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人的视角看深圳(四)‍——影像力量 超越想象(下)

摄影师 唐老鸭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5日我来到深圳K11购物艺术中心六楼,参观了《“百年魅力·天生出彩”国家地理经典影像大展》本次摄影展览以女性为主题,共分为愉悦、美、爱、智慧、力量和希望六个部分,充分向全世界读者展示了女性的力量。这也是我“摄影人的视角看深圳”的第四部分。由于展览内容非常详实,我将这些内容分上、中、下三篇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是“下篇”也就是最后一篇,包括“力量”和“希望”两个部分。</p> 力量 <p class="ql-block">有句俗话说的好:“逆境不能塑造性格,逆境彰显性格”。在这些记录了130多年女性生活的国家地理照片中,性格和逆境都显而易见。</p><p class="ql-block">在我们这些备受赞誉的照片中,女性带着坚毅、勇气和优雅,去追求那创造纪录的冒险之旅,或错综复杂的日常生活。在为所爱之人和家庭付出关爱和牺牲的同时,这些女性经历着压迫、剥夺和冲突,也经历着机遇、胜利和重生。</p><p class="ql-block">女性怀疑自己能力的现象十分普遍,以至于心理学家给这种倾向起了一个名字:“冒充者综合征”。但同样变得普遍的现象是,全球各地的女性也在认识并肯定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第一位不吸氧登顶14座8千米以上山峰的女性</p> <p class="ql-block">作者;拉尔夫·杜莫维茨,2011年</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中国西藏</p><p class="ql-block">这位在风雪中攀登世界第二高峰喀喇昆仑山脉乔戈里峰的女性是知名奥地利登山家格林德·卡尔滕布伦纳,为她留下这幅珍贵影像的摄影师正是她共攀高峰的战友兼爱人拉尔夫·杜伊莫维茨。2011年,41岁的卡尔腾布伦纳在成功攀登完“乔戈里峰”后,成为了全世界第一位在没有补充氧气的情况下完成攀登全世界所有14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女性。从23岁第一次登上八千多米的高峰开始,她用了18年来完成这一壮举。在经历过数次生与死的考验后,她对于排名已毫无兴致,和她的传奇人生一起广为流传的还有她的名言:“攀登不是竞争,攀登就是我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第一位驾驶飞机穿越大西洋的女飞行员</p> <p class="ql-block">作者:鼎石景观有限公司,1932年</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英国爱尔兰北部伦敦德里郡</p><p class="ql-block">作为飞行界第一传奇女性,阿梅莉亚·埃尔哈特以自己短暂生命的无限光芒启发了无数女性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自23岁第一次坐飞机起她就知道自己的人生注定要献给天空。1932年,当大部分美国女性还被禁锢在家务中时,35岁的埃尔哈特就凭借精湛的飞行技术和敢为人先的勇气成为了首位飞跃大西洋的女性,这张凯旋归来的照片让她成为了无数女性心目中的偶像。而她也不负众望,不断在飞行生涯中创造多项纪录,并一直以出书、演讲、组织公益机构、参加社会活动等各种形式鼓舞着女性去“敢想敢做”。她曾说:“我想这么做,只是因为我想这么做。女人必须像男人那样勇于尝试。”这个伟大不羁的生命最终在她1937年首次环球飞行时,和她挚爱的“伊莱克特拉”号一起消失在了太平洋上空,但她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却成为了女性自由精神的代表,至今依旧通过纪录片、电影、书籍等形式影响着全球各地的女性。</p> <p class="ql-block">蓝天下阿富汗戈壁的救援</p> <p class="ql-block">作者:林西·阿达里奥,2010年</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阿富汗巴达赫尚省</p><p class="ql-block">虽然看不见脸,但这幅照片中其实有三位女性:右边是18岁的努尔·妮萨,左边是她的母亲,还有努尔·妮萨肚子里几个小时后才会出生的女儿。此刻,她们正在这贫瘠的山区道路旁焦急等待着,丈夫原本借了一辆车要带她们去医院分娩,但车在路上抛锚了,她们几乎已经做好了要在这幕天席地生产的准备。而此时,同为女性的摄影师林希·阿德里奥出现了,她毫不犹豫地决定停止工作,迅速将这家人带到了医院,并一直等到努尔·妮萨平安生产。