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细品岁月</p><p class="ql-block">编号:5323582</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初踏扣林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84年1月10日,距离1979年自卫还击战已过去五年。我跟着师部首长走进天宝农场,勘察扣林山一带的地形。那时,80年代版《上甘岭》里的精神像明灯,照亮每个战士的心。我们的目标是老山主峰右侧的扣林山——这座在老山收复前就被我军攻克的战略要地,虽少有人知,却在军事上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一踏上扣林山,战地的硝烟味和危险气息就震撼了我。狭窄潮湿的坑道里,战友们严守纪律,哪怕身处生死关头,也像在驻地时一样沉稳。他们站得笔直,眼神坚毅,每个动作都透着军人的硬气。我当时激动地在笔记里写道:军人是祖国的骄傲,是钢铁长城,是80年代的英雄。扣林山的精神就是他们的缩影——在艰苦的地方磨砺摔打,像旗帜一样屹立在祖国南端。年轻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坚守阵地,让荣誉在战火中闪光。看他们在坑道里生龙活虎的样子,就像硝烟里绽放的花。我又写道:“我爱扣林山,它就是我的家,立在云里,天天迎风飘。”1月17日我返回驻地,部队也开始进入备战状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二、战前的忙碌与奔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月31日,临近春节,我给架设连往麻栗坡船头天宝农场运送物资,完成任务后急着返回营房。那个春节是在边境城市文山度过的,虽说能看见“爆竹声中一岁除”的夜景,心里却全被战事占据。那阵子在驻地和战区之间来回奔波,忙得没空回家,只能抽空托人给妻儿捎句话报平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月一到,任务更紧张了。我不仅要运送物资,还要检修老解放牌汽车——这车我熟得很,听声音就知道哪里出了故障,闭着眼都能拆卸零件。2月17、18日,部队检查编队,等待开拔的命令。18号晚上8点终于出发,夜间行军不能开大灯,行进缓慢,十多个小时才走了200多公里。到达临时驻地时,大家累得靠在驾驶室就睡着了。我当时被临时调到炮团机关,到了地方没赶上饭点,只能在车里啃压缩饼干,后来团参谋送来罐头才算填饱肚子。之后部队继续前进,白天隐蔽、夜里赶路,22号夜里抵达麻栗坡县城,我归了队,部队在此待命。接下来的20多天,主要进行学习、训练和体能锻炼。期间我被派回驻地执行任务,难得和妻子女儿见了一面,两人有说不完的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再上前线的前一天晚上,我坐在营房给妻子写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亲爱的:</p><p class="ql-block">分开的日子里,你要坚强,别轻信那些没根据的传言。你要知道,我在这儿一切安好。别掉眼泪,替我照看好咱们的宝贝。我知道突然离开,你心里不好受,能想象你读这几行字时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你看这世上,多少情侣、夫妻,哪个父母在儿女上战场时不心疼?谁天生就愿意离开家呢?可军人的本分就是保家卫国,听党的话,祖国哪里需要,咱就得上哪里。咱们肩负着这份责任,只能认这个理。你这么想,心里或许能好受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现在多想陪在你身边啊!想好好再爱你一次,要是能见到女儿,一定抱抱她、亲亲她,把她举得高高的。想和你们一起喝杯热茶,说说笑笑,把心里话全唠完再走。可惜没这个机会了,明天一早我就得出发,什么时候回来也不知道,越临近出发的时刻,越舍不得离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都十二点半了,想再多、话再长,也得说再见了。