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院求学记:一双老眼与三个人的文学梦

秋醉林间

<p class="ql-block">  为护这双日渐昏花的眼睛,我素来少碰手机。好友杨英知我习性,有事总爱直接拨通电话。当“毛泽东文学院岳阳作家专修班暨改稿班”的报名消息在文友圈流转时,我正远在广州带孙,全然不知这场为期十天的报名已过去七日。杨英来电告知她和几位同窗皆已报名,话筒里传来她迟疑的声音:“名额怕是要满了...”我摩挲着孙女柔软的发梢,指尖传来的温软与心底泛起的怅然交织,心想这或许便是天意。</p> <p class="ql-block">  “毛院”,是湖南省作家协会毛泽东文学院的简称,这片培育“文学湘军”的沃土,素有湖南文学“黄埔军校”之誉。作为中国作协重要的文学人才培养基地,它是无数写作者心向往之的圣殿。而对我这个文学小草而言,是隔着万水千山的梦。</p> <p class="ql-block">  转机出现在那个溽热的午后。同乡同学吴光辉——我们总亲切地称他“吴书记”——给我发来报名链接,紧接着三通电话接踵而至:“电子表填妥没有?”“还有三天截止!”“条件符合就该试试!”家人在旁听见,纷纷撺掇:“去罢!”我又几经周折,微信求证了这次招生的负责人杨秘书长,他说符合条件的都可以报名,按文件通知要求报送个人基本情况表和原创作品等。我当即拟就文稿,填表投递,像在大海边向着远方掷出一只漂流瓶,任其载着渺茫的希冀随波而去。</p> <p class="ql-block">  收到录取通知那日,喜悦里掺着苦涩——杨英与吴书记竟双双落选。报到第一天傍晚,班长喊我与班委会几位同学一同筹备次日的开课仪式,检查场地卫生、搬运分发矿泉水,直忙到夜深。汗水浸透衣衫的黏重感里,我与班委们的情谊却悄然滋长,陌生感在共同的忙碌中消融无踪。老师们的授课如醍醐灌顶,同学间的热忱似春风拂面,连作协领导们都透着邻家兄弟姐妹般的亲切,这一切都让我暗自庆幸那只漂流瓶终究抵达了彼岸。</p> <p class="ql-block">  两天后的黄昏,杨英发来微信视频,屏幕里她眼神亮得惊人:“真想来看看你,好羡慕你们啊。”短短一句话,让我清晰望见那份压抑不住的向往。恰在这两日的课堂上,我发现有几个座位始终空着,打听后方知是学员因种种缘由未能赴约。一个念头突然冒出来:为何不让杨英和吴书记来补缺?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若非他俩及时告知,我哪能有此机缘?“事在人为”这四个字给了我迷之自信,顿添莫名的勇气。我决定以己之力,努力成全他们的心愿。我斗胆向班长与秘书长说明情况,详尽介绍杨英与吴书记的创作经历——他们本就符合报名条件,只因名额所限才遗憾落选,那份对文学的渴求是装不出来的。我拍着胸脯保证他们定会严守纪律,又引“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古训恳请通融。或许是这份执拗打动了组委会,最终竟获准了他俩的旁听资格。我转头便给他们打电话,激将道:“你们是想要知识的'里子',还是虚无的'面子'?求知求学有什么好忸怩的!”在我的连劝带逼下,第三天下午,他们终于走进了毛院的教室。阳光透过窗棂落在三人相视而笑的脸上,我们仨的文学梦,在这一刻真正交汇成了同频的共振。</p> <p class="ql-block">  首堂课便遇盛宴。《芙蓉》杂志社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社长陈新文带来的“AI时代的阅读与写作”,像一把精准的解剖刀剖开了时代迷雾。他说:“我们手中的笔,应当成为时代的记录仪。AI能检索数据,却永远复制不了写作者血脉里奔涌的真情。”接着阐述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写作法”更令人耳目一新:观点如金之刚毅,需鲜明有棱角;结构似木之葱茏,要语言鲜活、生机勃发;文字若流水灵动,叙事当畅达无滞;感情同火焰炽烈,需爱憎分明、浓淡相宜;态度类厚土深沉,要承载历史重量与现实温度。