这张匆忙之中留下的影像揭示了阿富汗妇女艰难的生产环境,而那摄人心魄的蓝色仿佛贫瘠大地上开出的美丽花朵,散发出令人惊叹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阿富汗喀布尔街头驾车的女士</p> <p class="ql-block">作者:林西·阿达里奥,2015年</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阿富汗喀布尔</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这位女性正载着几位女乘客穿梭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街头,她们的脸、头发和手都暴露在外。她们在车里播放着喜欢的音乐,跟着旋律欢乐摇摆。而且,她们竟然没有一位男性陪同,这在塔利班控制下的阿富汗属于离经叛道的行为。周围的车朝她们按喇叭、尖叫,不论男女都对她们投来异样的眼光,独立自由的女性在这里不受欢迎。这位女司机特雷娜是一位演员,由于不堪忍受丈夫的虐待,她逃离了那段可怕的婚姻,也放弃了三个儿子。她现在有男朋友,但不打算再结婚,因为婚后她就不能再演戏。可在当时的阿富汗,没有男人,一个女性很难独立生存。管他的呢,起码此刻,她的方向盘掌握在自己手中。</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即使在相对进步的喀布尔,图中这位名叫“Trena”的女演员被路人怒目而视、按喇叭并尖叫。她逃离了虐待她的丈夫,留下了三个儿子。我从未与一位阿富汗女性同车,并且好奇路人的反应。不出所料,看到强壮的女性会激怒这里的男性,这象征着一种他们不习惯的自由。但是,当我们开车时,Trena播放她最喜欢的音乐并在驾驶座上跳舞。这是我在这个国家见过的女性中最无忧无虑的时刻之一。我在2000年开始在这里工作,当时该国仍在塔利班统治下,这是我为数不多的几次仅与一群女性同车,在公共场合享受乐趣并释放压力的经历之一。</p><p class="ql-block">尽管背景截然不同,女性总能找到连接点,享受乐趣,并在笑声中倒下。我仍然深受我拍摄的人们的启发——并不断提醒自己,世界各地的人们是多么多样化,却又如此相似。</p><p class="ql-block"> 林西·阿达里奥</p> <p class="ql-block">汤加的女兵</p> <p class="ql-block">作者;艾米·托辛,2017年</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汤加塔布岛</p><p class="ql-block">在这张摄于2007年的照片中,女兵福阿塔普哈兰尕祜正与汤加国防服务部的其他男性新兵们一同练习武术。这个位于南太平洋西部的波利尼西亚岛国人口仅十万,经济严重依赖外援。现在已更名为“国王陛下武装部队”的汤加国防军,共有六百余名官兵,主要担负社会治安维护和海上救援任务。从1979年起,汤加国防军开始允许女性加入。这张照片中,福阿塔普·哈兰尕祜表现出了完全不输于男性的坚韧和毅力,这让我们看到了在这个太平洋小国,国防服务中的性别多样性正在增强,女性也在不断突破传统社会期待的限制,代表了汤加社会变革和性别平等的重要进步。</p> <p class="ql-block">矿工母亲和婚纱女儿</p> <p class="ql-block">作者:詹姆斯·斯坦菲尔德,1986年</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美国弗吉尼亚州</p><p class="ql-block">在摄影师斯坦菲尔德心目中,这是一张可以在自己所有作品中排进前五的照片。当时,他和女矿工贝蒂一起去朋友家,为贝蒂的女儿试穿婚纱。他原以为自己会拍到一些欢乐场景,却无意间记录下了这充满了情绪张力的一刻:贝蒂的女儿才15岁,此时已怀有身孕,她就像所有恋爱的少女一样,满心期待地想要嫁给自己青梅竹马的小男友。而已经懂得生活复杂和艰辛的母亲并不希望女儿这么早就结婚。积累许久的情绪冲突在婚礼着装的问题上爆发出来,两个人陷入了僵持的停顿。直到20年后,摄影师才终于有机会把这张照片展示给母女俩,女儿已经离婚后又再婚,那段婚姻没有持续,但母女俩的纽带却一直牢牢保持着。看到照片时,母亲哭了,20年前没能阻止女儿进入一段错误婚姻的想法一直困扰着她。但女儿却如同20年前一样坚定,她告诉母亲:“无论你做什么都不会改变任何事情,这都是我自己的决定。而你,从未令我失望过。”</p> <p class="ql-block">“乔丽塔”们擂台上的表演</p> <p class="ql-block">作者:伊万·卡辛斯基,2007年</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玻利维亚埃尔阿尔托</p><p class="ql-block">自1950年代以来,摔跤一直都是玻利维亚的一项流行运动,但乔丽塔进入擂台是近年才出现的现象。