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金文京先生为中译版新书《李白 漂泊天涯与愁心寄月》所写自序

宋红

<p class="ql-block">  7月初,我在美篇分享了为金文京先生中译版新书《李白 漂泊天涯与愁心寄月》所写序言,现在把金文京先生为中文版所写自序也分享一下。</p> 说实话,不太满意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蓝灰底色上用黄色李白《上阳台帖》作底纹,叠加白色标题文字,感觉有点乱。至少应该让底纹颜色更暗沉,与底色更贴合些,才能让标题文字凸显出来。此封面金先生事先发给我看过,又说责编告曰准备用山水画图案为书口刷边。我当即回信提出己见,并针对刷边方案说:<br><br><i>  如果满色刷边,会让书显得高级,用山水画构图刷边,书口本身面积不大,构图很难清晰显现,如果色彩深一块浅一块、东一块西一块,担心会显脏,好像这书已被很多人翻过了。感觉整体构成上的视觉效果更要优先考虑。</i><br> <p class="ql-block">金先生回复说:“原来没注意,听你一说,觉得很有道理,但我不会和出版方提出来,觉得这好像超出了我的权力范围。”哈哈,我好像是个多事之人。当了三十年编辑,关注过所发每一本书的封面,自己也为社里设计过十几个封面,退休后又学了三年国画,自认为对封面设计还是有感觉的。品鉴图书装帧似乎已成一种嗜好,而且的确有点好事,有想法总愿意说出来。</p><p class="ql-block">  收到样书,装帧效果很符合我的预判,不过这也成了书的特点,放到书堆里,很容易被认出来。不知广大读者对这款封面是何看法。也许这款很特别的封面和作者金文京先生很独到的见解很搭配。还是先看夫子自道吧——</p> <p class="ql-block"><b>金文京 中文版序</b></p><p class="ql-block"> 我是在日本出生的韩国人。从小爱看《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中国小说,读的当然是翻译本。也喜欢汉诗(中国旧体诗),汉诗是用日本训读方式颠倒语序来阅读的。记得中学时偶读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读后眼前忽然浮现了一艘白帆小舟慢慢消失在广阔的江水尽头,岸上有人挥手送别的画面。当时因为在日本一般把长江叫称“扬子江”,我也不知道所谓“长江”是甚么江,更不知黄鹤楼、扬州在何处,但觉此景很美,深深触动了心弦。我没有画才,可是马上打开了笔记本,用铅笔画出胸中景象。我是小舟上的孟浩然,也是挥手的李白,同时也为俯瞰全景的我,浑然一体,感觉完全脱离了现实世界,真是“别有天地非人间”,久久看得出神。心理就想,这样的诗简直不像是人作的,天造地设,与天地大自然同样永恒不朽。当时如痴如迷的心情,事隔已经六十年的现在,还是记得很清楚。</p><p class="ql-block"> 我有一位舅舅知道我喜欢汉诗,就送给我家传的一本题为《青莲诗抄》的朝鲜古抄本。书都是用毛笔写的大小汉字,当时完全看不懂。虽然看不懂,觉得有了这样的书算是与李白结下了特别的因缘,于心窃喜。很久以后才知道此书是《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节抄本。</p><p class="ql-block"> 大学读中文系,专攻元曲。之所以没有把古典诗做为研究题目,一来是要挑战自己最陌生的领域,再来是觉得包括李白的古典诗只能欣赏,不宜研究。一研究难免受到种种限制,无法自由想像,唯恐损害读书乐趣。</p><p class="ql-block"> 大概2008年左右,日本岩波书店策划出版《书物诞生-新的古典入门》系列丛书,选择30种中国、印度、欧洲的古典名作各有一册,规定前半写成书背景,后半写内容及作者人物生平,而编辑人竟然要我担任李白。之前我没有写过有关李白的任何文章,为什么要我写李白?大概是把意外人选做为卖点的书店策略吧。</p><p class="ql-block"> 从此,我花了3年的时间细心阅读李白全集以及前人相关研究著作、论文,可始终找不出撰书的线索。过去有关李白的研究不啻汗牛充栋,要别开生面,谈何容易?左思右想,就想还不如把我专业的戏曲、小说做为切入点。</p><p class="ql-block"> 于是,书的前半除了李白出生地问题之外,着墨讲述了李白传说以及小说、戏曲中的李白形象;后半则从李白到底如何谋生这一“不雅”的疑问出发,站在“山人”李白的视角介绍了一些大家不太注意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李白自称“山人”,是唐代众多世俗“山人”之一。所谓“山人”,即看似隐居山中,实则通过自己的知识、技能,谋生于世俗世界的知识分子之谓。而过去的李白研究中似乎没有以此视角分析李白的论述。或许也是作者的自吹自擂,在繁多的李白相关书籍中,如果本书还有些许新颖可取之处,恐怕也就是这一点。诚恳希望读者多赐批评、指教。</p><p class="ql-block"> 2013年11月,我应邀去南京大学讲学。