麻痹南京要员,秘密部署东北军105师、卫队营突袭华清池。12日凌晨,孙铭九率部攻入,蒋介石翻墙逃至骊山虎斑石,被搜出时假牙掉落、布鞋丢失,狼狈就擒。杨虎城部同步控制西安,扣押陈诚等军政要员,通电全国提出“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八项主张,震惊中外。</p> <p class="ql-block">各方博弈与和平解决</p><p class="ql-block">事变引发南京分裂:何应钦亲日派主张武力讨伐,30万大军压境潼关;宋美龄、宋子文亲英美派急赴西安,力阻内战便宜日本。中共中央经权衡,派周恩来赴西安斡旋,确立“逼蒋抗日”方针。12月22日,宋美龄面见蒋介石,晓以利害:“若内战爆发,你将成为民族罪人。”蒋被迫口头承诺“停止剿共、一致对外”,但拒签协议,仅以“领袖信誉”担保。25日,张学良不顾劝阻,亲送蒋返宁,自此被软禁54年。</p> <p class="ql-block">历史转折与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国共合作起点。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默许停止内战;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事变前,70%中央军用于“剿共”;事变后,抗日成为共识,为“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奠定基础。杨虎城被囚12年,1949年遇害于重庆;张学良晚年回忆:“我做这件事没有私人利益,牺牲我自己,为什么?为了抗日。”</p> <p class="ql-block"> 这场突发兵谏,以极端方式扭转了中国命运,使民族矛盾超越内战,凝聚起共御外侮的合力。正如周恩来所言:“西安事变是历史的转折,张学良、杨虎城是民族功臣。”其“兄弟阋墙,外御其侮”的精神,至今仍为国人铭记——在危亡时刻,唯有团结方能救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