“乔丽塔”原本是对南美洲高原的艾马拉土著妇女的蔑称,自西班牙殖民以来,她们一直受到种族压迫和剥削,殖民者强迫她们穿着华丽繁复的裙子来提供服务。而几个世纪过去,这种曾经代表压迫的服装却逐渐演化为乔丽塔群体的身份象征。现在,她们穿着飞舞的裙子进入了一个由男性主导的领域,主动选择以女性身份来展示自己的力量和抗争,这使得摔跤比赛远超出了娱乐范畴,更突显她们对性别和文化刻板印象的挑战。在这张照片中,乔丽塔们的自信与生命力展露无遗。</p> <p class="ql-block">反盗猎女战士</p> <p class="ql-block">作者;布伦特·斯特顿,2018年</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津巴布韦</p><p class="ql-block">身着迷彩服的反盗猎女战士佩特奈拉正伫立在水中,仔细观察着周围的环境。在津巴布韦这样贫穷却又拥有丰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国家,一头野生动物在黑市的售价超过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这带来了屡禁不止的偷猎行为。反盗猎的环保组织很多,但很少有像阿卡辛加这样全是女性的反偷猎组织。这里的每个人都曾遭受过创伤:艾滋病孤儿、性侵犯、家暴等等曾经历过地狱的女人们对于这里艰苦的训练和工作更具忍耐力。而十几年的事实证明,女性比男性更适合这份工作,因为她们更善于缓和暴力局势,更不容易收受贿赂,最重要的是,她们也更在乎家庭和社区。</p> <p class="ql-block">加布拉妇女每天的日常</p> <p class="ql-block">作者:林恩·约翰逊,2009年</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肯尼亚</p><p class="ql-block">这群加拉布妇女每天最繁重的工作之一,就是背着沉重的汽油桶,往返水源地和家中运送生活用水。每天,她们都需要步行5小时才能完成这项任务,还要承受路上的炎热、受伤,甚至被男人偷袭等风险。</p> <p class="ql-block">一百多年前走出家庭投入工作的墨西哥女性</p> <p class="ql-block">作者;安德伍德和安德伍德公司,1911年</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墨西哥的墨西哥城</p><p class="ql-block">墨西哥的性别平等问题一直令人堪忧,一方面,针对女性的暴力在这片土地上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女性的正规就业率一直远低于男性,并且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家务劳动。然而,这张摄于1903年的照片却让我们看到,一百多年前的墨西哥女性就已经开始走出家门,进入工作场所了。这张照片被许多研究经济、政治、性别的学者引用过,每个学科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关注点,而今天,在这场展览中,我们只希望你能够感受到这数百名女工为了自己和家人而挑起养家糊口重担的力量与勇气。</p> <p class="ql-block">北极圈的涅涅茨人</p> <p class="ql-block">作者:叶夫根尼亚·阿布加耶娃,2014年</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俄罗斯</p><p class="ql-block">北极圈的涅涅茨人每年都会进行往返800英里的迁徙,这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迁徙之一。在这一迁徙之旅中,涅涅茨女性不仅要照顾小孩和准备食物,还要负责搭建和拆卸沉重的帐篷。在这冰天雪地之间,女性所展示的力量与坚韧,分毫不输给男性。</p> <p class="ql-block">采茶的斯里兰卡妇女</p> <p class="ql-block">作者:阿米·维塔莱,2015年</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斯里兰卡</p><p class="ql-block">作为茶叶生产大国,茶叶出口每年至少为斯里兰卡带来15亿美元的收入。许多人的生计都与茶叶息息相关。这张照片摄于2015年,在被称为“小尼亚加拉瀑布”的圣克莱尔瀑布旁,两位斯里兰卡妇女正专心致志地采摘着赖以为生的茶叶。她们用头背负的背篓中,是全家人的生计和希望。就在几英里外的小镇上,当年的英国殖民政府修建了一条铁路,可以将茶叶从这个山区直接送达首都科伦坡,再运往全球各地。在这平静而自然的场景中,两位妇女就这么通过自己的手指,将这片土地和家人的福祉编织进了全球化的图景中。