11月23日星期六,因没有安排演讲,我就一个人坐公共汽车去当涂。到了之后,包了出租车先去拜李白墓致敬,然后听从司机先生的建议,参观金柱塔、黄山塔等附近古迹,到了采石矶已经暮霭沉沉。回到宿舍,就写了一首七律,题为《当涂拜李太白墓,登采石矶有感》:</p><p class="ql-block"><i> 当涂路尽小荒村。</i></p><p class="ql-block"><i> 千载青山瘞醉魂。</i></p><p class="ql-block"><i> 身籍谪仙甘寂寞,</i></p><p class="ql-block"><i> 名悬光日满乾坤。</i></p><p class="ql-block"><i> 鲁连功业付流水,</i></p><p class="ql-block"><i> 谢朓诗声传定论。</i></p><p class="ql-block"><i> 采石矶头波浪阔,</i></p><p class="ql-block"><i> 唯看明月至今存。</i></p><p class="ql-block"><i></i></p><p class="ql-block"> 诗虽平平,只因我书中提到唐人拜李白墓之诗多篇,而终于能够与前贤同列,忝陪末座,也很高兴。后来拜读林东海先生遗著《李白游踪考察记》(2021),始知他与夫人宋红女士于2013年10月13日也参观过李白墓园,跟我仅差一个多月,却无缘错过,与林先生竟成缘悭一面,觉得很可惜。</p><p class="ql-block"> 宋红女士是我长年的贤友。她对中国古典文学各方面都有广博的知识,又能诗善画。年前她送给我林先生《李白游踪考察记》和她自己的《杜甫游踪考察记》,让我得以神游李杜曾到之处。我对李白曾游之地,除了南京、当涂、杭州、绍兴、济南、重庆以外哪儿都没去过,且都是走马看花,连神往已久的黄鹤楼也只看过照片而已。因此,林先生大著对我了解实地情况帮助颇多。这次我斗胆请求宋女士为我小书写序,幸蒙慨允,是我最感欣慰的事。</p><p class="ql-block"> 本书先由庞娜女士将日语原文忠实地翻成中文,只因日语版有些地方是针对日本读者而写,对中国读者不易理解或根本不需要,且日语版出版后已过14年之久,这期间也有不少新的研究成果,我自己也有些心得,于是我就做了必要的删改增补,也加上了一些原书没有的注解。整个过程中又得到三联书店各环节工作人员的鼎力支持。谨此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p><p class="ql-block"> 金文京 </p><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于日本京都</p> <h5>2002年9月8日与金文京先生在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同行共四人。</h5> <h5>2025年6月2日与金文京先生在他曾任所长的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大门前</h5> <p class="ql-block">  金先生在自序里引录了一首他拜谒当涂青山李白墓时所作的七律,恰巧我早他四十天拜谒青山李白墓时写的七律与金先生同韵,都用了“十三元”。但感觉我的诗只最后一联差强人意,前面三联,都是金先生的诗句更精彩。金先生作为世居日本的韩国人,又是以研究中国戏曲小说为主业,旧体诗却能写得如此之好,而且深谙中国音韵学,这一直让我有些不可思议。因为以研究小说戏曲为业的中国学人也绝少能诗者。看过他的这篇自序才明白,原来他自中学时代即对中国古典诗歌怀着深深的迷恋与挚爱。为着凑趣,我把拙诗放在了我写的序言里,序言链接放在下面,和金先生的自序做个呼应。</p><p class="ql-block">《李白 漂泊天涯与愁心寄月》已由三联书店出版,这本书占有材料很全面,可做李白研究小史观,值得关注与拥有。</p> <p class="ql-block"><b>相关链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从一个别样的视角看李白</b></p><p class="ql-block"><b>——金文京先生《李白 漂泊天涯与愁心寄月》中译本序言</b>(宋红)</p><p class="ql-block">美篇链接:</p><p class="ql-block">https://www.meipian.cn/5ei85uc5?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94347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寻访现存唐代寺庙》</b>(宋红),记述了与金文京先生在山西寻庙探塔的经历。</p><p class="ql-block">美篇链接:</p><p class="ql-block">https://www.meipian.cn/5ehzlsw0?share_depth=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