咱先分开,就约定等“冬去春来”,打完仗再相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老山战役的激烈交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4月2日,我连20台车进入一级战备,其他车辆也做好了准备,大伙儿都紧绷着神经。4月27日,我带领战斗小组前往磨刀石,负责老山脚下到麻栗坡山路的交通保障和排险工作。我们驻守的地方右侧是2号界碑和1426高地,距离越军阵地不到一公里,那里驻扎着他们的两个加强连、一个侦察排和一个辎重连;右前方是老山(老黑山),侧面是我军主攻的662.6高地,越军在此部署了两个加强团,兵力相当于一个师,这里也是收复战的主攻方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4月28日凌晨5点55分,收复老山的战斗打响了,炮声轰隆隆从未停歇,一个多小时就进入白热化状态。8点,我军一一八团五连一排攻占老山主峰;本以为需要6小时攻克的662.6高地,仅用5小时就拿了下来。10点前战斗断断续续进行,午后2点枪炮声稀疏下来,只剩零星冷枪。从下午2点开始,伤员陆续被抬下山,直到傍晚6点还在运送。我们作为交通哨驻守在垭口,当时正下着小雨,路面泥泞,运送伤员的车经常陷进去。我们先用绞盘车拉,后来绳子不够长,就接钢丝绳,一段段地拖,拖一辆车要费很大劲,到夜里5点才忙完,接着又去补充物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老山和662.6高地收复后,越军反扑了好几次,战斗打得异常激烈,我们阵地上的炊事员都抄起枪投入战斗,当地还来了100多个民兵支援。28号晚到30号,1426高地的战斗最为惨烈:28号越军攻打老山,29到30号猛攻1426高地。30号早上8点,他们还对清平边境释放毒气,我们赶紧做好了防毒准备。听战地消息说,我们师打得很苦,二零五团五连很勇猛,推进了4.5公里,缴获了不少弹药物资,集体立了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战斗持续进行,5月3号还有小规模冲突,7天下来我方牺牲了280多名烈士,越军伤亡更多,但我们也有一名副指导员和炊事员被俘。5月5号医院送来很多伤员,有的腿被炮弹、地雷炸断了,有的脸部受伤、眼睛被炸坏,看着让人心里直发疼。后来战斗断断续续:5月9号越军一个营反扑1702高地,被我们的炮火击退;15号我们用火箭炮狠狠打击了他们;20号听说一个团撤到后方休整,大家都盼着能歇歇;21号越军偷袭十三号哨所未得逞;23号夜里3号哨所响起枪声,一名哨兵牺牲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持续对抗与战役落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直到6月16号,战斗才稍微缓和,只剩零星交火。可17号清晨,越军突然炮轰我们清老陶炮兵阵地,炸毁三辆车,炸伤16个人,还有两名老百姓遇难。26到27号战斗再次爆发,28号才停止。7月11号夜里3点,一场大战来临——越军派遣一个师的兵力想夺回阵地,他们以为我们大部队已经撤离,阵地上兵力稀少,没想到我们早有准备。前沿战士先进行抵抗,然后撤退回来,转眼我们的炮弹就像下雨一样砸过去,激战一整天,歼灭敌人1000多人。12号仍在激烈交火,15号后渐渐平息。听说之后三天按战场规则停火,允许越军到阵地上处理后事。我们的任务减轻了,医院和其他人员陆续撤离,只留下几个人值班,负责上报情况、开开车。8月4号,其他部队来接防,我们师在老山战区坚守了整整一百天。这场仗我立了三等功,可这荣誉背后,是多少战友的生命啊,这辈子都忘不了。我在战区拍了照片,猫耳洞里的日子,早已刻进骨子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后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八一建军节的军号声里,总让人想起老山阵地的猫耳洞——硝烟浸染的钢枪、冻硬的压缩饼干、岩壁上用弹壳摆成的“家”字,都在记忆里扎了根。那场战役中,年轻的战友们用血肉之躯把“祖国”二字刻进南疆的石头,如今勋章虽已蒙尘,可阵地前那片被炮火催生的野花,年年都在替我们诉说:和平从不是风调雨顺,而是有人把生命站成了界碑。值此建军节,谨以这段滚烫的记忆,致敬那些永远留在青春里的战友,致敬所有用热血守护山河的中国军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