</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修行25年的印度女性</p> <p class="ql-block">作者;艾米·托恩辛,2016年</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印度西孟加拉邦瓦德维普</p><p class="ql-block">在印度纳巴德韦普的一个修行院里,摄影师遇到了巴克蒂·达希。自从丈夫去世后,她已经在这里生活了25年。当她转身朝摄影师走来时,头上的纱丽滑落到肩上,刚在洗锅的双手还滴着水,在煮米饭的氙氲雾气中,寡居多年的她散发着高贵、美丽和性感。在世界上的许多地区,丧偶往往标志着妇女的“社会性死亡”。在这些文化中,女人的身份通常由她与男性的关系来定义:她首先是一个男人的女儿,然后再成为另一个男人的妻子。一旦丧偶,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能力养活自己的寡妇,就将被推到社会边缘,甚至成为虐待的对象。在印度许多寡妇不得不前往圣城寻求庇护。在那里她们将剃掉头发,身穿白衣,永不再婚。然而,年轻一代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打破这样的社会期待,全新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p> 希望 <p class="ql-block">力量、爱、美、智慧、欢乐:每一种都是国家地理在这个系列中所记录的人类经历的一个侧面。我们捕捉到的这些具有普遍性的瞬间一直在提醒我们:人类何以相似——不论是失去亲人时的悲痛、保护他人时的英勇,还是面对逆境时的坚韧。</p><p class="ql-block">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希望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就像呼吸一样寻常,却又像指纹一样独特。我们可以在这些照片和它们所代表的希望中看到自己。年轻的新婚夫妇可能希望像身旁这对老年夫妻一样白首相伴。儿科护士肯定也和新手妈妈一样,希望孩子茁壮成长。</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女宇航员—萨曼莎·克里斯托弗蕾蒂</p><p class="ql-block">“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驰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p> <p class="ql-block">作者:马丁·舍勒, 2017年</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意大利</p><p class="ql-block">2022年,一位在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的女宇航员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组太空摄影作品,并配上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中国古文。这件事一举赢得了大量中国网友的关注。早在2009年,萨曼莎就成为了欧洲航天局第一批航天员选拔的首位女性人选,也同时成为了意大利的第一位女性航天员。在令她声名鹊起的2022年航天任务中,她完成了第一次由欧洲女性进行的太空行走,并成为了执行任务期间国际空间站的第五位欧洲女性和第一位欧洲女性指挥官。和本次展览中其他那些在各自专业领域闪闪发光的女性一样,萨曼莎·克里斯托弗雷蒂再次向世界证明,即使在高精尖的航天航空领域,女性也依旧可以突破限制,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越战纪念碑设计师—林璎</p> <p class="ql-block">作者:詹姆斯·P·布莱尔,1985年</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美国华盛顿</p><p class="ql-block">在中国,许多人是因为林徽因这个姑姑,才知道林璎。而在美国,林璎的英文名“玛雅·林”本就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21岁还在耶鲁大学念书的时候,林璎就以“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设计出了令无数老兵潜然泪下的越战纪念碑。作为一个在当时还籍籍无名的亚裔女性,她以坚定的意志抵抗住了排山倒海的非议和质疑,将这座完全不同于以往纪念碑的建筑以一种简洁、低调、却直指人心的方式呈现了出来。