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冒着雨来到青岛中山公园南大门的雕塑喷水池,伴我走过50多年这么熟悉的喷水池,到底喷水池里有几个儿童雕塑?我还真没有数过。正巧下着雨,又没人,就围着喷水池转了一圈,终于搞清楚了,这一组是由七个孩子组成的花岗岩雕塑《儿童戏水》,4男3女。据悉,它是1974年建造的,这一艺术作品不仅是青岛城市记忆的重要符号,更承载了几代人的童年回忆,其诞生背后有着丰富的历史细节。</p> <p class="ql-block"> <b>时代印记</b></p><p class="ql-block"> 20世纪70年代初,青岛城市景观正经历革新。中山公园作为百年公园,在1972年改建南大门后,决定在正对入口处新建一座直径20米的圆形喷水池,并计划以雕塑强化视觉焦点。当时国内喷泉景观尚属新鲜事物,青岛作为海滨城市,选择以“儿童戏水”为主题,既呼应海洋文化,又寓意城市的活力与希望 。</p> <p class="ql-block"> <b>技术突破</b></p><p class="ql-block"> 这座喷水池不仅是青岛市第一座大型音乐喷泉,其喷头设计还借鉴了北京林学院的创新技术,可随音乐节奏变换水型 。雕塑与喷泉的结合在省内引起轰动,吸引了众多城市园林部门前来考察学习,成为当时青岛的标志性景观 。</p> <p class="ql-block"> <b>创作灵感</b> </p><p class="ql-block"> 该作品由青岛多位雕塑家共同创作,包括参与过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工程的李珂民,以及青岛画院雕塑家连一乾等。雕塑原型来自中山公园附近幼儿园的七名儿童,设计团队为每个孩子拍摄多角度照片,并通过道具(如游泳圈、木板)模拟海边场景,最终筛选出四名男孩和三名女孩作为模特 。有趣的是,为突出“健康成长”的寓意,每个孩子在雕塑中都比原型“胖了一圈” 。</p> <p class="ql-block">《美篇》摄影:</p><p class="ql-block"> <b>王顺成</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