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游瘦西湖(一)

国宝

<p class="ql-block">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让扬州在我心中成了充满诗意的梦幻之地。昨日,外甥邀我搭他的车前往扬州旅游,我欣然应允。小车驶过长江润扬大桥,进入扬州地界,天空却忽然飘起了细雨,乌云低垂,我不禁有些担忧这雨是否会搅了游兴。</p> <p class="ql-block">然而,当真正踏入瘦西湖景区,我的顾虑便烟消云散。初听“瘦西湖”之名,我颇感疑惑:既与杭州西湖同名,为何又冠以“瘦”字?直到亲临湖畔,才豁然开朗。原来,这“瘦”字恰如其分地描绘了湖的形态——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湖泊,而是一条蜿蜒如带的河道,宛如江南女子的纤细腰肢。</p> <p class="ql-block">细雨如丝,轻柔地洒落在湖面与岸边,为这江南水乡披上了一层朦胧的轻纱。湖畔古柳成行,细长的柳枝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宛如少女的秀发随风飘扬。雨滴沿着柳叶滑落,滴入湖中,激起一圈圈细小的涟漪,仿佛是大自然轻柔的低吟浅唱,令人心醉神迷。</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手书唐代诗人杜牧关于扬州二十四桥的诗《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如下: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桥是一座由山涧栈道、单曲拱桥、三折平桥和吹箫亭相连而成的组合桥。山涧栈道由黄石垒成,雄浑古朴;单曲拱桥为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此桥长24米,宽2.4米,栏杆24根,上24级台阶,与二十四对应。栏板上彩云追月浮雕,桥与水衔接处巧云状湖石堆叠,周围遍植馥郁丹桂,体现云、水、月、花,与“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意境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桥带着几分历史的神秘与诗意的遐想,让人不禁想起杜牧那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此时我仿佛穿越千年,与古人共赏此景。而我,也在这细雨中的瘦西湖畔,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诗意与远方。</p> <p class="ql-block">小李将军画本</p> <p class="ql-block">唐朝宗室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人称“大小李将军”。父子二人共创唐代金碧山水画派,明代董其昌推其为山水画“北宗”之祖。此地景色与小李将军的山水画意十分接近,故取名“小李将军画本”,匾额为清代郑板桥所书。此轩西侧景窗,从内向外借窗观景,窗为画框,景为画本,犹如一幅幅赏心悦目的山水画卷,设计匠心独具,令人赞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沿着湖岸小道缓步前行,远处的五亭桥映入眼帘。五亭桥造型别致,桥上五座亭子各具风姿,倒映在湖水中,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卷。雨中的五亭桥更显静谧,仿佛时光在此凝固,只留下湖水轻拍桥墩的低语。</p> <p class="ql-block">继续沿山涧栈道前行,我终于来到白塔脚下。高耸入云的藏式白塔静静矗立在山坡之巅,洁白的塔身在细雨的洗礼下更显圣洁庄严。仰望白塔,我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感受到千年文化的厚重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的池中,荷叶在雨中舒展,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雨滴落在荷叶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是自然的乐章在耳边回响。望着这一池碧荷,我心旷神怡,所有的烦忧都被洗净,只余下满心的宁静与欢喜。</p> <p class="ql-block">钓鱼台,不只是一个观景的去处,更是一扇窗,透过它,我窥见了古人眼中的山水之美,也窥见了自己心中的那一份宁静与向往。撑着雨伞,我缓步来到钓鱼台亭前。透过亭壁上的圆洞望去,远处的五亭桥与高耸的白塔巧妙地框入眼中,构成一幅绝美的天然画作。这一视角匠心独具,令人不禁感叹古人造景之妙,仿佛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精心雕琢,只为今日我等一睹芳容。</p> <p class="ql-block">此次雨中游览瘦西湖,让我深切体会到了江南水乡的柔美与诗意。瘦西湖之美,不在其广,而在其“瘦”;不在其大,而在其精。它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静静地铺展在扬州这片土地上,等待着每一个有心人的驻足与欣赏。</p> <p class="ql-block">附录:</p><p class="ql-block">一、唐代诗人杜牧关于扬州二十四桥的诗是《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如下:</p><p class="ql-block">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p><p class="ql-block">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是杜牧在离开扬州后,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诗中通过对扬州深秋景色的描绘,尤其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的美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和对友人的调侃。杜牧以“玉人”称呼韩绰,用“教吹箫”来调侃他的风流倜傥,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自己对扬州美景的无限向往。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是杜牧笔下的经典之作,千百年来广为传诵。</p><p class="ql-block">二、杜牧的二十四桥诗之所以是“二十四桥明月夜”,是因为这句诗巧妙地融合了扬州的地理特色、历史文化与诗人的情感表达。具体原因如下:</p><p class="ql-block">1、地理与文化背景</p><p class="ql-block">①、扬州的繁华:扬州在唐代是长江中下游最繁华的都市之一,以其美丽的风景和丰富的文化著称。</p><p class="ql-block">②、二十四桥的象征:二十四桥是扬州著名的景点,其名字来源于古代扬州城内有二十四座桥,或指一座名为二十四桥的桥。这些桥与扬州的夜景、月光相结合,构成了极具代表性的美景。</p><p class="ql-block">2、诗人的情感表达</p><p class="ql-block">①、怀念与遥想:杜牧在诗中通过对“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描绘,表达了对扬州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友人韩绰的思念。</p><p class="ql-block">②、美景与意境:这句诗不仅描绘了扬州月夜的美丽景象,还营造出一种浪漫而悠远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对扬州的深深眷恋。</p><p class="ql-block">因此,“二十四桥明月夜”不仅是杜牧对扬州美景的真实写照,也是他情感与意境的完美结合,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