在此后的人生里,林璎以一种将建筑和艺术融为一体的风格,陆续创作了一系列载入史册的作品。她将“时间与记忆”融入自然环境、女性主义、和平、民权等议题,又通过东方哲思与西方理性的结合,赋予了作品沉默却又打动人心的力量。林璎曾获得美国国家艺术勋章等极高荣誉,并被选入“全美妇女名人堂”“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等重要名单,但她就如同她的作品一样,低调、却又令人瞩目地存在于这颗星球上。</p> <p class="ql-block">“米拉雅”意味着什么?</p> <p class="ql-block">作者:诺拉·洛雷克,2017年</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乌干达永贝比迪难民安置点</p><p class="ql-block">当南苏丹战争再次爆发时,数十万妇女只能用“米拉雅”打包一些重要物品逃离。“米拉雅”是一种在南苏丹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精心刺绣的美丽床单,它身上承载着难民们的身份象征、家族记忆,以及对未来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911后美国的穆斯林</p> <p class="ql-block">作者:韦恩·劳伦斯,2017年</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美国密西根</p><p class="ql-block">自911事件以来,穆斯林群体在全球都受到了污名化。尤其是在美国,尽管穆斯林群体自16世纪起就以奴隶身份被带到这里,且美国的移民和多元文化政策已吸引了来自75个国家的穆斯林定居于此。如今,美国的345万穆斯林生活在敌对氛围中。夹在恐怖主义和反穆斯林运动之间,他们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针对清真寺和穆斯林群体的暴力和欺凌呈上升趋势。《国家地理》杂志在2018年出版的专题报告中展示了美国穆斯林如何在面对种种困境和误解时,仍然保持其信仰和生活。正如这幅照片所展示的穆斯林夫妇那样,他们一直以正直和坚韧维护着自己的社区和穆斯林群体在美国社会中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国际和平倡议”发起人—闰吉拉博士</p> <p class="ql-block">作者:格雷格·戴维斯,2016年</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肯尼亚梅鲁</p><p class="ql-block">“国际和平倡议”的发起人闰吉拉博士正在思索机构的未来,在她右边,一只和平鸽浮雕似乎正要飞起来。肯尼亚是全球知名的艾滋病重灾区,由于发展水平较低、教育水平落后和一些文化宗教方面的原因,许多妇女和儿童也成为了艾滋病的受害者。闰吉拉博士第一次接触到艾滋病妇女是在肯尼亚的母亲家里,她们向闰吉拉博士求助,希望她可以帮助她们和自己的孩子们。回到美国后,闰吉拉博士就组织了一场肯尼亚文化晚宴,以募集的第一笔资金资助了七名艾滋孤儿上学。“国际和平倡议”这个公益机构从此诞生,以帮助受艾滋病和HIV病毒影响的妇女和儿童可以获得药物、教育和生计。闰吉拉博士认为,艾滋病不应被简单地视为一种身体疾病,这背后还涉及到歧视、边缘化等诸多社会问题。治疗,不仅仅意味着提供药物,也意味着赋予这些妇女们掌控自己生活照顾好自己和家人的权利和能力。</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托儿所”</p> <p class="ql-block">作者:H·C·埃利斯,1918年</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法国</p><p class="ql-block">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劳动力极度缺乏,无数欧洲家庭妇女因此进入了工作场域。从1915年起,法国政府就号召“尽可能利用妇女劳动力代替可服兵役的男子劳动力”。这张以婴儿为主角的照片呈现了这些工作中的母亲的另一个侧面:不得不兼顾工作和孩子的她们,聪慧地想出了将婴儿放进吊床里的做法,而这些宝宝们看起来也十分享受这种新式服务。在两位母亲忍俊不禁的笑容背后,我们看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女性的坚强和韧劲。