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南京绿树成荫的大道上,摄影师沈旻手持相机的身影久久伫立。长焦镜头里,法国梧桐的枝丫将暮色切割成细碎的金箔,斑驳地洒在砖墙上;在苏州拙政园的漏窗下,晨雾未散的园林里,他等待第一缕阳光穿透花格木窗,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碎金;在春意盎然的无锡鼋头渚,他熟练地操控无人机,穿越浪漫樱花,寻觅这太湖赏樱的绝佳视角。这是沈旻拍摄《打卡南京》《打卡苏州》《打卡无锡》图书中那些照片的“决定性瞬间”,也是他 10 年摄影生涯的缩影——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用镜头编织时空的诗行。</p><p class="ql-block"> 沈旻的摄影之路始于遗址博物馆600 年历史的青砖黛瓦。作为博物馆研究馆员,他常年触摸明清砖雕的云纹回字,丈量古建筑飞檐的微妙弧度。当数码相机取代了测绘仪器,那些沉睡的文物忽然在取景框里苏醒。首届苏州航拍金奖作品《云中姑苏》组照,就是沈旻使用无人机掠过七里山塘街的粉墙黛瓦拍摄而成的。这样的视角,源于沈旻对城市文化的深度参与。镜遇无锡博物院史前玉器,古老玉器的沁色教会他理解光影的层次;聚焦南京明孝陵神道,石像生风化的纹路启示他把握构图的呼吸。当他把考古学的空间叙事融入摄影语言,每张照片都成为打开时空的密钥。《打卡南京》中,烟雨弥漫的中山陵 392 级台阶化作琴键般的黑白韵律,顶端祭堂的蓝琉璃却泛着数码时代特有的金属光泽。这种时空碰撞的美学,在沈旻的镜头下演化成精妙的视觉赋格。《打卡无锡》中,万家灯火倒映于古运河,化为五彩多姿的涟漪;陶都宜兴善卷洞水道的神秘幽蓝与前墅龙窑的紫砂火红的窑火构成冷暖交织的色彩;《打卡苏州》中,苏州工业园区“东方之门”的玻璃幕墙上,映射流动着沧浪亭竹影的写意线条。在该系列图书的美食摄影章节,沈旻将“打卡”概念转化为文化仪式。南京夫子庙的鸭血粉丝汤升腾的热气中,浮现科举考生捧着汤碗的虚影;苏州万三蹄金黄酥嫩,特意摆放在周庄茶庄的红木案上;无锡酱排骨的油光里,映照出运河畔百年酱园的木甑轮廓。这些影像既满足当代人的“打卡”欲望,又悄然完成着文化记忆的传递。</p><p class="ql-block"> 面对AI摄影的浪潮,沈旻曾撰文提出“考古式摄影”理念:摄影师应当像考古学家清理文化地层那样,用镜头剥离城市的记忆层。沈旻的镜头语言里,城市永远是进行时的考古现场。那些新华书店旁的观前街古老的玄妙观、被扫码导览图覆盖的寒山诗碑、隐于网红咖啡馆院落的六朝井栏、地铁站口与明故宫遗址重叠的坐标点、南长街大公桥下如织的现代游船,都在他的影像中显影为文化的年轮。</p><p class="ql-block"> 随着“苏超”足球赛引人瞩目、国内的旅游热潮来临之际,江苏哪一座城市的景点最值得参观游览,一时间成为热门话题。恰在此时,《打卡南京》迎来再版,《打卡苏州》《打卡无锡》也已面世发售。3本书的出版,为江苏城市景区的融合比拼提供了新参考。3本图书不仅以摄影师的第一视角出发,也依据外地游客的喜好程度,分别通过数百张精美照片,将南京、苏州、无锡3座江苏旅游一线城市的主要景点全部罗列,精彩呈现。据悉,后续《打卡镇江》《打卡常州》《打卡扬州》等其他江苏城市“打卡”系列图书也将持续推出,系列丛书图文结合、多角度挖掘城市性格,并留有“打卡”白页,由作者和读者一起完成,最终试图呈现出一个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城市“打卡”全集。</p><p class="ql-block">(苏唐诗《中国摄影报》2025年7月15日第二版)</p> <p class="ql-block">《中国摄影报》2025年7月25日第二版</p> <p class="ql-block">打卡系列图书视频</p> <p class="ql-block">《打卡南京》图书页面</p> <p class="ql-block">《打卡无锡》图书页面</p> <p class="ql-block">《打卡苏州》图书页面</p> <p class="ql-block">己出版的打卡系列图书</p> <p class="ql-block">沈旻</p><p class="ql-block">博物馆研究馆员</p><p class="ql-block">2016年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年度摄影师</p><p class="ql-block">2017年天空之城航拍专业组奖</p><p class="ql-block">中国近代史研究会会员</p><p class="ql-block">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国内多项航拍大赛冠军</p><p class="ql-block">出版有《图说总统府》《图说老南京》《打卡南京》等系列获奖图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