末了他撂下一句掷地有声的话:“AI没有灵魂,而文学是灵魂的呼吸。写作的本质,是对心灵自由的永恒追求。”整堂课中,我们如坐春风,如拨云见日。</p><p class="ql-block"> 《中国作家》杂志社副编审、纪实版副主任汪雪涛的“非虚构与当下主流文学的边界”讲座,则像一场生动的田野调查。他以余华的《活着》、卡夫卡的《变形记》、《聊斋志异》等作品为例,剖析非虚构写作如何“以行动者的姿态介入现实,在虚构与纪实的罅隙中开辟新的叙事空间”。他点评学员作品时那种手术刀般的精准与温润的鼓励并存,课堂里时而鸦雀无声,时而掌声雷动。</p><p class="ql-block"> 湖南省作协副主席、《湖南文学》主编沈念主讲的“信任的缺失与建立”,则从创作伦理角度切入,他逐字逐句评点三位学员的作品,情真意切的表述让每个人都意识到:“写作是与读者的一场漫长缔约,每一行文字都在签署信任协议。”</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五日,每一天都像被文学的晨露滋养。《山花》杂志主编李寂荡拆解“细节与纵深”,教我们怎么将小说写得“扎实”。湖南毛泽东文学院院长谢宗玉“以文化散文为例,读网络时代的个人创作”。《特区文学》的朱铁军带我们穿越“虚构的世界”,揭示小说逻辑背后的真实法则;《湘江文艺》主编曹志辉说“写作是一场漫长的修行”,她用自己的写作经验,让我们从作品评析到创作思考,即写作要让读者“看得到、”“猜得到”,还要“忘不掉”。每个字都该是心灵的舍利;本土《岳阳文学》的丘脊梁、葛取兵老师也讲课和点评了同学们的习作。《北京文学》主编师力斌则给我们悉心阐述了“为什么要写作?什么是好作品?怎样才能写好?及写作常见的一些问题”。断言“文学是永恒的心灵日记”,二三百字的坚持,恰是最虔诚的修行。这些箴言如星火入怀,尤其那句“坚持写日记,二三百字即可,是最真切最强烈的训练”,与我们很多人的经年习惯不谋而合,更觉珍贵异常。</p> <p class="ql-block">  七日光阴转瞬即逝。杨英与我同食共寝五日,夜谈时常常聊到兴头上忘了时间;吴书记总最早到教室,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页边空白处写满心得批注。我们仨时常在课间相视而笑——原来追梦真的永远不嫌晚。傍晚放学后,吴书记开车,载着我们车览省会长沙城的璀璨夜景,也一起与同学们漫游年嘉湖与咸嘉湖旎丽风光。这期“毛院学习班”里,像他俩这样的“特殊学员”还有几位:燕归来、若水公主,以及那位与我年龄相仿,被我们笑称为“陪读妈妈”的退休女士。她女儿是小学老师,也是崭露头角的网络作家,因为女儿深知妈妈也热爱文学,喜欢读读写写,就央求妈妈一同前来毛院陪她。这位妈妈起初总在教室外徘徊,听我们说起课堂老师的风采与内容的精彩,第三天终于按捺不住,激动地走进来,此后每堂课都安静坐在女儿身边,孜孜不倦,那份专注让人动容。</p> <p class="ql-block">  结业那晚,宽大的报告厅穹顶的灯光,辉映着学员们欢快的脸庞,大家才艺尽展,共享联欢的热烈。我忽然明白文学何以聚人:市作协敞开的大门,班委会浸透汗水的筹备,同窗们案头彻夜不熄的灯火,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每个怀揣文学梦的灵魂,终会跨越年龄、身份、境遇的藩篱,找到属于自己的星群。</p><p class="ql-block"> 这个盛夏,我们在毛院的香樟树下相聚。听湘风楚韵里的创作心经,研方块字间的文章之道,叙赤子心中的文学情怀。当离别的车笛响起时,每个人行囊里都装满了沉甸甸的收获——那是知识的甘霖,是友谊的种子,更是重新提笔的勇气。毕竟在这里,我们都真切触摸到了:文学永不褪色,梦想永远年轻。</p><p class="ql-block">(谨以此图文,向老大文学班的老师和同学们汇报。谢谢!)</p>