战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职场,我们也迎来了现代女性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西弗吉尼亚女性削发抗议活动</p> <p class="ql-block">作者:阿米·维塔莱,2012年</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美国西弗吉尼亚州查尔斯顿</p><p class="ql-block">1921年,在美国西弗吉尼亚的布莱尔山爆发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劳工起义,一万名煤矿工人参与了游行,以抗议危险的工作条件、肮脏的住房和廉价的报酬。90年后,面对当地矿业集团要铲平山顶开矿的计划,以及越来越多的由于采矿导致的健康问题,当地矿工和社区再次爆发了多次抗议活动。这张照片中的白衣女子们,正坐在西弗吉尼亚州州议会大厦的台阶上,当众剃去她们的头发。剃除头发这一举动,既代表了山顶的移除,也代表了那些健康因此受损的人们。由女性抗议者来表达这一态度,更加充满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深意。这些掉落的头发,也成为了当地女性对家园和自然的爱与责任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巴西反家暴游行</p> <p class="ql-block">作者:约翰·斯坦迈尔,2010年</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巴西累西腓</p><p class="ql-block">2010年,在巴西一场要求终结针对女性的暴力的游行中,这位年轻的女活动家正试图引起周围大众的关注。在车灯的背景下,她举起的不仅是对性别暴力的抗议,也是巴西女性的希望灯塔。然而,遗憾的是,在这张照片拍摄之后的十余年间,尽管巴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案和措施试图扭转这一局势,但巴西的性别暴力趋势反而愈演越烈。2021年的数据显示,巴西每10分钟就有一名妇女被强奸,每7小时就发生一起杀害女性事件。终结针对女性的暴力,还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漫长的努力。</p> <p class="ql-block">菲律宾的新英雄</p> <p class="ql-block">作者:汉娜·雷耶斯·莫拉莱斯,2018年</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菲律宾马尼拉</p><p class="ql-block">在这张照片中,一群菲律宾女性正在学习和本地餐饮完全不同的烹饪方式,学成后,她们将前往异国他乡,在孤独和乡愁中以日复一日的劳动,为家人换取安稳的生活和光明的未来。几十年来,菲律宾政府一直将劳务输出作为发展国家的一种方式。约一千万人口在海外工作,每年寄回的收入约占全国GDP的百分之十。菲律宾人在日本做建筑工、在利比亚做油田工人、在香港做菲佣,全世界四分之一的海员也都是菲律宾人。这一现象重塑了菲律宾的经济和教育系统。为了满足全球劳动市场的需求,菲律宾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使国民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和文化。在菲律宾,12月被设为“海外劳工月”,这些海外劳工也被媒体和影视剧塑造成为“新英雄”,以纪念他们为家庭和国家做出的贡献和牺牲。</p> <p class="ql-block">孟买贫民窟的母女</p> <p class="ql-block">作者:史蒂夫·麦凯里,1993年</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印度马哈拉斯特拉邦孟买</p><p class="ql-block">孟买的1300万人口中,有一半都流落街头或住在摇摇欲坠棚屋里。数千人都像这个妇女和孩子一样只能靠乞讨为生。照片中,母亲伸出的手和孩童纯真的眼神,都在试图穿越那堵看不见的墙,以求取一点生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亡灵节的女孩们</p> <p class="ql-block">作者:克尔斯滕·卢斯,2016年</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墨西哥科阿韦州阿连德</p><p class="ql-block">在墨西哥历史悠久的小镇圣米格尔·德·阿连德,居民们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亡灵节游行。这是一个墨西哥人用来纪念和缅怀逝去亲人的日子,他们相信在这一天,逝者的亡魂会回到人间与生者团聚,所以人们都装扮成亡灵模样,上街欢庆这个团聚的日子。画面中,被人群围绕的小女孩正直视镜头,在她身上,蓬勃的生命力与亡灵归来的意象猛烈碰撞在一起,摄影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魔幻与现实交融的一刻,以此表达了墨西哥文化中对生与死的特殊感悟。