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风情大理

天涯海角

<p class="ql-block">在大理只停留了一天时间,但也领略了它那旖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族风情</p> <p class="ql-block">大理坐落在云南的山河交界之处,一条巨大的“沟壑”斜贯全境,将整片土地一分为二。这里既有西部山川纵列、大地褶皱的雄浑,又有东部丘陵起伏、盆地相间的柔美。大理,便恰好坐落在这交界之上。</p> <p class="ql-block">大理融合了白族的淳朴风情与中原文化的深厚影响,成为一个人文自然交融之地,这个看似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实际上却是商路的重要枢纽,通达四方,繁华非凡。</p> <p class="ql-block">“苍山峭拔冲天起,洱水汪洋清见底。古城双镇两龙关,南北延长百余里。抑扬高下兴无边,雪月风花分此彼”。这是明代初年大理隐士杨黼的《桂楼歌》,</p> <p class="ql-block">诗中的“雪月风花”,对应着四种大理最著名的自然景观:苍山雪、洱海月、上关花、下关风。它们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环绕大理古城,形成大理独特的空间格局。</p> <p class="ql-block">大理市(白语:Guiphet),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我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辖县级市,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首府,地处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p> <p class="ql-block">大理市是古代南诏国和大理国的都城,作为古代云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时间长达五百余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洱海-</b><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璀璨的高原明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洱海不是海,是云南第二大淡水湖,与苍山山脉平行排布,南北延绵约42千米,湖面面积256.5平方公里,平均湖深10米,因湖岸轮廓形似人耳,且洱海水面广阔无垠,波光粼粼之时,水波荡漾,浩渺磅礴的气势丝毫不逊色于大海,取名为"洱海"。</p> <p class="ql-block">洱海的诞生,是一场跨越冰河时代的地质盛宴。大约在 1.2 万年前,第四纪冰川末期的造山运动在云贵高原撕开一道巨大的裂隙,地壳沉降与岩层断裂共同作用,形成了这个南北狭长的断陷盆地。苍山十八溪的雪水裹挟着泥沙奔涌而下,历经数千年的沉积,终于孕育出这片面积达 256 平方公里的水域。</p> <p class="ql-block">从空中鸟瞰,洱海宛如一弯新月,静卧在苍山与大理坝子之间,美景如画</p> <p class="ql-block">洱海的蓄水量,相当于 19 个西湖的水量,不仅调节着滇西的气候,更成为澜沧江、金沙江与元江三大水系分水岭上的重要水塔。入湖的 117 条溪流中,弥苴河带来了洱源的清泉,苍山十八溪携来了雪山的融水,它们在湖心交汇,又从西洱河流出,最终汇入澜沧江,完成了一场跨越千里的水循环之旅。</p> <p class="ql-block">洱海不是海,却有着海的壮阔与深邃;它是湖泊,却承载着比湖泊更厚重的文明记忆。洱海在苍山东麓的断陷盆地中静静流淌了数万年,不仅滋养着大理坝子的万物生灵,更见证了南诏国的兴衰、大理国的繁华,成为白族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原乡。</p> <p class="ql-block">在龙龛码头沿湖边路慢行,湖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微风拂面,带着淡淡的湖水气息,让人感到无比的惬意。</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龙龛码头的日出,那是一场震撼心灵的视觉盛宴,当太阳从湖面缓缓升起,天边被染成了橙红色,湖水也被映照得通红,整个世界都被这温暖的色彩所笼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希望下次可以欣赏这日出美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大理古城</b><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穿越千年的古韵与烟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是大理的历史和文化的象征,是大理的灵魂和心脏。大理古城,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南诏国和大理国的都城,也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夜晚的大理古城灯火阑珊,照亮了石板路,也照亮了行人的笑脸。在古城的街巷中漫步,你可以听到远处传来的歌声和笑语,感受到那份独特的热闹和温馨。此时,若你走进一家小店,品尝一碗热腾腾的米线,那鲜美的味道会让你觉得人间值得。</p> <p class="ql-block">文献楼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楼额悬挂云南提督偏图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所题的“文献名邦”匾额,故名文献楼。文献楼为两层歇山式土木石结构的镝楼,具有典型的白族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城门上“大理”二字是郭沫若1961年游览大理时亲笔所提,“大理”是国号,意为“大治大理,富国兴邦”之意。</p> <p class="ql-block">在明清时期,大理古城经历了多次战争和毁坏,但每次都得到了重建和修复,使得这座古城得以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它延续明代建筑风貌,方形城垣外砌青砖,南北城楼隔街相望,东西城楼交错而立,城内街巷如棋盘般规整有序。</p> <p class="ql-block">大理的古城古镇,不是 “新建的仿古建筑”,是真真切切住了千年的地方 —— 大理古城的城墙还留有南诏国的砖。</p> <p class="ql-block">由南城门进城,一条直通北门的主干道-复兴路,成了繁华的街市,沿街店铺比肩而设,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艺品及珠宝玉石。街巷间一些老宅,也仍可寻昔日风貌。</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古城的大街小巷,青石板路在脚下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在弹奏着一首古老的歌谣。街边的店铺琳琅满目,有传统的手工艺品店,里面摆满了精美的木雕、扎染等作品,每一件都凝聚着白族人民的智慧和心血;还有各种特色小吃店,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让你忍不住驻足品尝</p> <p class="ql-block">“总统兵马大元帅府”</p> <p class="ql-block">手工艺店的扎染品</p> <p class="ql-block">五华楼是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它高大雄伟,屹立于大理古城武成殿后,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建筑,曾为南诏宴请贵宾之所,历经千年沧桑,五华楼多次毁于地震、战火与火灾,又屡次重建。明代因巨木稀缺,规模逐渐缩小,原址改建为钟鼓楼;清代与近代亦经多次修葺,却在文革时期被拆除,仅存七十余块元代碑刻。</p><p class="ql-block">1998年,大理州政府依明代形制重建今日的五华楼,现为四层建筑,高20余米,底层为青石台座门洞,悬挂“大理”匾额,上三层为木构楼阁,古朴典雅,融合了白族传统建筑技艺与剑川木雕艺术,建筑风格别具一格,巧妙融合汉族与白族特色,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登上五华楼,可以俯瞰整个古城的美景,感受古城的独特韵味。</p> <p class="ql-block">门窗上雕刻着各种图案,展现了白族人民的艺术才华和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墙是大理古城的保护神,见证了大理的沧桑岁月。</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是山水与历史的交响诗。青石板路蜿蜒向前,斑驳的城墙镌刻着唐宋遗韵,白族民居的飞檐翘角下,藏着市井的烟火与岁月的温柔。</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理古城,就像打开了一本泛黄的老邮册,每一扇木门、每一块青石砖都记载着岁月的故事。古城的街道不宽,却让人觉得心胸豁然开朗,商铺和街头摊贩一个挨一个,没有勾心斗角的生意竞争,反而更像一场生活百态展示。这种市井气息混杂着历史底蕴,让人忍不住眯起眼感受这淳朴又细腻的小城。.</p> <p class="ql-block">回忆那些穿梭于石板路上的游客,如织的人群却没有嘈杂,一切仿佛自动调成了柔光模式,脚步轻缓、笑声清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