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位退役老兵的岁月长歌</p><p class="ql-block"> —— 读王景诗集《匹夫凡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艾 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景的《匹夫凡韵》以诗为笔,以岁月为墨,在字里行间铺展了一位退役老兵的生命轨迹。这部诗集如同一部个人史,既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也镌刻着个体的赤诚,在平凡的叙事中藏着不凡的生命重量。</p><p class="ql-block"> 一、岁月履痕:在时光流转中沉淀真情</p><p class="ql-block"> 第一辑“流年断想”与第四辑“感事抒怀”构成了诗集的情感主轴。诗人以四季为经,以人生节点为纬,将日常瞬间淬炼成诗。《写在退休离任之际》中,“三十多年从军路,守过国门,上过战场”的直白叙述,没有华丽辞藻,却在“猎猎军旗上,有我挥洒的激情一腔”中尽显赤诚。这种质朴厚实的诗意表达,恰是老兵最动人的语言。</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曾经年轻》里,诗人回望知青岁月、军旅生涯,“汗水曾浸润绿色的田野”“身躯曾穿越南疆御敌的硝烟”,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浓缩于具象场景。而《汉旺钟楼的记忆》中,“时钟的指针永久停止”的意象,既指向地震的创伤,更隐喻着对生命无常的顿悟,字里行间皆是对家国与个体命运的深沉叩问。</p><p class="ql-block"> 二、山河印记:在行走中书写赤子情怀</p><p class="ql-block"> 第二辑“漫游行吟”与第三辑“山水清韵”展现了诗人的行走视野。从“雅西高速”的“铁马奔腾跨恶水”到“喀纳斯胡杨林”的“百年磨砺筋骨硬”,自然景观与人文思考相互映照。《中国的海边》中,“海岛女民兵的不朽传奇”与“钢铁防线”的意象交织,让三亚的海景超越了风景本身,成为家国情怀的载体。</p><p class="ql-block"> 在《罗江怀古随想》里,诗人站在落凤坡前,由庞统的命运联想到“历史没有假设”,将三国烽烟与当下感悟打通。这种“以古观今”的视角,让山水游记不再是简单的风光描摹,而是成为历史与现实对话的媒介。正如《蒙顶远眺》中“仙芽叠翠浴夕阳,禅茶醇香沁心田”,自然之美与人文之思在诗中达成了奇妙的平衡。</p><p class="ql-block"> 三、闲情余韵:在日常中发现诗意微光</p><p class="ql-block"> 第五辑“闲情杂咏”与第六辑“陋词拙和”呈现了诗人退休后的生活意趣。《重拾旧趣》中“退休方知闲逸浓,无官无责人轻松”的直白,透着卸甲后的释然;《军歌情结》里“军歌好似冲锋号,激励奋进动心田”的呐喊,则藏着未改的军人本色。</p><p class="ql-block"> 诗人写带孙女游玩,“隔代岁悬半百多,童真相通日子甜”;记朋友聚会,“清茶胜过万丈情”。这些琐碎日常在诗中焕发出温暖的光泽,正如《春节随想》中“春节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平凡的幸福被赋予了诗意的重量。而与蔡长宜等友人的唱和之作,更显文人雅趣,让诗集在刚健之外多了几分温润。</p><p class="ql-block"> 四、风格之味:直白中见赤诚,质朴里藏深情</p><p class="ql-block"> 通览全书,可以看出:王景的诗歌,拒绝晦涩,拒绝玩弄文字,拒绝故弄玄虚,多用白描直抒胸臆。“我不是诗人”的自谦,恰恰成就了其独特风格——不刻意追求格律,却在自然的节奏中见真情;不堆砌辞藻,却在朴素的语言中藏力量。《祖国》中“在刻满诗经的竹简上/我读到您早年的天赋和灵性”,将历史纵深与个人情感熔于一炉,正是这种风格的最佳体现。</p><p class="ql-block"> 这种随意随性的写作姿态,让诗集更像一部“人生日记”。无论是战场记忆、山水感悟,还是天伦之乐,都带着体温与呼吸,如老友闲谈般亲切。正如书名“匹夫凡韵”所昭示的,平凡个体的生命体验,恰恰是最动人的时代注脚。</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匹夫凡韵》是一部值得品读的佳作。它以平凡的视角、真挚的情感,谱写了一曲不凡的人生之歌,让读者在感受诗意之美的同时,也能体悟到生活的真谛与人生的价值。书名 “匹夫凡韵”,既体现了作者对自身平凡身份的认知,又暗示了在平凡生活中流淌的不凡韵味,如同在朴实的土壤中绽放出的朵朵诗意之花。(AI书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