</p> <p class="ql-block">东南亚水灯节寄托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作者:约翰·斯坦迈尔,2009年</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老挝琅勃拉邦</p><p class="ql-block">在每年四月的老挝新年期间,湄公河变得尤为重要。夜幕降临时,苏拉莱来到湄公河边,在虔诚的祈祷后,她将点燃的祭品轻轻放入河流,这是老挝传统的新年净化仪式,它将洗净祭祀者过去一年的罪恶,迎接新的一年好运。</p> <p class="ql-block">小犀牛卢拉</p> <p class="ql-block">作者:布伦特·斯特顿,2016年</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南非内尔斯普雷特</p><p class="ql-block">小黑犀牛卢拉的母亲被偷猎者杀害了,失去保护的它受到了鬣狗的攻击。好在它及时被野生动物救助机构“关爱野性非洲”的工作人员拯救下来,并得到了治疗和关爱。</p> <p class="ql-block">阿富汗少女</p> <p class="ql-block">作者:史蒂夫·麦凯里,1984年</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巴基斯坦</p><p class="ql-block">1985年,一张《阿富汗女孩》让全世界开始关注阿富汗局势和难民的生活状况。这张照片的冲击力和影响力之大,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甚至可以说是它成就了摄影师麦凯瑞的职业生涯。然而,当17年后,摄影师重返阿富汗找到这位已为人母的女孩时,她才第一次见到这张照片,而她个人和整个阿富汗的境遇也并没有比17年前更好。值得庆幸的是,在征求了她的同意之后,国家地理成立了“阿富汗女童基金”,以资助阿富汗的失学女童,并修建学校和诊所。这张照片是一个绝佳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摄影是如何引发强大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并最终成为一股可以改变世界的力量。</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笔者注:1991年摄影师解海龙在安徽金寨县拍摄了一张《我要上学》的黑白照片,成为了希望工程的象征。画面中的“大眼睛女孩”苏明娟在获得资助读完大学工作后,持续捐款,并将拍卖照片版权援建西藏大眼睛希望小学,成为了“受助-自助-助人”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摘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玉龙雪山下安抚受惊白马的女人</p> <p class="ql-block">作者:黄斌,2021年</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中国云南</p><p class="ql-block">现在,越来越多一线城市的白领和年轻人响应号召前往西部发展。云南玉龙雪山下面的一大片草地上,农场主放养着马匹,羊群等家禽。这一天刚从北京转运过来的白马被领地意识很强的黑马撕咬踢伤了。从深圳来的志愿者俞浈在安抚着它不安的情绪。从照片的眼神对视里能看到女性柔美和坚韧的力量。也体现了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p> 花絮 <p class="ql-block">乘坐深圳最先进的全自动驾驶地铁去看影展</p> <p class="ql-block">K11购物艺术中心南北馆连廊宽阔大气</p> <p class="ql-block">K11购物艺术中心楼上远观美丽的蛇口港</p> <p class="ql-block">去参观展览的六楼必须走一层步行楼梯,与整个中心的现代化氛围形成巨大反差。</p> <p class="ql-block">终于找到了如此隐蔽的入口</p> 编后话 <p class="ql-block">参观了《“百年魅力·天生出彩”国家地理经典影像大展》,感触很大,没想到摄影的魅力和影响力如此巨大,遗憾的是作为泱泱大国,出现在这里的中国摄影师作者只有一位。故而,我将这次展览做成美篇,就是希望有更多人能看到,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国家地理。更希望有一天我们也有自己的国家地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